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页码:35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800809617/9787800809613
条形码:9787800809613
版本:第1版
装帧:其他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泓露沛霖
内容简介 曾国藩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内容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既有儒家的仁爱、宽容,也有首家的盈虚、怀柔;既有曾国藩年轻时对功名的炽烈追求,又有功成名就时的全身之术;既有兄长式的严厉苛求,又有父爱式的仁慈关怀。是一部生动的曾国藩思想发展历程。
编辑推荐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一生三变,历尽磨砺,既有识人用人之能,又有功高谦退之智,权绾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成为清代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尽在其处世家书中。
目录
致诸弟凡事皆贵专
致诸弟察盈虚之理
致诸弟以做官发财为可耻
致诸弟愿为耕读孝友之家
致诸弟行善乡里,必有福报
致诸弟直言国事,矫正时风
致诸弟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致诸弟宜反躬自省,不要怨天尤人
谕纪泽不参半点官宦习气
致诸弟处乱世,愈穷愈好
致诸弟享大名不敢骄奢
致诸弟忍辱包羞,屈心抑志
致诸弟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致澄弟乱世当藏身匿迹
谕纪鸿愿子孙做君子不做大官
致沅弟不要计较金钱
致澄弟不敢妄取丝毫公款
致沅弟成大事者要兼顾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
致沅弟待人的方法和成功的方法
致沅弟做事有恒与体察人才
致沅弟为人笃实,带兵刚毅
致沅弟脚踏实地,克勤小物
致沅弟做善事的方法
致沅弟耐烦为第一要义
致沅弟勿长傲,勿多言
致澄弟平和养生
致沅弟处世要用“敬”“恕”二字
致沅弟求精不求阔
谕纪泽读书之法与做人之道
致诸弟善恶由人主之
致诸弟乱世不可居华屋
致澄弟以身作则
致沅弟寸心不忘爱民
致澄弟讲求将略品行
致沅弟季弟察人与用人
致沅弟季弟勤以报君
致沅弟季弟做人要由高亢转平实
致沅弟用人失察
致沅弟要做忠义两全的人
致沅弟季弟力戒傲惰二字
致澄弟切莫买田起屋
谕纪泽纪鸿为人厚重
致澄弟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
致澄弟不轻非笑人
致沅弟季弟持谨静专一之气
致澄弟做人八“本”
致澄弟礼要轻,情意要重
致沅弟约旨卑思
致澄弟沅弟收礼表心迹
谕纪泽有常是第一美德
致沅弟驭下要有宽有严
致沅弟办大事要多选替手
致沅弟季弟做人之道:廉、谦、劳
致沅弟季弟天地之道,刚柔互用
致沅弟季弟有负于人
致澄弟有才无德者不没其长
致沅弟季弟当思指摘之因
致澄弟与官相处,若远若近
致沅弟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致沅弟危急之际,莫靠他人
致沅弟用兵之道,全军为上
致沅弟花未全开月未圆
致沅弟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致沅弟倔强以励志
致沅弟恬淡冲融与刻刻勤劳
致沅弟拼命报国,侧身修行
致沅弟修身齐家,明强为本
致沅弟以和为殷鉴
致澄弟凡事皆当谨慎俭朴
致沅弟积劳做事,不问成名享福
致沅弟宜从畏惧二字痛下功夫
致澄弟鼎盛之际宜收敛
致澄弟公私有别
致沅弟心病还须自心医
致澄弟爱惜物力
致澄弟耕读家风
致沅弟惟胸次浩大乃是真正受用
致澄弟艰苦则筋骨强
致沅弟静字功夫
致澄弟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致沅弟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谕纪鸿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致沅弟功高爵小,不必郁郁
致沅弟尽吾心力即可
