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0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040215298
条形码:97870402152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孤鹜落霞》主旨是对宇宙和人生的哲学领悟。全书60个主题或为作者独创,或为旧意新释。作者力求以哲理的阐发贯通天地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既旁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林林总总的旧闻新知,又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审视世道人心,针砭时弊。作者有意创造一种融深刻的形而上学思辨、严谨的科学实证与逻辑推理、生动的形象塑造和诗意的情感抒发为一炉的独特文体,颇富可读性。
作者简介 孙慕天,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8-1989年在苏联哈尔科夫大学和列宁格勒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远东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他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工作已45年,著有《新整体论》、《跋涉的理性》、《边缘上的求索》等专著,从英俄两种文字翻译学术著作《认识的价值》、《现代科学和哲学》、《后现代宗教》等五种。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与龚育之合作主编了《苏联自然科学哲学丛书》,是国内研究俄苏自然科学哲学的著名专家。以思想敏锐、勇于创新享誉业内,所提出的潜蕴性整体、主导和基础的范畴、世界4等观点以及所倡导的比较科学哲学研究,引起广泛关注。
媒体推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
——黑格尔
哲学总是来得太迟。
——狄尔泰
编辑推荐 《孤鹜落霞》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天
1 人择原理
2 天道不全
3 阴阳合德
4 潜蕴性联系
5 有限和无限
6 时间的摆渡
7 可逆与不可逆
8 低谷与高峰
9 简单性原则
10 上帝不是在掷骰子
11 边缘与中心
12 有与无
13 卸载原则
14 新先验论
15 丛林法则和效率原理
16 存在的价值
第二编 地
17 分析的时代
18 从身份到契约
19 告别还是传承
20 文化的通约
21 物本和人本
22 从至坚到至柔
23 符码拜物教
24 释魅
25 尤息弗罗悖论
26 法拉第定则
27 思想创意的优先权
28 俄狄浦斯效应
29 “杀半”与“救遗”
30 时髦辩
31 释雅
32 知识之母
33 宗教感
34 语言是存在的家
35 不言之言
第三编 人
36 兽性、人性、神性
37 我思、我造、我断
38 双重人诠释
39 日神和酒神
40 皮格马利翁效应
41 负反应力
42 孤独的境界
43 文章憎命达
44 心由境生
45 疏远化
46 怀疑一切
47 不狂不痴,不能成事
48 成功的黄金定律
49 能行性
50 智慧高于知识
5l 不知之知
52 功利智力和自由智力
53 文如其人
54 修辞立诚
55 慎终追始
56 普朗克原理
57 文化学年龄
58 钱德拉塞卡创造力差异律
59 哲人长寿
60 梦比真实更真实
后记
……
序言 吾师慕公杏林耕犁数十载,桃李四海,锦文浩瀚,业界口传既久,诸生翘首以盼。今先生新著行世,吾辈欣喜雀跃。师见吾刍议,嘱添小序。余自知才疏德薄,不敢涂鸦玷染。然先生遥函不允。言弟子虽多,唯余私得其心,因命之序,以存佳话。先生此言令某诚惶诚恐,多日思虑。昔吾一门三学,皆蒙惠于先生,是时罕有,诚令感念。故愿借良机,秉师命,畅心言,抒真曲,一则与诸君分享品书至乐,再则尽弟子分内职责。至于存否狗尾续貂、画蛇添足之嫌。但有先生梦笔在兹,大美不掩。何须萦怀。
本书收录力作凡60篇,集中展示先生之精神及对世事之洞明。书之身世,师已言明。窃以为,先生新著,异于早年《新整体论》。彼书也,逻辑整俨、论理考辨,彰显灵思之锐敏。今日所著亦异于近年《跋涉的理性》。是书也,综罗百代、取经用宏,见证学功之深湛。方今《孤骛落霞》,神游浩莽,笔参造化,意态卓异,雅趣万端,正乃先生为文之格调,运思之精妙。《新》书治哲,《跋》书专史,《孤》书则哲史趣熔于一炉,仿佛哲理诗人,独登高台,坐究八荒,思通九境,参天尽性,御风而行。是故书虽晚出,却因流露真性情。打通天地人,而竟成先生众多作品中其本人之偏爱。
