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303099139
条形码:97873030991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京师教育随笔
内容简介 《教育诗哲》的文字无疑就是保华君独到的教育经历与教师生命历程的表达,从对教育问题的一般性沉思,到语文教育的集中思考,班主任工作的真情体悟,再到教育的历史追忆,可谓琳琅满目。在这里,作者并无意过多地美言保华君,他的好坏自有其文字作为见证,作者是想通过保华君的个人经历与生命形态,借以唤起大家对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师范生他们的教育经历和生命历程,以此来促进对现当代中国一段大部分地区已经逝去、只有少数不发达地区依然保留的弥足珍贵的师范教育价值的反思,而不至于让这段历史被所谓的与国际接轨这些宏大关怀所淹没。
作者简介 蒋保华,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如皋市青年教师读书会理事、南通市中语会会员、南通市班主任委员会会员、江苏省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学语文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全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 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教师博览》《教学与管理》《师道》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荣获市语文教学比武一等奖、全国中语会科研成果一等奖、“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指导一等奖、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论文评比一等奖等奖项。主编或参编《我的小学生活》《亲近母语》《亲近母语经典阅读》等书。
编辑推荐 《教育诗哲》:教育,是小径分叉的花园。尽管芳香四溢,春风化雨,却也绿野仙踪,蜂飞蝶舞。教师,踯躅于心灵的迷宫中,茫然四顾;汲汲于名利的混沌里,若得若失。
目录
第一篇 教育的沉思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构建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
寻找“非正式性评价”的声音
慢说“师道尊严”又何妨
让学生的精神生命自由生长——浅谈个性化教育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班集体
软管理,让师爱不再残缺
精心呵护成长中的心灵
品牌,学校管理的自觉追求
办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服务型学校
给“留守儿童”一袭灿烂的阳光
生命不能承受爱之轻
第二篇 母语的守望
对“多元解读”与“过度诠释”的思考
让语文课堂自由平等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创新谈
“集体备课”备什么
追求语文教学中的本真
口语交际得法又得体
作文教学先“立人”再“立言”
第三篇 历史的记忆
教育诗哲的追寻者
通师往事——那青翠的记忆
守望中国20世纪特色中学名校
陶行知:让教育回归生活
第四篇 阅读的风景
守望母语教育的精神家园——读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
西西弗斯的笑容——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建构课程——读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
一书排闼送春来.——读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我用黑色之睛寻求光明——《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拯救与逍遥——《死亡诗社》影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天堂电影院》影评
……
序言 “在学兄的挈领襄助下,我越过悠长的甬道,来到古朴静穆的教学楼前。记忆中,教室里到处充斥着单调无聊的装饰:政治说教、道德规范、学业鞭策……而当我轻步迈进通师教室时,顿觉豁然开朗:遒劲俊逸的书法、挥洒淋漓的国画、别致优雅的壁挂、美轮美奂的板报……浓郁的文化气息中,弥漫着现代学子的生机与活力,涌动着师范学人的浪漫与狂傲。”(《通师往事,那青翠的记忆》)蒋保华君,1994年初中毕业后,就这样带着一份少年学子的理想与豪情,进入南通师范五年一贯制专科学习。
读着保华君对师范生活开始的描述,我也不由自主地记起自己的师范生活。1983年,生长在农村、初中毕业,因为急于解决那个年代非常重要的国家粮问题的我,在读县一中还是读师范之间,选择了上我所在的益阳地区师范学校。师范毕业,我回到乡里教初中,四年后考上大学,并逐渐走上教育研究的道路。现在,我曾经毕业的学校早已烟消云散,但师范生活毕竟给自己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这些年来自己也不断地思考、回味师范教育到底对于自己、对于整个中国教育,意味着什么。保华君的文字正好给我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契机。
师范生活在中国教育整体中,作为一种真正有特色的教育生活形式,其不同于高中和一般大学的地方在于,它没有高中生活那样的应试压力,同时又没有大学生活那样的老练沉稳,而葆有了一种幼稚的青春之气,因为入学的毕竟是稚气未脱的十四五岁的孩子。保华君这样概括他的师范生活:“袖珍典雅的校园”“智趣盎然的课堂”“融会贯通地阅读”“虔诚灵性地写作”“异彩纷呈的活动”。
文摘 第一篇 教育的沉思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一、课程,在反思中走向丰富
如今,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人们对“课程”一词耳熟能详。再来辨析“课程”这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事实上,很多老师也的确将它悬置不论。但恰恰是这种对课程本原的忽略,导致了课程行为的乖戾。有不少教师,依然因袭着传统教育学的偏见,以为它就是“公共框架”的代名词,是“教学计划”的别名。这其实是种误会。
无论是“公共框架”,抑或是“教学计划”,它们都是以中央集权型的学校课程制度为特征的产物,教育目的、教学科目、教材内容都被统摄于一体之中。显然,这种课程,脱离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地图,否定了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也忽略了学生个体的生命经验,拒绝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它在教育活动之前就预设了课程的走向和行程,完全从制度上规定了教与学的内容。它的特征是,教育经验划一化,教学过程定型化。它的悲剧是,加剧了不良竞争的激化,强化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因此,明察“课程”这一概念仍然必要。
要重新把握课程,首先必须努力摆脱“公共框架”的思想束缚,惟有这样才能以澄澈的心智构筑起课程的理想大厦,从而增强课程勇气。我们可以所拥有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为底色,以所积累的实践经验、理论视野为前瞻,并根据自身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去规划和设计课程的内容,并在主体的日常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丰富,从而把握课程的真谛。我们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立足于日常教育实践的决策的课程,是同实践互动的动态的课程。
当然,课程的主阵地在课堂。这就将我们的视角投向儿童,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与心理流向。我们发现,课程其实就是课堂中引起的儿童学习经验的总体。然而,学习经验中既有促进儿童有益成长的教育性经验,也有与成长无关的非教育性经验,还有阻碍甚至危害儿童健康成长的反教育性经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动地加以选择,努力探讨课堂情境中,儿童学习经验的文化价值及其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革变传统的以传递、记忆与巩同学习经验为基本形态的教学的突破口。然而,选择是艰难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有常态眼光,从预定目标的有效达成度来加以衡量;而且还需关注从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经验本身,衡量它们本在意义与实现价值的广度与深度。需要提醒的是,我们除却对学习经验的价值作微型审度外,也需要从更广的社会、文化的视野去把握儿童与经验。我们需要思考:课程预约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