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页码:31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21200478277
条形码:9721200478277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故宫经典
内容简介 《文房清供》内容简介: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从故宫的地位、作用及其内涵看,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皇帝是历史的产物。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同样,以皇帝为核心的宫廷是国家的中心。故宫文化不是局部的,也不是地方性的,无疑属于大传统,是上层的、主流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堂皇的部分,但是它又和民间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从物质层面看,故宫只是一座古建筑群,但它不是一般的古建筑,而是皇宫。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积累的结晶,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就像金字塔之于古埃及、雅典卫城神庙之于希腊一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故宫文化是经典文化。
经典具有权威性。故宫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它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经典具有不朽性。故宫属于历史遗产,它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已的创造和精神,具有不竭的历史生命。经典具有传统性。传统的本质是主体活动的延承,故宫所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与当代中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今天的文化建设是相连的。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经典文化永远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
对于经典故宫的诠释与宣传,有着多种的形式。对故宫进行形象的数字化宣传,拍摄类似《故宫》纪录片等影像作品,这是大众传媒的努力;而以精美的图书展现故宫的内蕴,则是许多出版社的追求。
多年来,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不少好的图书。同时,国内外其他出版社也出版了许多故宫博物院编写的好书。这些图书经过十余年、甚至二十年的沉淀,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了“故宫经典”的印象,成为品牌性图书。它们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模糊起来,而是历久弥新,成为读者心中的故宫经典图书。
于是,现在就有了紫禁城出版社的《故宫经典》丛书。《国宝》、《紫禁城宫殿》、《清代宫廷生活》、《紫禁城宫殿建筑装饰——内檐装修图典》、《清代宫廷包装艺术》等享誉已久的图书,又以新的面目展示给读者。而且,故宫博物院正在出版和将要出版一系列经典图书。随着这些图书的编辑出版,将更加有助于读者对故宫的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故宫经典》丛书的策划,这无疑是个好的创意和思路。我希望这套丛书不断出下去,而且越出越好。经典故宫藉《故宫经典》使其丰厚蕴含得到不断发掘,《故宫经典》则赖经典故宫而声名更为广远。
编辑推荐 《文房清供》:故宫经典。
目录
序言 文房清供之沿革
文房清供概述
笔之属
墨之属
纸之属
砚之属
印章、印泥盒、印匣
多宝文具匣
……
序言 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称为文玩。文房清供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如笔简、笔插、笔匣、笔掭、笔洗;墨盒、墨床、水注、水丞;镇纸、臂搁、裁刀;砚滴、砚屏;印章、印盒、帖架、文具箱等,可谓包罗万象、琳琅满目。文房清供的制作工艺繁复,包括绘画、法书、烧造、雕刻、镶嵌等多种工艺;材质丰富,金、银、铜、铁、玉石、漆器、陶瓷、玻璃、珐琅以及竹、木、牙、角、匏等无所不备。这些功能各具的文房清供与笔、墨、纸、砚一起,构成了笔耕丹青的必要条件,成为书斋中不可或缺的陈设雅玩。
早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玉制调色器,砚就是从研磨器和调色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砚、笔、墨、铜削、无字木牍等整套文具的出土,则首见于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在纸张发明以前,人们在竹木简牍上书写,书刀就是专用于修治简牍的工具,其材质初为青铜,后为铁制,汉代尤为普遍。在汉代,已经出现了玉或铜制的水注、笔冼、砚滴等,如江苏扬州老虎墩东汉墓中出土的一件白玉飞熊砚滴,造型夸张,雕琢精美。”。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等动物造型,古朴浑厚,这些早期的文具不仅形态生动传神,并且具有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成为汉代文具的典型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士人纷纷避世专心攻艺,天文、地理、哲学、艺术等领域都出现了很多贤达之士。这个时期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种背景,对文房用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此时相继出现了水盂、镇纸、笔筒、笔格、臂搁等诸类器物。随着瓷器在社会生活中应用领域的扩大,在早期青瓷中尚不多见的瓷制文房用具,到两晋时大量出现,用青釉制作的水注、砚滴、水盂、笔筒等,造型古拙,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纯净如翠,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东晋青釉笔筒是最早的笔筒实物。六朝词赋中有不少是咏赞文房用具的,且文人雅士赏玩文房清供的趣事多有记载。晋代傅玄的《水龟铭》、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咏笔格》、南朝梁吴均的《笔格赋》、南朝梁庾肩吾的《谢赉铜砚笔格启》等,除了在文中详细地描绘了这些文具的材质、用途、工艺外,还涉及到了其陈设和摆放的位置。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中有“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之句。
隋唐是我国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兴起期,文人意识趋强,书法和绘画艺术渐盛,文房用具品类渐众,材质多样。唐代陆龟蒙《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有:“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床。”的诗句。世人开始侧重于文房用具在形式、工艺、材质上的设计与欣赏,以及使用的意境与品味。在崇尚华丽的唐代,出现了用三彩釉、褐色釉、黄釉、白釉等烧制的文房用具。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青釉点褐彩龟形水丞,就是此时有代表性的文具。这些器物造型别致,色彩艳丽,匠心独具,反映出当时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
文摘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