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通史选读

发布时间: 2010-04-21 02:00:20 作者:

 中国通史选读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70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
ISBN:7301102984
条形码:978730110298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选读》为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的中国通史教材。全书以史学元典为丰体,从大量文献中精选关键部分,整合为一部有机的、系统的中国通史。“讲述史前至最近民族政治社会经济变迁之人势,兼及宗教与思想之发展。”作者在每章每节之前,撰有简明提纲,论断清晰,描述了中国历史变迁的关节之处,以作为读者阅读文献的提示。
作者简介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中国现代著史学家,兼通中西史学。清华学校留美生,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学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1932-1952年,长期在母校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历任清华(及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代理文学院院长。1952年,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1962年病逝于天津。
  雷海宗先生代表作品为《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抗战前后写作的论文结集),另外曾与林同济先生合著《文化形态史观》。身后留存课程讲稿《西洋文化史纲要》经王敦书先生整理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此外,尚有《杜尔阁的政治思想》(英文博士论文)、《世界上古史讲义》未刊。论著选集为《伯伦史学集》(王敦书编,中华书局,2002)。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选读》范围兼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思想等诸多领域,尤注重标举疆域内外、社会上下、经济文化重心等各种有形、无形势力之变化,而对于中国历史分期的描述,更显出作者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独特理解。
目录
第一章 地理与史前时代
 一 地理
 二 史前时代——石器时代
 三 史前时代——金石并用期
 四 史前时代——宗教
 五 史前时代——文化程度之不齐
第二章 殷商政治与文化(公元前1300-前1027年)
第三章 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公元前1027-前771年)
 一 封建政治
 二 贵族生活
 三 封建社会——庶民
 四 封建社会——士族
第四章 成周封建帝国之极盛(公元前1027-前900年)
第五章 成周宗教
 一 宇宙观与神祗神话
 二 教士
 三 坛庙与祭祀 
 四 大武舞 
第六章 封建帝国之崩溃(公元前900-前771年)
第七章 春秋列国之形成(公元前770-前670年)
 一 郑之盛强
 二 四强之兴起
 三 社会变化
第八章 霸政时期(公元前685-前612年)
 一 齐桓公与管仲
 二 宋襄公图霸
 三 晋文襄霸业
第九章 晋楚争盟(公元前620-前505年)
 一 晋楚消长
 二 向戌弭兵(公元前546-前538年)
 三 晋楚并衰与吴之兴起 
第十章 春秋时代思想
第十一章 吴越之争(公元前505-前473年)
第十二章 七雄局面之成立(公元前473-前362年)
 一 三晋田齐
 二 秦楚内乱与复兴 
 三 越之乱亡与燕之渐兴
 四 诸小国之渐趋灭亡
 五 周之丧土与分裂
 六 新军器与新战术
 七 魏之图强与失败
 八 列强之拓土
九 社会革命
第十三章 合从与连横(公元前361-前311年)
 一 商鞅变法
 二 变法后之发展
 三 秦霸天下 
第十四章 秦之独强(公元前310-前272年)
 一 东帝与西帝 
 二 齐之一败涂地
 三 楚之削弱
第十五章 战国诸子
第十六章 秦并六国(公元前271-前211年)
 一 大败三晋
 二 秦灭周 
 三 燕与三晋
 四 末次合从与最后努力 
 五 六国之单独困斗与继灭 
第十七章 专制一统之初试及其失败(公元前221-前202年)
 一 秦始皇之一统政策与旧势力之反动
 二 秦亡 
 三 楚汉之争
第十八章 汉代政治(公元前202-公元88年)
 一 官制 
 二 兵制 
 三 汉初所谓“封建”问题与外戚之患 
第十九章 汉代社会与经济(公元前202一公元88年)
 一 旧社会阶级之破裂——氏与姓之混淆
 二 旧社会阶级之破裂——迁徙赐姓与变姓
 三 新阶级制度——大地主与农民奴婢
 四 新阶级制度——商贾 
 五 新阶级制度——贵贱贫富与社会改革
 六 新阶级制度——四民之并为臣妾
第二十章 汉代武功(公元前202-公元88年)
 一 武功伟人
 二 匈奴
 三 西域
 四 朝鲜百粤与西南夷
 五 文化势力之播及日本
