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巴蜀书社
页码:27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807521686
条形码:97878075216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三峡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作为线索,深入挖掘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并结合三峡水库蓄水后原有景观的实际变迁,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此为当今新三峡旅游的深度开发提供必要的历史文化依据,从而引导学习者深入了解三峡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与无穷的魅力,为从事新三峡旅游游服务和旅游开发奠定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至于所谈到的三峡文化,主要包括史前考古文化、早期巴文化、巴楚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的巫文化与饮食文化、名人文化、经典文化以及人文景观文化与山水景观文化等,而三峡文明的发展历史则贯穿在史前考古文化和整个三峡移民文化的论述之中,以显现出三峡文明史本身即是一部鲜活的移民史这一理念。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长江三峡、三峡地区与三峡文化区
一、古往今来对长江三峡的认定
二、三峡地区与三峡文化区
第二节 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
一、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
二、旅游文化体系的构成
第三节 三峡历史文化与旅游概说
一、三峡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三峡历史文化”在新三峡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三峡地区地质地貌的形成及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第一节 地球的结构及其演变
一、地球的结构
二、地球的演变
第二节 三峡地区地质地貌形成的过程及其地形地貌的总体特征
一、八亿年前(元古代)三峡地区第一次露出海面
二、古生代三峡地区前后两次沉人海底
三、印支运动使三峡地区再次升出海面
四、中生代三叠纪后期渝东盐盆的形成
五、燕山运动使三峡地区原有老地层发生褶皱
六、喜马拉雅运动造就了三峡地区现代地貌的基本骨架
七、长江三峡地形地貌总体特征
第三节 三峡地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一、地质景观
二、水域风光
三、气候天象
四、生物景观
第三章 史前时期的三峡历史与文化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最为原始的三峡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的三个阶段和各个阶段人类的特征
二、人类的起源和巫山人化石材料发现的重大意义
三、三峡地区多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光辉灿烂的大溪文化
一、大溪文化遗址发掘概况及其历史年代的确认
二、大溪文化遗址的主要文化特色
三、大溪文化遗址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具有独特土著文化色彩的众多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有代表性的哨棚嘴遗址和魏家梁子遗址
二、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的出现及其缘由
三、两支不同类型文化的发展序列及其相与交汇的地带
四、“巫咸国”和“巫载国”的相继兴起
五、巴族的兴起及其鱼盐经济活动
第四节 三峡史前文化与三峡旅游
一、三峡史前文化在三峡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三峡史前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第四章 先秦时期三峡历史与文化述论
第一节 夏商周时期三峡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风貌
一、三峡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文化述略
二、“孟涂如巴莅讼”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
三、“夏耕之尸”逃亡巫山的历史内涵与文化意义
第二节 巴之起源与巴国历史简说
一、“巴”名称的由来及巴族的发祥之地
二、“巴国”的建立
三、巴楚相争与巴国灭亡的历史过程
四、“夷人射虎”与七姓巴人
第三节 巴文化的传承与土家族文化的旅游开发
一、巴文化与土家族文化的密切联系
二、土家文化与三峡旅游
第五章 三峡移民与移民文化
第一节 远古时期发生在三峡地区的三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潮
一、夏耕余部逃亡大巫山述略
二、前后走出三峡地区的三支巴人的移民活动及其文化影响
三、楚人大批西迁入峡的缘由及历史过程与巴楚文化的大融合
四、结语
第二节 大分裂时期涌动不止的移民潮对三峡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
一、军事性移民与三峡东部地区行政区划的变更
二、蜀、吴夷陵大战与刘备白帝城托孤
三、蜀人大规模外迁及三峡地区东部的经济开发
四、结语
第三节 元末明初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所形成的移民大潮
一、隋唐宋元时期三峡地区的人口长、消及其缘由述略
二、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所形成的移民大潮
第四节 清代起自康熙初年延续百年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一、四川人口再次急剧锐减
二、规模更为巨大的移民潮
三、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对三峡地区的巨大影响
第五节 抗日战争时期外省民众涌入渝东所形成的移民浪潮
第六节 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
一、古今移民的本质区别与三峡移民的艰巨性
二、库区开发性移民所取得的成就
