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家宪藏砚(上卷)

发布时间: 2010-04-21 02:16:21 作者:

 家宪藏砚(上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页码:1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1236275/9787501236275
条形码:97875012362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家宪藏砚(上卷)》内容简介:谈到阎家宪同志在收藏方面的成就,通过和他的接触,我的印象可以概括为:入藏追求品味,鉴赏追求境界。砚台是一种综合艺术,收藏者可以从中积累许多知识,但在刚接触这一文化门类时,首先要具备一些收藏对象的基本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由于阎家宪同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能够很快入门;特别是几十年的收藏经历,不仅使他的学识、眼力大增,而且入藏砚品逐步达到较高的文化品位及艺术品位。他在砚海中游弋,慧眼多识,赝品不收,劣品不纳,宁缺毋滥,抱定一个宗旨:宁可不惜重金购一方珍品,也不图便宜买类如鸡肋之物。正是这种苛刻的原则,才使他的藏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及历史价值。
作者简介 阎家宪,字闲云,室名四御砚斋。1933年生于河南南阳,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之宝委员会顾问、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中国端砚鉴定中心专家组成员、首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评委、中国舰船研究院离休干部。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收藏和玩赏古砚,是著名的古砚收藏家、鉴赏家。三百多方藏品中,有秦汉至明代古朴典雅的出土古砚;有宋元明清端歙洮澄各种材质的名人砚。书法初学“二王",后广泛涉猎历代碑帖,博采众长,择善而从,逐步形成自己质朴淡雅的风格。其行草和隶书,有着特殊的风貌,是当代实力派的书法家。曾参与编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今鉴》和《中国书画艺术辞典篆刻卷》大型图书。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做过介绍。
编辑推荐 《家宪藏砚(上卷)》:
用通俗文字向你讲述砚文化的故事,近百幅图片让你直观欣赏古砚风貌,轻松读来细细品味让你赏心悦目。
目录
玩砚心经
1.新石器时期凝灰质火山熔岩磨盘磨棒
2.秦深绿色玄武岩石砚
3.秦疑似椭圆形大理岩石砚
4.汉千枚岩黛板
5.汉圆形千枚岩石砚
6.南北朝雅士磨墨粉红色大理岩石砚
7.北魏方形粉砂质泥灰岩石砚
8.唐辟雍形二十只兽足陶砚
9.唐辟雍形十二只兽足瓷砚
10.唐箕形抄手澄泥砚
11.宋船形抄手端石砚
12.宋钟形抄手坑仔岩端石砚
13.宋赵汝正地卷文长方形抄手赭石砚
14.宋鳅背纹长方形抄手歙石砚
15.宋长方形渠田式姜黄色澄泥砚
16.宋门字形方城石砚
17.元双狮长方形石灰岩石砚
18.元王祥卧冰得鱼孝母长方形泥灰岩石砚
19.元锺迪勇铭文方形石城石砚
20.元太极图方形红丝石砚
21.明长方形紫砂陶砚
22.明盖镶铭文长方形宣德岩平板端石砚
23.明鼓形澄泥暖砚
24.明陈宪章铭文长方形端石砚
25.明雄狮法华三彩陶砚
26.明蝉形水晶砚
27.明含山铭文阁瓦形朱砂红澄泥砚
28.明长方形铸铁暖砚
29.明陈涛延戳印铭文圆形澄泥砚
30.明顾印愚铭文长方形抄手坑仔岩端石砚
31.清康熙御鉴天马行空长方形易水石砚
32.清“秋山林木图"椭圆形坑仔岩端石砚
33.清“渔舟唱晚"长方形老坑大西洞平板端石砚
34.清夔龙纹长方形老坑大西洞端石砚
35.清海天旭日椭圆形老坑大西洞端石砚
36.清“山居图’’椭圆形坑仔岩端石砚
37.清潘封制瓦当文老坑端石砚
38.清袁枚铭文长方形赭石砚
39.清李廷钰铭文长方形坑仔岩端石砚
40.清李悦心铭文长方形坑仔岩端石砚
41.清陈桂生铭文长方形平板赭石砚
42.清“对枰图"椭圆形坑仔岩端石砚
43.清钱泳铭文椭圆形坑仔岩端石砚
44.清王文治铭文椭圆形斧柯东端石砚
45.清福禄寿三星拱照圭形老坑端石砚
46.清顾二娘制张廷济铭文老坑端石砚
47.清广玉铭文琴式端石砚
48.清长方形老坑大西洞平板端石砚
49.清王铎诗文椭圆形坑仔岩端石砚
50.清赵国麟铭文椭圆形海天旭日端石砚
51.清辟雍形镶歙石木砚
52.清鞠畦款“端州老砚图”长方形水归洞端石砚
53.清瓜瓞绵绵椭圆形麻子坑端石砚
54.清“送友图"椭圆形坑仔岩端石砚
55.清顾横波梅花小影羽觞形洮河石砚
56.清神鹿纹长方形歙石砚
57.清蒋溥铭文长方形老坑端石砚
58.清“彬志”记事铭文方形绿色端石砚
59.清井田长方形老坑端石砚
60.清赵在田铭文长方形老坑端石砚