第二十一章 汉代内政(公元前202-公元88年)
 一 帝制名实与皇帝崇拜
 二 皇权与宦官幸臣
 三 皇权与外戚
 四 皇权与地方官
 五 中兴之治
 六 听天由命之消极人民
第二十二章 秦汉宗教
 一 神仙家与黄老学
 二 儒教之成立——素王
 三 儒教之成立——经典
 四 阴阳谶纬学
 五 儒道阴阳糅合之国教
第二十三章 秦汉思想
 一 思想之学术化
 二 儒道思想之结束
 三 古代思想之总结束——王充
 四 古代文化之总清算
第二十四章 大汉帝国之末运(公元89-316年)
 一 政治制度之破裂——外戚与宦官
 二 政治制度之破裂——国军消灭与地方割据
 三 政治制度之破裂——财政与一般政治之紊乱
 四 天灾人祸与人口之减少
 五 乱亡经过——羌乱
 六 乱亡经过——党锢黄巾与十常侍
 七 乱亡经过——董卓与李郭之乱
 八 乱亡经过——曹操与三国
 九 乱亡经过——西晋与中原之沦丧
第二十五章 末世之宗教与人生观
 一 儒教之凝结与衰颓
 二 清谈与隐逸
 三 道教
 四 佛教之输入
第二十六章 五胡乱华(公元317—383年)
 一 背景
 二 中原沦丧
 三 汉族南迁
 四 南北分局
第二十七章 南北朝(公元383—589年)
 一 南北互诋
 二 南朝
 三 北朝
 四 门阀
 五 南北消长与混一
第二十八章 新宗教之酝酿与成熟
 一 新宗教之酝酿
 二 辩教
 三 佛教之成熟
第二十九章 隋唐政治与社会(公元589—755年)
 一 官制
 二 兵制
 三 均田与赋役
 四 学校与选举
第三十章 大唐二元帝国(公元618-755年)
 一 疆土
 二 外蕃之威抚与恩抚
 三 内政
第三十一章 隋唐宗教
 一 教会
 二 宗教
 三 佛学
 四 唐诗中之哲学
第三十二章 二元帝国之灭亡(公756-960年)
 一 外患频仍
 二 藩镇
 三 宦官与禁军
 四 财政紊乱流寇兴起与唐之灭亡
 五 五代十国
第三十三章 新儒学与复古运动
 一 背景
 二 武宗废浮屠与韩愈辟佛老
 三 李翱
第三十四章 宋之积弱与变法失败(公元960-1085年)
 一 兵制
 二 财政与民生
 三 科举
 四 缠足
 五 国防生命线之始终缺乏
 六 王安石
 七 王安石变法
 八 变法失败
第三十五章 宋亡(公元1086—1279年)
 一 北宋灭亡
 二 南宋
 三 金
第三十六章 宋代理学
 一 朱陆
 二 书院
第三十七章 亡国政治——元(公元1279—1368年)
 一 非中国重心之欧亚大帝国
 二 种族与阶级
 三 兵制与驻军
 四 财政与纸币
 五 喇嘛教
 六 元亡
第三十八章 明之复国与政治文化之停顿(公元1368—1528年)
 一 科举与八股
 二 政治设施——专制之深刻化
 三 政治设施——宦官之始终当权
 四 兵制与军事
 五 海外扩张与汉族闽粤系之兴起
第三十九章 元明理学
第四十章 新势力之兴起与明之乱亡(公元1528—1644年)
 一 蒙古
 二 日本
 三 西洋
 四 满洲
 五 明之乱亡
第四十一章 清朝盛世(公元1644—1839年)
 一 疆土
 二 对汉族之压迫——剃发
 三 对汉族之压迫——旗地
 四 对汉族之压迫——降臣
 五 对汉族之压迫——文人
 六 刚柔并施
 七 改土归流与西南夷之汉化
 八 衰征与内乱
第四十二章 明末及清朝之学术思想
第四十三章 传统政治文化之总崩溃(公元1839—1912年)
 一 背景
 二 鸦片战争前后
 三 传教问题与洪杨之乱
 四 甲午戊戌与庚子辛丑
 五 科举废除与帝制推翻
征引文献目录
……
文摘 第十七章 专制一统之初试及其失败(公元前221—前202年)
  一 秦始皇之一统政策与旧势力之反动
  秦并天下,并非专靠武力;秦国的内政在七国中也最为优美(第二四一节)。秦始皇把这种政治要推广到天下,以秦为标准而使天下制度文物完全划一(第二四二节)。积极赞助始皇的是李斯(第二四三节)。这种政策极遭文人政客的反对,因而引起焚书坑儒的惨剧。同时旧势力中并有人要用战国时代流行的刺杀方法推翻新建的一统政治(第二四四至二四五节)。
  第二四一节 《荀子》卷一一《强国篇》第一六
  力术止,义术行。曷谓也?日:秦之谓也。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勰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力术止也。曷谓乎威强乎汤、武?汤、武也者,乃能使说己者使耳。今楚父死焉,国举焉,负三王之庙而辟于陈、蔡之间,视可、司间,案欲剡其胫而以蹈秦之腹,然而秦使左案左,使右案右,是乃使雠人役也,此所谓威强乎汤、武也。曷谓广大乎舜、禹也?日:古者百王之一天下,臣诸侯也,未有过封内千里者也。今秦南乃有沙羡与俱,是乃江南也,北与胡、貉为邻,西有巴、戎,东在楚者乃界于齐,在韩者常山乃有临虑,在魏者乃据圉津,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其在赵者剡然有苓而据松柏之塞,负西海而固常山,是地遍天下也。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勰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广大乎舜、禹也。然则奈何?日:节威反文,案用夫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听咸阳,顺者错之,不顺者而后诛之,若是,则兵不复出于塞外而令行于天下矣;若是,则虽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殆可矣。假今之世,益地不如益信之务也。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