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9705703/9787509705704
条形码:97875097057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历史学科十分关心,但限于财力尚未充裕,资助项目难于面面俱到。我们是一群有志于东方史研究的中青年学人,有鉴于此,几年前自筹资金设立了一个民间研究机构,现为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 后晓荣,1973年生,江西南昌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与博物馆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要从事考古、文物与相关历史文化研究,先后在《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东南文化》等刊物上发表历史、历史地理、考古、文物等方面论文达三十多篇,出版著作五部,主持国家、省级课题多项。
媒体推荐 作者综合利用近五十多年战国秦汉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如秦陶文、金文、封泥、玺印、简牍、兵器铭文、漆器文,以及战国秦汉城址考古等,以《汉书》、《史记》等传统文献为基础,运用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文物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战国秦汉考古出士材料进行系统爬梳、整理、研究。利用新材料和新研究手段重新审视秦历史地理,特别是秦政区地理中郡县设置的重大问题,解决了传统文献无法解决此时段历史地理的基础问题,从而促进秦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入。
——晁福林
后晓荣博士著《秦代政区地理》,利用战国秦汉陶文、金文、封泥、玺印、简牍、兵器铭文、漆器文等古文字资料,参以地下考古发现遗迹,结合《汉书》、《史记》诸传统文献记载,全面深入诠释秦政区地理中的郡县设置,提出秦置54郡的见解,又考证落实了近700个秦置县,由此构建起秦代全国的政区地理,其研究所及已经超越前贤而后来居上,处在学术领先地位,也使秦历史地理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宋镇豪
目录
绪论
一 秦政区地理研究的意义
二 资料的搜集与运用
三 研究路线和创新点
第一章 秦政区地理研究简史
一 文献集撰期
二 乾嘉考据期
三 考古研究期
第二章 秦疆域发展概况
一 秦发展简史
二 秦疆域概况
第三章 秦置郡新证
一 统一初年置郡考
二 统一后拓地置郡考
三 统一后分地置郡考
四 小结
第四章 关中诸郡置县
一 内史
二 陇西郡
三 上郡
四 北地郡
五 云中郡
六 九原郡
七 新秦中郡
第五章 山东南部诸郡置县
一 三川郡
二 颍川郡
三 砀郡
四 东郡
五 薛郡
六 东海郡
七 四川郡
八 淮阳郡
九 南阳郡
十 临淄郡
十一 济北郡
十二 博阳郡
十三 琅邪郡
十四 即墨郡
十五 胶西郡
十六 城阳郡
第六章 山东北部诸郡置县
一 河东郡
二 河内郡
三 太原郡
四 上党郡
五 代郡
六 雁门郡
七 邯郸郡
八 钜鹿郡
九 恒山郡
十 清河郡
十一 河间郡
十二 广阳郡
十三 右北平郡
十四 上谷郡
十五 渔阳郡
十六 辽西郡
十七 辽东郡
第七章 淮汉诸郡置县
一 汉中郡
二 蜀郡
三 巴郡
四 南郡
五 九江郡
六 衡山郡
七 会稽郡
八 长沙郡
九 巫黔郡
十 洞庭郡
十一 苍梧郡
十二 象郡
十三 南海郡
十四 桂林郡
十五 闽中郡
第八章 秦置县相关问题
一 地望待考秦置县
二 秦置县考证总结
三 秦置县数估测
结语
一 秦郡县制的形成过程
二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秦置县表
附录二 附图说明
后记
……
序言 在当前改革大潮中,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思想观念随之逐步改变,全国热气腾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举国公认,世界瞩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而尚待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那就是在社会各个角落弥漫着“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止;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的浊流。出版界也难遗世而独立、不受影响,突出表现为迎合市民心理的读物汗牛充栋,而高品位的学术著作,由于印数少、赔本多,则寥若晨星。尚无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学者,往往求出书而无门,感受尤深。这种情况虽然不会永远如此,已使莘莘学子扼腕叹息。
历史科学的责任,是研究过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现实。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传统,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数千年者,与此关系匪浅。中国是东方大国,探索东方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能更加直接为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借鉴。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历史学科十分关心,但限于财力尚未充裕,资助项目难于面面俱到。我们是一群有志于东方史研究的中青年学人,有鉴于此,几年前自筹资金设立了一个民间研究机构,现为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
文摘 密县西汉初年张家山汉简《秩律》有“密”县,其上属郡为河南郡。《汉志》河南郡属县密,“故国”。即密在秦时西汉初年即已置县。秦密县故址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南。
苑陵西汉初年张家山汉简《秩律》有“苑陵”县,其上属郡为河南郡。文献中“苑陵”作“宛陵”。《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樊哙)从攻宛陵。”《正义》引《括地志》云:“宛陵故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八里。本郑旧县也。”《汉志》作苑陵;《郡国志》作苑林。《汉志》河南郡属县苑陵,“莽日左亭”。《清一统志卷一百七十八》:“苑陵故城在今(开封府)新郑县东北,秦置县。”考古调查表明,秦汉苑陵故址是河南省新郑市苑陵故城,城址为长方形,周长约4000米①。
昆阳 《战国策魏策三》:“秦之叶阳、昆阳与舞阳、高陵邻。”《史记魏世家》:“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史记曹相国世家》:“击羽婴于昆阳,追至叶。”《正义》引《括地志》云“昆阳故城在叶县北二十五里”。《清一统志卷二百一十一》:“故城即今叶县治。”秦昆阳故城在今河南省叶县城。
应县 战国初为魏国地,后期为秦相范睢之封地。《史记魏世家》:(魏惠王)“六年,与秦会应”;“十一年,与秦武王会应。”《括地志》云:“故应城,故应乡也,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读史卷五十一》:“应城在(鲁山)县东三十里。古应国。《史记》魏惠王六年,与秦会应。襄王十一年,复与秦武王会于应。又客谓周最,以应为秦王太后养地。昭王时,范睢封于此日应侯。”秦应县故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北。
后记 小时候,顽冥未化,心中最大的理想就是把村后的荒山开垦出来,引山后之水,种瓜植果,发财致富。未料一路莽撞,由小学一中学一大学一工作一硕士一工作一博士一工作,游走于求学和谋生之间,混迹于人生的“名利场”之中。于是自家的瓜地也就野草萎萎,果园荒芜了。
中学阶段,因个子小的原因,有幸与中学校长和几个老师的孩子同堂学习,也许是受他们聪慧的影响,学业很是轻松。课后,我们几位的兴趣就是相互提问:南昌起义是某年某月某日?赤壁之战发生在哪年?尼泊尔的首都叫什么?……对阿拉伯数字不敏感的我,常引以为傲的是有关中外地理问题和知识点,我常以回答数量较多而沾沾自喜,“少有寻山之趣,长存问津之性”的兴趣或许就在此埋下伏笔。
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山乡僻野,无事之时,常遥想都市的繁华。惜我等无“跃门之途”,唯有再踏求学之路。歧路之时,心有三思:一、云南大学的边境贸易法;二、武汉大学的历史地理;三、北京大学的考古文物。选择边境贸易法,是自思有机会去海关工作,很是风光。与云大联系,回函要求学成后留云南工作五年以上,遂打消此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