文摘 EPR关联的神秘性,令人联想起前几年人体特异功能的那些喧嚣一时的说法,如“心灵感应”、“传心术”之类。国外也的确有人把这种非定域相关量子,看成似乎具有某种“灵性”,称其为“内省光子”(introspective photon)。另一些不愿和唯灵论搅在一起的严肃科学家,则试图修改相对论的光锥规范,突破光障,要求承认单个事件之间的超光联系。另一方面,:EPR相关引发的真实物理效应却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知。EPR之谜弄得人心神不安,有人甚至把它和1900年开耳芬.爵士所说的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和暗体辐射的“紫外灾祸”——并列,称之为“第三朵乌云”。法国物理学家鲍列加德(O.Costa de Beauregard)认为,EPR悖论将会引发可以与量子论和相对论相媲美的物理学的第三次风暴。
究竟如何理解这种神秘的相关性呢?20世纪80年代末,我曾与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的采赫米斯特罗教授多次讨论这个问题,他在这个问题上浸淫多年。按他的看法,EPR相关是一种非力的、客观的、逻辑的相关性,他把形成这种相关的机制称之为“前物理学”。在他的启发下,我提出了潜蕴性联系的概念。过去,我们所讲的联系,仅仅是现实性联系,这种联系是事物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发生的,一旦这种由此达彼的纽带断裂,联系也就中断了。潜蕴性联系与此不同,它是发生学的,亦即由于不同事物的同源发生而产生的内在本质同构性。一些同源同构的事物,在此后的演变中,即使不再有任何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关联,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同态性,甚至惊人的类似。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基因同构性,也就是所谓基因型相同,使同一种群内部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在性状和机能上却大同小异,因此可以从某一个体的属性推知其他个体的属性。同时,只要了解一个物种的本质属性,即可举一反三,推断出该物种诸个体的基本特征。
后记 这本《孤鹜落霞》算是写完了,但是心绪却有点儿怪怪的。过去当然也写过不少东西,可总是出于一种超然的态度,像本书这样,写的时候老是把自己摆进去,真还是第一次。
我这个人经历有些特殊。出身宗教家庭,从小受过基督教新教的教育,以后又选择了哲学专业,真诚地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我天生是所谓性情中人,酷爱艺术,但又喜欢思辨,总琢磨些古怪的问题。先君受的是西方教育,受他影响,西方文化对我的浸淫可说并非一星半点;家慈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家中颇有几本诗文,使我对“子曰诗云”也略知皮毛。说起来,我这个人的脑袋里真是新旧、东西、今古搅在一起,杂七杂八,分不清个数,算是兼收并蓄吧。由于从小在基督教会里听过看过许多神神秘秘的事情,觉得这个世界真奇妙,有的时候还有点儿恐怖。总之,我那时是个一肚子古怪想法的少年。1957年人大学,进的是哲学系,时年十七岁,其实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选这个专业动机也简单得很,觉得一学哲学大概什么都能弄明白了。大出所料的是,一人学就赶上反右派运动的收尾阶段,接着就是交心、整改、十三陵水库劳动、大炼钢铁、参加人民公社运动……所见所闻中,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哲学的灵魂就是党性,而给我的整个印象是,搞哲学差不多就是搞政治,而且充满凶险。对我来说,这简直是从一种恐怖跌入了另一种恐怖。在学会陌生的政治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诚心诚意地建立了新的信仰,但也把少年时代的梦想和诗情深深埋进了心底。
记得刚人大学时,曾在讨论教改时看到过苏联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的教学计划,那是六年制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