致沅弟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致澄弟沅弟趁闲苦学,弥补缺憾
致沅弟莫无端烦恼
致澄弟沅弟不必抑郁牢骚
致澄弟沅弟凡任事之臣,当可善始善终
致沅弟胜人处不可求强,自修处可求强
致沅弟咬定牙根徐图自强
致沅弟默存一悔字
致澄弟长久之计耕读为本
致沅弟奏疏中加意检点
谕纪泽纪鸿做人不要过于玲珑剔透
致澄弟沅弟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致澄弟不忘昔日窘迫时
致沅弟患不能达,不患不能立
致澄弟富贵常蹈危机
致沅弟硬字法和悔字法
致澄弟责任愈重,指摘愈多
字谕纪泽居官不可有清名
致欧阳夫人居家乃长久之计
谕纪泽中国自强之本
谕纪泽散财最忌有名
谕纪泽纪鸿曾国藩的遗嘱
致澄弟沅弟养生力学二者并进
谕纪泽纪鸿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附录:曾国藩大事年表
……
序言 家书和日记是研究一个人最重要的文史材料,因为其真实性要远远超过其他文献。曾国藩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信和日记,里面记载了他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也显现了其独特的为官之道、用人之术、处世之方。
有人说曾国藩有十三套做人的本事,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大部分精华都在曾国藩的家书里面。里面既有儒家的仁爱、宽容,也有道家的盈虚、怀柔;既有曾国藩年轻时对功名的炽烈追求,又有功成名就时的全身之术。既有兄长式的严厉苛求,又有父爱式的仁慈关怀。这部家书生动地展现了曾国藩的思想发展历程。
曾国藩的人生波澜壮阔,但他却能应时而变,稳立潮头。好友欧阳兆熊说其一生三变,历尽磨砺,终成大器。欧阳兆熊概括得极其准确:第一阶段,曾国藩求学有成,28岁中进士,点翰林,离开家乡到了天子脚下的北京,此时的曾国藩习书练字,研习诗文,以文会友,虽名声不著,但也自有乐趣。第二阶段,曾国藩拜当时的理学大师唐鉴为师,研习程朱,开始修身养性。
文摘 ◇致诸弟凡事皆贵专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正月二十三日接到诸弟信,系腊月十六在省城发,不胜欣慰。四弟女许朱良四姻伯之孙,兰姊女许贺孝七之子,人家甚好,可贺。惟蕙妹家颇可虑,亦家运也。
六弟、九弟今年仍读书省城,罗罗山兄处附课甚好。既在此附课,则不必送诗文与他处看,以明有所专主也。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罗山兄甚为刘霞仙、欧晓岑所推服,有杨生(任光)者,亦能道其梗概,则其可为师表明矣,惜吾不得常与居游也,在省用钱,可在家中支用(银三十两则够二弟一年之用矣,亦在吾寄一千两之内)。予不能别寄与弟也。
我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京,彼时无折差回南,至十二月中旬始发信,乃两弟之信骂我糊涂。何不检点至此!赵子舟与我同行,曾无一信,其糊涂更何如耶?余自去年五月底至腊月初未尝接一家信。我在蜀可写信由京寄家,岂家中信不可由京寄蜀耶!
又将骂何人糊涂耶!凡动笔不可不检点。
陈尧农先生信至今未接到。黄仙垣未到京。家中付物,难于费心,以后一切布线等物,均不必付。九弟与郑、陈、冯、曹四信,写作俱佳,可喜之至。六弟与我信字太草率,此关乎一生福分,故不能不告汝也。四弟写信语太不圆,由于天分,吾不复责。
余容续布,诸惟心照。
兄国藩手草正月二十六日
【注释】
①此眩彼夺:这边眩目,那边也光彩夺目。形容人欲望没有止境,不知舍弃。
【点评】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离开了湖南老家,来到京城为官,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而为二品大员。这封信就是刚到京城不久,曾国藩写给弟弟们的。
曾国藩是一个家族观念很重的传统文人,对待他的四位弟弟不仅关爱有加,而且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封信中针对在湖南老家不安心读书做学问的弟弟们,提出了批评式的建议:凡事皆贵专。缘由是六弟、九弟不听大哥的劝导,由老家跑到长沙求学,心态浮躁。于是曾国藩提出:“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