砚林杂述
1.砚的异称
2.清代砚林“三痴子”
3.计楠和他的“砚考三种”
4.米芾与砚石
5.水绘轶闻百世传
6.纪晓岚和他的《阅微草堂砚谱》
7.百二砚田富翁金冬心
8.玩砚杂述
9.阎家宪谈砚录
10.金梦何如石梦清
11.“海派”砚雕技艺传承不断
12.砚盒的鉴别与养护
13.如何制作砚台拓片
附录
首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名单
后记
……
序言 阎家宪同志是北京著名古砚收藏家。他要出书,约我写序。他的人品、砚品均毋庸置疑,拙笔恐写不出足以表现他方方面面的特点。砚友所嘱,我当尽力而为。
阎家宪同志是位离休干部,其思想品德可说是宅心仁厚、光风霁月,而文化素养亦有骄人之处,于书法、雕刻等方面均有造诣,而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收藏。
阎家宪同志从事收藏始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收藏界远未达到今天的热度,说他有超前意识亦不确切,因为国人对收藏的爱好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但他毕竟是在当今收藏热之前先行了一步。多年的奔波,多年的积累,纳精淘劣,林林总总,收藏了各个朝代、各种质地、各种形式的古砚约三百余方,其中不乏精品。这些令他魂牵梦萦的“老古董”,使他吃了不少苦头,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精力与心血。当然这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与慰藉,使他的精神境界得以充实和升华,生活得到莫大的充实。
谈到阎家宪同志在收藏方面的成就,通过和他的接触,我的印象可以概括为:入藏追求品味,鉴赏追求境界。
砚台是一种综合艺术,收藏者可以从中积累许多知识,但在刚接触这一文化门类时,首先要具备一些收藏对象的基本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由于阎家宪同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能够很快入门;特别是几十年的收藏经历,不仅使他的学识、眼力大增,而且入藏砚品逐步达到较高的文化品位及艺术品位。他在砚海中游弋,慧眼多识,赝品不收,劣品不纳,宁缺毋滥,抱定一个宗旨:宁可不惜重金购一方珍品,也不图便宜买类如鸡肋之物。正是这种苛刻的原则,才使他的藏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及历史价值。
文摘 插图:




衡量一种砚石的优劣,主要看它研出的墨汁质量,端石主要矿物是水云母经变质后变为绢云母,摩氏硬度3度左右,这是砚石硬度最适中的标准,不但下墨快,研出墨的颗粒在0.0 1-0.03毫米之间,且有光泽,于书于画最为相宜。端溪老坑石,从古至今排位都始终第一。过去人们认为它好,只凭个人感觉。这种感觉也是从长期使用的体验中得到的,所以给了它这种第一的荣誉。现在地质学家们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主要是因为端石结构为隐晶质结构,由于矿物颗粒细小,颗粒问空隙又小,而且空隙的连通性差,所以砚石的吸水性和透水性都很弱。这是一。其二,从物理性质分析,绢云母为层状结构的硅酸盐,结构单元层是由三个基本结构层组成,即两个硅氧四面体层与一个铝氧八面体层彼此紧密相接,形成特殊的层状结构,形态上呈假六方片状、短柱状,并具有完全的(001)底面解理。这种解理面可以起到隔水作用,即阻止水分向矿物内部渗透(这些观点引自叶尔康:《关于端砚优异性能之岩石矿物学原因》一文)。端石下墨保湿的优点,其科学道理便是如此。
后记 砚,特别是古砚,是一部书,是一部含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民俗、雕刻、书法、金石、考古和地质等多学科的一部书。真是让人读一辈子也读不完识不尽。我是一个玩砚的票友,白知还未窥堂奥,要登砚学堂奥,那是一生的追求。本人玩砚半个多世纪,所积下的点滴经验,都是我心血的凝成。此卷文章大多已在《中国文物报》和《收藏》等报刊上与读者见过面。文字虽然简略琐碎,但爱好砚文化的朋友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对砚文化的痴情与感悟。
“家宪藏砚"是启功先生25年前为我写的题签。用印由篆刻家高式熊、潘德熙、熊伯齐、闰东和陆永利先生所刻。
最后向为本书题词的高式熊先生、题诗的刘征先生、作序的蔡鸿茹先生、鉴别端砚石质的刘演良先生、鉴别高古砚石质的张志仲先生和协助出版发行此书的北京古玩城总经理赵津生先生表示感谢。还应感谢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学生和朋友。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