三、外迁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所取得的成绩
第七节 移民文化在当今三峡旅游深度开发中的重大意义
第六章 三峡民俗文化中的巴风楚韵
第一节 三峡民众的人文品格
第二节 远古巫文化的流传与演变
一、巫文化在三峡地区的发端与发展
二、巫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承与播化
三、巫文化在三峡地区的变异与显露
四、晚清时期的尚巫之风
第三节 巴楚两地岁时习俗的渐次融合
第四节 葬俗与婚俗
一、独具特色的悬棺葬及其文化遗存
二、婚姻习俗的演变与革新
第五节 三峡地区民俗文化在三峡旅游中的意义作用与开发前景
一、意义和作用
二、三峡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前景
第七章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第一节 三峡饮食文化探源
一、中国饮食文化探源
二、三峡饮食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三峡饮品、菜品、果品及饮食习俗
一、茶之起源与三峡茶品
二、三峡酒
三、三峡菜品
四、三峡果品
五、饮食习俗
第三节 三峡饮食文化在旅游深度开发中的作用
一、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二、饮食文化在三峡旅游深度开发中的作用
第八章 文学艺术与人文三峡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神女文化
一、神女故事的发轫
二、神女故事的流传与演变
三、神女故事与三峡旅游
第二节 唐宋时期瓶颈经济支撑下的走廊文化
一、峡江水道与瓶颈经济
二、异彩纷呈的走廊文化
三、古典诗词在三峡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三峡民歌
一、最早的三峡民歌
二、三峡民歌与竹枝歌
三、现存三峡民歌的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
四、三峡民歌在三峡旅游中的开发潜力
第四节 三峡地区民间传说故事及其在三峡旅游中的开发和利用
一、民间传说故事举例及点评
二、传说故事在三峡旅游中的开发和利用
第九章 三峡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寻踪
第一节传说时代的文化名人
一、大禹治水与禹娶涂山氏
二、巫山神女
第二节 史籍记载的三峡本土的历史文化名人
一、忠贞爱国的巴蔓子
二、千古三峡第一奇女子——巴寡妇“清”
三、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四、谱写民族团结历史颂歌的王昭君
五、三国军事文化中的颜严
六、巾帼英雄秦良玉
第三节 流寓或人宦三峡的历史文化名人
一、李白等历史文化名人三峡寻踪
二、历史文化名人在三峡文化发展中的贡献
第四节 历史文化名人在当今三峡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历史文化名人与旅游的关系
二、三峡历史文化名人的特点
三、历史文化名人对三峡旅游的作用
第十章 三峡地区旅游开发前景展望
第一节 三峡水库完全蓄水后旅游景观的变迁及其保护与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三峡水库完全蓄水后各处旅游景观的变迁
二、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现状
三、长久保护与适度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三峡水库完全蓄水后旅游景观潜在的开发价值与前景展望
一、三峡水库完全蓄水后三峡旅游景观的潜在开发价值
二、目前三峡旅游的主要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三峡旅游发展前景预测与应对措施
后记
……
序言 由任桂园教授等人编著的《三峡历史文化与旅游》一书即将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这是我校教材建设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可喜可贺!
重庆三峡学院位于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上游,是三峡库区腹心唯一的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在上级领导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近年来,我校发展速度很快,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11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万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文件中,又将我校定位为“学科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的综合性大学”。为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长期以来,我校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三峡库区移民、经济、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凸显出较强的地方特色。《三峡历史文化与旅游》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和蓄水,三峡地区的旅游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旅游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传统的单纯的观光旅游已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这是国内许多旅游目的地面临的一个制约其发展的带普遍性的问题,三峡旅游也不例外。要实现三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必要加强对三峡地区既有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性开发和利用,以实现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三峡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界对这些资源一直缺乏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更遑论与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三峡历史文化与旅游》的编撰者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通览全书,我认为该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对三峡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整理。