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源远流长话胡同:北京胡同的起源及胡同

发布时间: 2010-04-18 04:12:41 作者:

 源远流长话胡同:北京胡同的起源及胡同文化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页码:24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11100503/9787511100504
条形码:97875111005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源远流长话胡同:北京胡同的起源及胡同文化研究》讲述了: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北京城三千年的发展,演绎了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独有的“京味”特色。“文革”时期,有人提出“水井假说”,认为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以讹传讹的结果是某些媒体、出版物,甚至导游词、中学语文书也纷纷效仿,把胡同说成是来自蒙语“水井”几成定论,竟然忽视了北京早期胡同的存在。随着对胡同研究的深入,珍藏古籍和考古成果不断被发掘,“水井假说”遭到质疑。比如“假说”认为,北京地名中有二眼井、四眼井,可能
就是元代用蒙语称井为“胡同”的证据。事实上,“四眼井”指井有四个井口,在唐朝以前已经存在。四眼井还是宋代标准的水井形式,在建立元朝前300年已绘入《清明上河图》中。可见,这些地名与蒙语没有任何关系。
《源远流长话胡同:北京胡同的起源及胡同文化研究》是近年来著者承担北京学研究所《北京胡同的起源及胡同文化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将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等处的讲座内容整理成册。全书包括“胡同不是水井”、“胡同之源”、“胡同之魂”三部分,从北京胡同的分布、形状、地名等地理区域特征人手,探讨北京胡同的演进和发展。首次提出“胡同”源于占代的“巷”,自汉代以来北方依“巷”的北音俗称“胡洞”,南方依“巷”的吴音俗称“弄堂”,明朝把加了行的“,衙衙”正式定为街巷通名,清末简写为“胡同”。
《源远流长话胡同:北京胡同的起源及胡同文化研究》适宜从事文教、宣传、民俗、地方志研究和广大胡同爱好者阅读,也可供大中学教师、学生、旅游从业者学习和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王越,在北京土生土长,自幼和北京占城有缘,喜欢郊游,爱好广泛,对胡同、中医、京剧、传统文化略有涉及。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先后任中国人民警官大学警卫交通系副主任,北京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政策研究员。致力于人文地理和北京文化研究。曾获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奖。 1980年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卷条目调查编辑工作,编著《中国市县手册》、《北京历史地震资料》等。2007年初,发表“试论北京胡同的起源——兼论‘胡同’与水井无关”论文,多次应邀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讲座。近著《奥运北京人文北京》获北京市科普作品奖。 现为北京地理学会秘书长、海淀区人大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依然乐于和朋友们到处转来转去。
编辑推荐 《源远流长话胡同:北京胡同的起源及胡同文化研究》内容新颖、语言活泼、论证中肯,是胡同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目录
胡同不是水井
胡同与水井无关
井是黄泉之地
“井田制”非“水井”
清末北京水井分布考

胡同之源
“寻古北语,不独蒙古”
考古发现金代的胡同
胡同是小巷
“胡同”一名源于汉代的“巷”

胡同之魂
元代独尊火巷
明清推崇胡同
保护名人故居
别再拆四合院
胡同名中的牛文化
树落京城胡同间
后记
……
序言 胡同是城里的小巷,有连接畅通的意思,与城同时并存。具有千年历史的街巷居然要毁于一旦,这终将成为日后的遗憾。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先后公布了4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旧城内30片,元明遗址和明清街区占有很大的比重,可惜古老的辽金胡同却被排除在外。
日前,到北京宣武区的南横街办事,看见拆迁的布告赫然贴在街北的墙上。从胡同东口向西望去,已是一片狼藉。拆迁办把这里定名为大吉片,即宣南骡马市以南、南横街以北、米市胡同以东、粉房琉璃街以西,包括果子巷、潘家河沿、羊肉胡同、大吉巷等一批金朝留下的街巷胡同。具有千年历史的街巷居然要毁于一旦,这终将成为日后的遗憾。
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北京城三干多年的发展,演绎了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独有的“京味”特色。“文革”时期,有人提出过“水井假说”,认为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接下来,未经考证的假说被搬上银幕,以讹传讹的结果是某些媒体、出版物,甚至导游词、中学语文书也纷纷效仿,把胡同说成是来自蒙语“水井”几成定论,竟然忽视了北京早期胡同的存在。
文摘 插图:


胡同不是水井
胡同与水井无关
胡同是北方地区对小巷的通称,明朝张爵《京师五坊巷衙衙集》写作“衙衙”,清末使用简化字“胡同”,直到现在。
1937年,《世界晚报》刊登一旅游者文章,称听某内蒙古管家讲,胡同是蒙语“井”字之音。新中国成立前,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一书中,认为胡同源于蒙古语音“浩特”,意为村落、城市。20世纪80年代,有人“假设”,胡同一词可能起于元代,并以明清时北京地区有带井字的地名和胡同、蒙语“水井”的发音与胡同读音接近等,提出“水井假说”。接下来,未经考证的“假设”被搬上银幕,以讹传讹的结果是某些出版物、媒体、导游词甚至中学语文书也纷纷效仿,把胡同说成来自蒙语水井几成定论,竟忽视了北京早期胡同的存在。随着对胡同研究的深入,珍藏古籍和考古成果不断被发掘,“水井假说”遭到质疑。
经笔者考证,以井为名是我国几千年留下的文化传统,早在汉朝建元前已经存在;北京带“井”字的街巷并不多;北京的水井主要分布在菜园和大街上:蒙语“井”的发音明显与汉语胡同读音无涉,胡同与水井无关。
后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和旅游业的发展,胡同游已成为北京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北京的长城、故宫、颐和园,北京的小吃,北京的街巷胡同,无不成为中外游客追逐的对象。然而,在对“胡同”的认识上,却依然止步于20年前的一个“假设”。
我在1981年参加北京地名考察和编写《北京地名词典》、1986年主编《中国市县手册》后,对清《京师坊巷志稿》中菜园、旷地、义园、茔地、街巷、胡同的水井做了分类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北京城的水并,主要分布在宽阔的蔬圃旷地和茔地里。在街巷胡同中,以街和大街的水井最多,而占70%以上的800多条胡同里竟没有水井,证实水井与胡同没有任何关系。在中国井文化里,并还是“黄泉之地”。黄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人死后居住的地方。如果说,把胡同说成来自水井,仅仅是在“文革”后期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所作的一个随意性假设,似乎还可以理解。但现在不乏史料,还在把“假设”的东西、把有人居住的胡同当成黄泉之地的水井,则绝对不应该了。
读书人网 >地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