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

发布时间: 2010-04-20 02:15:03 作者:

 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32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4月
ISBN:7208045712
条形码:97872080457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的目的,是力图提供一个有关当代知识论的全面介绍与分析。在正文展开之前,为有助于对相关学说的理解,先就—些有关的概念、背景、现状与问题作些简要的描述和说明。
媒体推荐 引言
本书的目的,是力图提供一个有关当代知识论的全面介绍与分析。在正文展开之前,为有助于对相关学说的理解,先就—些有关的概念、背景、现状与问题作些简要的描述和说明。
一、什么是“知识论”
“知识论”(epistemology,或theory of knowledge),简言之是有关知识的理论,即对什么是知识做出分析与说明。在西方哲学中,古代与近代的哲学家们有关知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人的认识能力的角度进行考察的,也就是说,把有关认识的研究建立在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基础上,从而产生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不同理论主张。这种意义上的认识理论,用康德的经典性表述来说,是研究有关认识的“起源、范围及其客观有效性”。因此,这种形态的认识理论主要是发生学意义上的,它们从研究认识的起源(感性和理性)开始,到探讨认识的有效性(普遍必然性、客观有效性等),并断定认识的范围(是否只是在可见的现象、经验范围之内)。也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理论的发生学性质,所以国内哲学界以往一般将epistemology称为“认识论”。本书之所以将epistemology称为“知识论”,主要是由于在当代知识理论中,它的研究内容有较大的变化,从有关认识的发生学的研究,转变为有关知识本身之所以为真的条件的研究,特别是有关知识的确证(justification)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从1995年出版的《剑桥哲学辞典》的定义中看出这一点。在那里,知识论被界定为有关“知识与确证性质的研究,特别地,有关(a)知识与确证的确定特征,(b)实质条件,以及(c)它们的界限的研究。”因此,我认为使用“知识论”一词,能够更为准确地表现当代这一学科的内涵。
在当代知识论者那里,他们对于知识论的研究对象的理解,由于先前历史背景的影响,也表现为一个变化的过程。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先期的哲学家那里,还保留有较明显的近代认识论的痕迹。例如齐硕姆(Roderick M. Chisholm)延续了“我们认识什么?”与“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是否认识”这两个知识论的传统问题,以它们作为知识论的基本问题。他认为,前一个问题也可表述为“什么是我们认识的范围”,后一个问题则可表述为“什么是认识的标准”。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指认出知识的标准,从而能够具有一个确定是否我们认识的程序,那我们也就能够确定认识的范围。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确定我们认识的范围,从而知道什么样的事情是我们所认识的,我们也就能够形成区别我们所认识的与不认识的事情的标准。反之,如果我们无法回答其中的一个问题,也就同样无法给出另一个问题的答案。齐硕姆上述对知识论问题的表述与阐释,可以作为一个缩影,使我们从中看到当时的知识论者依然受到的近代认识论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知识论研究对象的基本框架上,其中他所说的“我们认识什么”直接就是康德的“我能够认识什么”的翻版,而“认识的范围”的提法,则更浓厚地表现着从休谟的经验主义到康德的先验主义的印记。传统认识论问题对齐硕姆的影响,还可以从他著作中所讨论的问题看出。在他的代表作《知识论》一书中,上述两个问题构成其理论的基本框架,在那里知识与意见、证据问题、知识标准问题,以及真理问题成为集中探讨的对象。这些与中国学者所熟悉的近代认识论在某些方面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
编辑推荐 《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引言
一、什么是“知识论
二、20世纪西方知识论的发展过程、现状与趋向
三、当代知识论的主要问题与特征
第一章 知识的概念
第一节 知识的传统三元定义
1.什么是知识
2.知识作为确证的真信念
第二节 信念
1.信念的性质
2.信念与理由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葛梯尔问题
1.问题的提出
2.问题的回应

第二章 确证与怀疑主义
第一节 知识的确证
1.“确证”概念的界定
2.“确证”的性质
3.确证的标准、条件与结构
第二节 怀疑主义问题
1.怀疑主义的历史与主要问题
2.怀疑主义的类型与论证
3.对怀疑主义的回应
4.怀疑主义的意义

第三章 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
第一节 内在主义
1.内在主义的基本观念
2.古典的内在主义
3.当代的内在主义
4.对内在主义的批评
第二节 外在主义
1.外在主义问题的发生
2.可能主义
3.可信赖主义
4.外在主义的难题