如前所述,三峡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有关资料却很分散。编者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对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阐述,由史前时期和先秦时期的三峡历史与文化,链接起三峡移民与移民文化,较为清晰地勾画出三峡地区从远古到现今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通过写“移民”,又由“历史脉络”线状的论述过渡到“文化特征”块面的描述与阐释,从而有机地把前后有关“三峡文化”的主要内容贯穿在同一条历史线索上,结构布局可谓独具特色。这不仅显现出三峡文明史本身即是一部鲜活的移民史,而且亦较为深入地发掘出它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三峡地方史的研究,为加深人们对三峡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作出了新的贡献。
文摘 五、巴族的兴起及其鱼盐经济活动
帝舜时代,以“”为姓氏的巫载部族,能够在大巫山腹心地带营造出一片乐土,前文我们已经较为详细地阐说了个中的缘由,但这里仍有必要进一步探知当初“巫国”何以会取“巫咸围”而代之、成为领导四邻部落而雄踞一方的大部族的起因。
当掌握着宝山盐泉的巫咸部族长期局限于煎煮食盐这一生产环节的时候,生活在大宁河宽谷地带的“”姓先民们,实际上却依靠着当地十分便捷的水运条件和长期积累的驾舟行水的丰富经验,早已在大江小河沿岸地区自由自在地从事着以盐易谷易帛以及交换其他所需生活用品的原始商贸活动了。尽管广泛流通的货币在当时尚未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商业活动亦未兴起,但随着巫载先民“以盐易物”活动的广泛开展,人人均需的食盐,实际上已逐渐由劳动产品转化成为“商品”了。“商品”的广泛流通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食盐规模的逐渐扩大。如此循环往复,食盐即会在各种“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巾,自然地从“商品”界分离出来,去相对同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马克思说过:“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即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食盐这种东西,既便于分割又易于合并,既有利于集中运输又便于分散携带,更可作为一种至可宝贵的财富长期贮藏,而同一地区的产品质量亦较统一,因而在远古先民对食盐的需求量日渐增大的情况下,食盐这种东两便具有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等货币职能。因此,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巫载先民实际上是在把食盐作为一种货币形式去跟四周部落进行交换活动。
但值得特别留意的是,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与变迁,即会发现,长期固守生产环节的人,其所获利润,总是远远地低于将其产品转化为商品的人。正由于此,当巫咸部族长期局限于煎煮食盐这一生产环节的时候,“”姓巫载先民的兴起与日益壮大已是势所必然的事了。所以,当“巫咸”一死,同样能上下于天,通达神意的“巫”,凭借着他所在的“巫载”地域的强大的经济实力,自当成为该地区众巫拥戴一时的大巫师。当此之际,“巫载圉”部族亦当取“巫成国”而代之,不但独领风骚,广泛地开展着“以盐易物”的原始商贸活动,而且食盐的生产环节亦逐渐在其掌握之中。
由上所论,我们在上节所说的“巫载文化实际上是巴文化的滥觞,‘巫载之国’所在的大巫山地区即是早期巴文化生长、发育的摇篮”,至少从理论上找到了一定的依据。
过去很长
……
后记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曾在本院中文系中小学教师脱产班讲授学院特设课《三峡工程与移民概论》一个学年,讲授内容以“三峡历史地理与文化”为主。2000年后,我则连续二年为全院两个毕业年级开设公选课《三峡历史与文化》,此后即转为工商管理系新设旅游管理专业讲授《三峡历史与文化》(旅游方向)。在给旅游管理专业历届各年级学生以及重庆万州区旅游局导游培训班讲授该课的过程中,反响热烈,也得到了工商管理系领导和同仁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由于没有明确的教材,该课程即一直以本人编撰的《三峡历史与文化(旅游方向)讲授提要》(经三次修订后计约10余万字)为本,供学生使用。在院系领导和同仁的鼓励、支持下,以我和胡定平、周廷操两位先生牵头的自编教材《三峡历史文化与旅游》于去年春初得以在学院立项。一年多来,经编写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我作为主编之一,在原有《讲授提要》的基础上,重新拟订了各章节的详细纲目,并负责全书统稿工作和各章“学习指要”的撰写;胡定平、周廷操两位先生则具体负责该书编写的组织工作。各章节编写情况如下:
任桂园教授:第一章绪论;
周廷操副教授:第二章三峡地区地质地貌的形成及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巴芒硕士、副教授:第三章史前时期的三峡历史与文化;
巴芒硕士、副教授:第四章先秦时期三峡历史与文化述论;
胡定平副教授:第五章三峡移民与移民文化;
郑璐硕士、讲师:第六章三峡民俗文化中的巴风楚韵;
郑亚章硕士、讲师:第七章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叶丽娜讲师:第八章文学艺术与人文三峡;
郑亚章硕士、讲师:第九章三峡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寻踪;
蒋秋华讲师:第十章三峡地区旅游开发前景展望。
程波硕士:图片制作。
该书的编写,虽然有原有《讲授提要》作为基础,但为了突出三峡历史文化与新三峡旅游之间的紧密联系,编写组各位同仁均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收集了不少相关资料,并对此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呕心沥血,精诚合作,其情可叹可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