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中、下)

发布时间: 2010-04-20 02:31:16 作者:

 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中、下)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16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208085293/9787208085299
条形码:978720808529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3

内容简介 《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中、下)》为复旦大学教授朱立元先生领衔主编的一部大型学术专著,其内容涵盖自圣经、古希腊罗马起,一直到20世纪现当代的西方主要美学思想流派和观点,全面而又系统地勾勒出了整个西方美学思想的演进历程。作者治学风格严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中、下)》以翔实而准确的资料,以及独到而精辟的论断而成为一部颇具权威的有关西方美学史的论著。
编辑推荐 《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中、下)》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西方美学思想史(上)
(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
西方美学思想史(中)
(17—19世纪)
西方美学思想史(下)
(20世纪现当代)
……
序言 《西方美学思想史》终于完成、交稿了,作为主编,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其实,这部书的酝酿早在2000年蒋孔阳先生和我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出版后不久就开始了。那时有几家出版社找我联系希望能出《通史》的缩写本,但是我考虑,一是七卷本还需要时间听听学界和读者的反应,二是七卷本内容太多,缩写到什么程度,缩写为几卷,怎么缩写,都颇费思量,所以都婉言谢绝了。大约2002年吧,经当时担任上海人民出版社领导的一位朋友介绍,结识了资深编辑胡小静先生,跟他一谈这个想法,他就非常感兴趣,给予了热情支持。于是,我就找到了我的两位师弟、《通史》的主要撰稿人陆扬、张德兴一起商量,决定共同主持编写这部著作;我们也改变了原先简单缩写的想法,而是想勾勒整个西方美学的思想演进的历程,即另起炉灶,重新写一部西方美学的“思想史”,这与通史的思路、格局显然不一样;我们还确定了编写的规模为三卷,每卷四五十万字,并进行了分工:陆扬教授主编第一卷(古希腊罗马至文艺复兴),张德兴教授主编第二卷(17-19世纪),我主编第三卷(20世纪现当代)。当我把这个构想告诉胡小静先生时,得到了他的首肯和鼎力主持,他并给我们以充分的信任,他说,我们也不用签协议了,你们什么时候写好、交稿,我就给你们出书。这使我十分感动,也决心要写好这部著作。但是,由于这部书是“集体创作”,是我们三个带着一批博士、硕士生(有的现在已经毕业、工作)一起撰写的,其间,各人情况不同、进度不一,拖了好几年。每年小静先生都要来电话问问我们的进度,但我每次都只能支支吾吾地说“快了快了”,小静先生都宽容地说,不要紧,我等你们。这真使我感到惭愧。到了2007年下半年,稿子终于齐了,我们分头统稿,12月初终于基本完成。正打算向小静先生报告之时,却偶尔听一位朋友说:小静先生9月突然走了!这个噩耗真是晴天霹雳,如雷轰顶!
文摘 所以观照是灵魂自然而然、不假思索洞穿所见事物本质的这样一种认识方式,伴随而来的愉悦之情,判然不同于沉思的抽象和思辨特征。总而言之,认知是感觉概念的形成,沉思是对这一概念所作的理智探索,观照则是借直觉透视形象的内在意义,只有这样人才可领略神秘主义的精髓,理解万事万物终归上帝的至理。
同样在神秘主义的框架中,圣维克多的于格接过伪狄奥尼修的泛美主义传统,认为身体与灵魂反映了神圣之美的完美,身体是建立在偶数之上,有欠完善,也不稳定,灵魂则奠基于奇数,稳定且又完善。而精神生活则是以一种数理辩证为其基础,这个基础反过来又确立在10这个数字的完美之上。《学问之阶》卷七中,他称世界是“上帝的手指写成的一本书”。这个譬喻后来被但丁《神曲》直接沿用。因此人对官能之美的本能追求,最终任为理性之美的发展所引导。声色感官之娱使人面接了世界的美,但美的来源则是上帝,如他在阐释伪狄奥尼修《天国等阶》时所言,所有可见之物,当它们被作象征诠释时,也就是说,当它们作出比喻义上的解释时,是指向不可见的意义,因为它们的美是由事物的可见形式组成,而可见之美是不可见之美的一个形象。以上帝为终极真理的代名词,于格的神秘主义象征理论正是浮士德式的永不满足于世俗官能享乐,而作不息精神追求的浪漫主义精神的神学先驱。《学问之阶》卷七中于格又说,美有千姿百态而不定于一尊,有时因大而美,有时因小而美,有时因为稀罕,有时因为夺目,有时还因为丑得恰到好处而美。这与浪漫主义化丑为美的美学理念,不无相通之处。
后记 本卷由朱立元主持。分工写作、集体完成的:一、二两章和三章“一”由寇鹏程副教授撰写(其中一章四节由朱立元教授撰写),四、五两章由李明博士、刘凯博士撰写,第六章由张旭曙副教授撰写,三(“一”除外)、七两章由刘旭光副教授撰写,八章由高燕博士撰写,九、十、十一章由孙士聪博士撰写,十二、十三章由何林军副教授撰写,十四章由陆扬教授撰写,朱立元、陆扬教授统稿、定稿。需要说明的是,本卷各章基本上按各个思潮、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顺序叙述,但第六章后结构主义美学由于涉及人物较多,有的与结构主义还有重复,而且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所以,与其他各章不同,本章采取了按照问题来梳理、归纳、叙述这一思潮的理论趋向和基本特征,特此说明。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