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页码:666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06295802
条形码:97875062958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系列实地调查研究报告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上城模式"实地调查研究:杭州"上城经验"的一种社会学分析》内容简介:应杭州市市委的邀请,2008年9月,我曾带领学术团队到杭州开展“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的理论与实践”学术调研。在王国平书记等领导同志的亲自协调下,调查非常顺利,我们也深受教育和鼓舞,特别是深深感受到我们多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与杭州市的中国特色社会发展实践探索在深层理路上不谋而合所带来的欣喜。很快,由我和杨敏撰写的十余万字的“社会复合主体”的追求:生活中更高品质的创新与创业:社会学视野下《“杭州经验”的理论与实践》核心报告提交给杭州市有关方面,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同年12月,第三届全国“生活品质”论坛在杭州召开,我和杨敏教授等被邀请出席,并就上次调查的内容作了报告、产生了一些影响。
作者简介 郑杭生,1936年生于浙江杭州。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并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进修社会学和现代西方哲学。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2009年被聘为一级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社会学系第一任主任、副校长,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评审组成员和召集人。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等。分别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方面的“七五”、“八五”、“十五”重点课题,“九五”、“十一五”重大课题。2003年开始担任为期八年的《奥运会总体影响项目(OGGI)》的首席专家。2004年开始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1991年10月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
编辑推荐 《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上城模式"实地调查研究:杭州"上城经验"的一种社会学分析》:联合调查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杭州市上城区建设指导委员会。
目录
上篇 核心报告
新型现代社区构建的“上城模式”
——一个先行者的实践探索及其前沿意义的社会学分析
引论社区建设:“中国道路”、“杭州经验”与“上城模式”
一、社区建设需要探寻“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
二、从“特色分析”人手,把握“中国经验”
(一)“中国经验”的三个层次与实地调查
(二)“特色”、“特色分析”及意义
三、上城:中国社区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一章 “中国命题”与“上城思路”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与现代新型社区构建
一、二维视野下的社区建设(上):作为“全球叙事”的社区与社区发展
(一)社区:概念的多样化与核心涵义的恒久指向
(二)社区发展运动:起源、模式与理念
(三)“走出滕尼斯”:“滕尼斯的遗产”及其现代性反思
二、二维视野下的社区建设(下):本土社会转型特殊脉动中的社区与社区建设
(一)大转型: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
(二)社会转型赋予社区新的功能
(三)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建设的独特命题
三、新型现代社区构建:社区建设的“中国命题”
四、上城特色新型现代社区构建:地域特质与“上城思路”
(一)上城社区建设的区位优势
(二)上城社区建设的现实挑战
(三)现代新型社区构建的“上城思路”
第二章 在发展主体总体布局上理顺三大部门关系的上城特色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一)居委会困境及其破解
(二)创新里程:“议行分设、选聘分离”
(三)“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
(四)“三位一体”的制度绩效
二、构建服务取向的社区党建新模式
(一)以党建带动社建: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的途径
(二)党建空间的战略转移与社区党建新问题
(三)党建模式的转型:从管理取向到服务取向
(四)党建平台的拓展:从单一化到多样化
三、探索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新机制
(一)社区民间组织与现代社区建设
(二)上城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的思路和特色
(三)上城志愿服务模式特色
第三章 在社会重心下移的情况下大力改善民生的上城特色
一、改善民生的挑战与上城特色新型社区服务体系构建
(一)新型现代社区建设中的民生及其挑战
(二)通过社区服务改善社区民生:理论和实践难
(三)构建上城特色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理念与思路概述
二、构建社区服务社会大协作模式
(一)社区服务社会化
(二)社区服务普惠化和品牌化
(三)社区服务信息化
(四)社区服务市场化:构建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