第四章 基础主义与一致主义
第一节 基础主义
1.“回溯”问题与基础主义
2.基础信念的性质及其可能性
3.基础信念与上位信念的关系
4.对基础主义的批评
第二节 一致主义
1.一致主义的理论来源
2.“一致”概念的界定
3.一致主义的类别
4.对一致主义的反对意见

第五章 证据与语境
第一节 证据
l.什么是证据
2.直接明证的
3.间接明证的
4.证据与命题的关系
第二节 证据主义
1.证据主义的基本观念
2.证据主义的辩护
第三节 语境主义
1.语境主义产生的背景
2.相关选择论
3.主观因素与语境因素
4.社会环境论的语境主义

第六章 方法论与新分支
第一节 自然主义的知识论
1.对传统知识论的批评
2.奎因的替代论
3.“描述的”知识论
4.反驳与辩护
第二节 德性知识论
1.“德性”概念的来源
2.索萨的德性知识论
3.德性知识论的新发展
第三节 社会知识论
1.社会知识论的起源与发展
2.社会知识论的基本性质与特征
3.戈德曼的社会知识论
4.施密特的社会知识论
5.其他新方向
参考文献
……
文摘 从知识的种类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做出不同的分类。最一般的分类是根据学科门类做出的,将它划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然后再做出数理化、文史哲之类的二级划分,等等。哲学史上对知识作出的分类,则主要有两种分法。一是依据自然与人、客体与主体的区别,将有关它们的哲学思考区分为理论知识与道德知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后者被称为“实践知识”。康德继承了这种划分法,使其哲学有着“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两大基本部分,它们分别对应于科学与道德两大领域,虽然后来他认为需要有一种能力来对理论能力与道德能力进行联接,遂有了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
传统认识论对认识作出的重要划分,还依据人的认识能力的类别,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感性知识直接来自于我们的感官,它包括感觉、知觉等,其特点是认识的直接性,不确定性;理性知识则来自于我们的理性能力,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其特点是认识的概念化、确定性。此外,还有根据知识来源的性质进行区分的,如经验知识与先天知识。前者来源于感觉,后者则是一种非感觉经验的、可以仅仅依据概念得出的知识,如“单身汉”之类的概念。与这种划分相关的,还有分析性的知识与综合性的知识。按照康德的界定,先天的知识属于分析性的,其意义的规定仅得自于主、谓词的关系之间;经验的知识则属于综合性的,它需要来自对知觉的综合。
传统知识论对知识的分析,一般是以“X是P”这类表达形式出现的“命题知识”为对象进行的。当代知识论的知识分析也不例外。扎泽博斯基(Linda Zagzebski)曾经撰写了一篇题为《什么是知识》的论文,对知识概念作出过专门的论述。她在这方面基本上属于传统的看法,虽然在命题的定义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把认识界定为一种“关系”,即人们与现实相接触的一种认识关系。这一关系具有两个方面,一方是具有意识的主体,另一方是认识者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的客体部分。认识又可区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事物知识(knowledge of things),它是主体通过与实在对象进行直接的经验接触而产生的认识,一般称为“认知”的知识(knowledge by ac quaintance)。她认为,这类知识不仅包括有关外部的人与物的知识,而且还包括认识者自己心灵状态的知识。另一是有关事物的间接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things),称之为“命题知识”。它是主体所认识的关于世界的真命题,这两类知识的区别,可以用如下两个例子来表示。“我认识罗杰”属于认
……
后记 我对当代知识论的研究,始于1995-1996年间。当时因获得英国科学院的王宽诚基金,得以在苏格兰负有盛名的圣安德鲁斯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其间注意到当代知识论的发展,并对之产生了兴趣,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收集了一些资料。不过本书的写作,却是由于1998年获得原国家教委的“九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然而因为当年同时还获得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哲学的‘现代性’理论及其论争”,先着手将它做完,因此“当代知识论”的课题就缓了一步。它的完成,实际上是得益于2000年获得的美国富布莱特基金:“当代美国知识论研究”,因此应当说是这两个项目的最终成果,特别是后者为我提供了一个到哈佛大学从事一学年(2001-2002年)研究的机会,本书正是利用这一学年的时间写成的。这一机会使我不仅能有一整段不受包括行政事务在内的琐事影响的研究时间,而且能够利用哈佛大学优越的学术条件,尤其是它的藏书量极为丰富且服务良好的诸多图书馆。在那里,借书是不限数量与时间的(虽然期限是半年,但可以续借),直到有人需要并由图书馆催讨为止。凭借这样优越的图书资料条件,使我对当代知识论的领域能够广泛地涉猎,对所涉及的问题能够尽可能地穷究。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