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

发布时间: 2010-04-20 02:31:35 作者:

 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475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ISBN:9787811131130
条形码:978781113113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岳麓书院学术文库中国哲学研究系列

内容简介 第一部系统研究宋明理学分系的专著。以"复性"为主线,以性论为中心,阐释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认为以性为本的思维不但是湖湘性学的基本观点,而且,是理学之所以整合为一体的关键,理学的"全体"与分系、一性的通贯与四系的并立本来相互发明。其重要特点表现为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宋明理学既有二系、三系、一系说的基础上,新创道学(程朱理学)、气学、性学和心学四系说。
作者简介 向世健,男,1955生,四川仁寿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儒家哲学、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出版《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哲学范畴丛书变》、《善恶之:胡宏性学理学》、《(馗书)选注》、《儒家的天论》等多部专著;主编《中国哲学智慧》、《智慧的故事》、《写给大众的中国哲学》等教材。兼任《中国哲学史》副主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顾问,为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理事。
编辑推荐 第一部系统研究宋明理学分系的专著。其重要特点表现为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宋明理学既有二系、三系、一系说的基础上,新创道学(程朱理学)、气学、性学和心学四系说。
以"复性"为主线,以性论为中心,阐释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认为以性为本的思维不但是湖湘性学的基本观点,而且,是理学之所以整合为一体的关键,理学的"全体"与分系、一性的通贯与四系的并立本来相互发明。
目录
引言——唐五代的性论走向

第一章 以性为本观的初期形态
一、性无善恶论的形成
1.欧阳修的性不必究善恶
2.契嵩的性无善恶
3.邵雍、周敦颐的性论
二、性无善恶论的展开
1.王安石的性不可善恶言
2.苏轼的善恶非性所有
三、性善恶混的新发展
1.司马光“疑孟”而尊扬
2.张载论善恶混与“合两”成性
四“生之谓性”与张、程之间
1.“生之谓性”的新解
2.对“性与天道”问题的思考
3.张、程之间及性、气、理的关系

第二章 道南学派与性学的创立
一、程学传承
二、《春秋》学
三、《中庸》学
四、《周易》学
五、《论语》学
六、《孟子》学
七、《大学》学

第三章 “理学”的产生
一、整体“理学”的形成
1.从“经学”到“道学”
2.名与实之间——道学、心学与性学
3.“道学”概念的变化
二、“理学”概念的出现与含义
1.朱熹的“道理“与“理学”
2.黄震的“理学”

第四章 理学分系的历史考察
一、理学的总结与学术自觉
1.《圣学宗传》与《理学宗传》
2.《明儒学案》与《宋元学案》
二、理学分系的由来与历史
1.道统论的共遵前提
2.道统论与一系说
3.理学分系的不同意蕴
三、两系之分与朱陆异同之辩
1.宋元时期的早异晚同说
2.程敏政的“道一”说
3.王守仁的“朱子晚年定论”
4.陈建的朱陆“早同晚异”
四、朱陆“和会”与终归一致
1.吴澄的兼采两家
2.郑玉的“和会朱陆”
3.黄宗羲的“终归一致”

第五章 当代流行的宋明理学分系
一、20世纪中期前后的理学分系
1.夏君虞先生的分系说
2.吴康先生的分系说
3.黄公伟先生的分系说
二、当代“三系说”之一——理、气、心的三分
1.冯友兰先生的三系说
2.张岱年先生的三系说
3.张立文先生的三系说
三、当代“三系说”之二——性、心、理的三分
1.牟宗三先生三系说的构成和特色
2.牟宗三先生分系的理由斟酌
四、劳思光先生的一系说
1.对二系说的否证
2.对三系说的否证

第六章 性学的体系与四系之间
一、以性为本的性学体系
1.性物一体
2.善恶不足以言性与性体心用
3.心以成性与察识先于涵养
4.性为天命全体和为学大体
二、朱学的“性即理”与性善原则
1.以理为本与“性即理”
2.“性善”主线与理本论的确立
三、陆王说性与“心即理”说
1.说性与不说性
2.心即性与性即心
3.心即理与性即理
四、明代气学与性气“一本”
1.生之理与性即气
2.动静皆性与性无不该
3.性善恶杂与善恶的生成

第七章 性学遗产与学术传承(上)
一、以性为本
1.薛碹的“明性”为先
2.唐甄的“性统天地”
3.李光地的“理即性”说
二、性无善恶
1.王守仁的性无善恶
2.钱德洪、王畿论无善无恶
3.杨东明对性无善恶的新解
4.刘宗周、黄宗羲对性无善恶的否定

第八章 性学遗产与学术传承(下)
一、心以成性与吾学“本心”
1.理气、心性之“一二”
2.以心为本与心性合一
二、性命全体与理学整体
1.高攀龙的“理气心性”观
2.王夫之对理学诸命题的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
序言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延下诏全国教育改制,废书院、兴学堂,延续千年之久、遍布全国各地的书院制度被废除,而其中一部分书院则改制为近代学堂。曾在中国书院史上一直极负盛名、并且是"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经过一段学制的变更,至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这样,一所有着近千年办学历史的古老书院,终于完成其近代化转型的历史使命,成为今日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然而,岳麓书院的文化生命并没有终止,这所办学悠久的古老学府在20世纪80年代又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因为岳麓书院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其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在湖南大学的主持下修复原貌并对外开放,现在来此参观访问者络绎不绝,它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寻访中国文化的重要目的地。另一方面,岳麓书院在修复的同时又逐步恢复其培养人才、学术研究的功能,它已经成为湖南大学下属的人文学科的教学、研究基地,纳入到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体系中,并获得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文摘 1.欧阳修的性不必究善恶
欧阳修(1007~1072)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其兴趣主要在文学和史学,哲学思辨本来不是他的长项。但他不满意佛教思想对儒家、儒学的侵蚀,而奋起反佛,成为与韩愈并列的儒家反佛最突出的代表。韩愈反佛的法宝是仁义,欧阳修则变为礼义,而不论是仁义还是礼义,都是与性善论不可分的。所以,对儒家性善之说的不彰,欧阳修深有感触地说:
甚矣,人之性善也!彼为佛者,弃其父子,绝其夫妇,
于人之性甚戾,又有蚕食虫蠹之弊,然而民皆相率而归焉
者,以佛有为善之说故也。①
佛教对民风的引领作用在于佛之劝善,受此刺激,欧阳修从最初所持之苟子的性恶说,转而走向性善。
但是,欧阳修之言“性善”,中心在彰显礼义以作为“胜佛之本”,并没有为性善说做正面论证的意图。原因在于,欧阳修虽然也看到了儒家“罕言性命”,但不是如同刘禹锡那样以为是儒家理论的缺失,而是正相反,认为这正是圣人深意之所在。所以,他实际的立场是儒者不必究善恶。
其时有朋友李诩作有《性诠》三篇送与欧阳修质正,自称其说不差于孟子、荀子、扬雄、韩愈诸子之论性。欧阳修并不认同李诩的见解,因为“性”在他不是一个需要急着去探究的范畴,而世人畅言性,反倒是值得担忧的:“修患世之学者多言性,故常为说日:'夫性,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所罕言也。'”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