第四章 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形下落实公平正义的上城特色
一、落实社会公平正义的挑战与上城区的主要思路
二、构建上城特色新型社区自治体系
(一)社区自治与社区参与:意义与困境
(二)上城特色社区居民自治体系
三、构建上城特色社区矛盾化解体系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合法性危机
(二)调解制度“合法性重塑”:上城的经验
(三)“法律进社区”的上城经验:“1+2”信息化模式
(四)信访机制的上城经验
第五章 在价值观开放多元的时代促进意义共同性的上城特色
一、在差异中寻求认同:意义共同体的追求与困境
(一)意义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
(二)异质性与认同感:从日常生活公共化与人际关系疏松化分析
(三)异质性与认同感:价值观念开放多元与社会核心价值构建
二、社区文化建设与和谐精神家园打造的上城特色
(一)通过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建设
(二)通过创建沟通机制促进公共交往
(三)通过开掘历史传统创建本土特色
(四)通过构建标识系统提炼社区精神
三、幸福指数测评:“软实力”与硬指标的上城特色
第六章 上城社区建设的运行逻辑:机制的创新
一、动力机制:政府规划推动力与社区需求拉动力
二、整合机制:“三个联动”与“九力合一”
三、激励机制:“二评一分解”
四、控制机制:规范化与标准化
五、保障机制:人、财、物、制度
第七章 “上城模式”的“深厚创新”:理念的转变
一、重建生活世界:破解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之间的张力
(一)现代性的困境与现代人的命运: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的纠结
(二)人性的回归与生活世界的重建:新型现代性的题中之意
(三)以人为本与品质生活:破解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的张力
二、重构国家与社会关系:“小政府-大社会”与“强国家-强社会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强国家-弱社会”与“强社会-弱国家”范式
(二)重建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国社区体制改革的主轴
……
第八章 小结与讨论:“上城模式”的历程审视与未来定位
下篇 专题报告
第一章 信息化与电子社务
第二章 社区建设的组织创新与人才支撑
第三章 基层党建在上城
第四章 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机制
第五章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上城特色模式
第六章 构建社区安全新模式
第七章 迈向品牌服务和普惠福利
第八章 上城社区建设中的街道建设:实地安全采撷
后记
……
文摘 一是落实生活关爱“零遗漏”措施。积极动员辖区单位、社区居民与残障人士困难家庭开展“一对一”、“众帮一”等结对帮扶活动,做到困难残障人士家庭结对率100%,形成政府与社会救助互动的帮扶机制。’对有需求的困难的重残、多残家庭,免费建造无障碍设施,确保“无障碍设施进家门”。对困难精神病人,进一步强化免费服药等医疗救助和社区监管力度,做到服药率98%以上,监管率100%。
二是落实就业服务“零遗漏”措施。对在就业年龄段内、就业能力差的低度残障人士,街道给予兜底安置,提供庇护性就业;对可自主行动的中度残障人士,采取集中安置措施,在街道残障人士就业基地上岗工作;对不能独自行动的重度残障人士,实行送原材料上门、产品上门回收、劳动津贴奖励等措施,在家里上岗就业;对在就业年龄段内的智残人士,以提供出勤津贴等方式,在街道工疗站集中安置。
三是落实康复服务“零遗漏”措施。落实场地、器材、人员,进一步加强社区康复医生、康复指导员、康复协管员的队伍建设,社区康复医生、康复指导员为每名有康复需求的残障人士制订训练计划。社区康复协管员每月上门走访30户以上的康复对象,全方位推进医疗、教育、心理、职业、社会等综合康复服务。邀请心理辅导医师上门服务,开辟居家“情感零障碍”聊天室,确保康复器材、康复指导、心理康复“三进家门”。
3.两实现、零空白所谓“零空白”,是指街道采取各项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确保每一个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都能得到实现。
后记 从2007年起,由以我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团队,对“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基层探索展开了一系列实地调查研究,涉及了武汉、广州、深圳、郑州、杭州等地的城市社会建设与社区建设。目前,郑州卷、广州和深圳卷已经出版,系列性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将杭州市上城区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特色分析”的一个案例,首先是上城的社区建设确实作出了成绩,有先进性、典型性,同时,还缘于上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者的不止一次的热情邀请。此外,我们与杭州市市委的一个学术合作又促成了这个社区项目的建立。
应杭州市市委的邀请,2008年9月,我曾带领学术团队到杭州开展“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的理论与实践”学术调研。在王国平书记等领导同志的亲自协调下,调查非常顺利,我们也深受教育和鼓舞,特别是深深感受到我们多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与杭州市的中国特色社会发展实践探索在深层理路上不谋而合所带来的欣喜。很快,由我和杨敏撰写的十余万字的“社会复合主体”的追求:生活中更高品质的创新与创业:社会学视野下《“杭州经验”的理论与实践》核心报告提交给杭州市有关方面,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同年12月,第三届全国“生活品质”论坛在杭州召开,我和杨敏教授等被邀请出席,并就上次调查的内容作了报告、产生了一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