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4951242/9787504951243
条形码:97875049512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研究》内容简介:随着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速度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国民经济逐步纳入世界经济运行轨道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杠杆。从实践看,中国在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的选择方面不断趋于成熟,而且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远不尽如人意,这就促使《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研究》作者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货币政策传导的研究方面。《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研究》作者来自高等院校和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从事金融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于对货币政策的职业敏感性,作者近几年来深入研究中国的货币政策及其传导过程,并且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批准号:04BJL027),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货币政策传导是从货币政策的执行到结果产生的整个过程,它既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货币理论与政策的核心内容。从重商主义时代到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外学者对货币政策传导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传导机制,以及传导效果进行了大量和不间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国外学者所作的研究大多是以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他们没有对转型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传导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其得出的一般结论也不能直接和简单地应用于中国的相关实践。
货币政策传导具有很强的时空性和动态性,随着一国经济体制的变迁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它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形成不同的特征。因此,要完善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就必须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机理与现实状况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明显有别于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货币政策传导。为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国内学者也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进行了大量研究,而且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中国依然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而且经济全球化又在改变着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新旧矛盾的混杂、理论的错乱以及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与不确定性,都使国内学者所作的研究比较零散且有明显的局限性。
作者简介 裴平,男,1957年生,管理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国际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长、金融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教学名师、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国家精品课程“国际金融学”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江苏金融学会副会长、江苏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江苏保险学会副会长和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教授等。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和中国涉外金融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0个,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含合作),近20次获省校级以上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
熊鹏,男,1979年生,南京大学金融学专业博士,复旦大学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联合培养博士后,现供职于交通银行总行发展研究部。主要从事宏观经济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后科研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在《经济研究》和《金融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编辑推荐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研究》: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丛书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核心概念: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基本内涵
二、货币供给的主体及其作用
三、货币供给的调控
四、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学派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货币数量论
一、早期的货币数量论
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三、凯恩斯的货币数量论
四、现代货币数量论
第三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一、货币中性
二、货币内生性
三、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测度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
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货币观
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信用观
三、货币观与信用观的比较及启示
第五节 相关的研究方法
一、主要计量经济方法
二、VAR模型分析方法
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技术
第二章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
第一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简要描述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式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划分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述
一、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沿革
二、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模式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第三节 1998年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一、1998年后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二、1998年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第三章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
第一节 货币数量论的缺失
一、货币数量论的经典解释
二、“中国之谜”及其解释
三、“迷失的货币”假说
第二节 迷失货币的渗漏:反常规的通货紧缩(1998-2003)
一、银行体系的“蓄水池”
二、股票市场的“黑洞”
三、货币流通的“暗河”
第三节 对渗漏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相关实证文献回顾
二、货币迷失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三、中国货币迷失的经验证据
四、主要结论
第四节 渗漏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公众心理预期变化
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政府部门对地下经济监管不力
五、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强
第五节 迷失货币的喷涌:突发性通货膨胀与流动性过剩(2003-2005)
一、迷失货币喷涌的来源
二、迷失货币喷涌产生的流动性过剩:规模测算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阻塞效应
第一节 对阻塞的理论分析
一、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阻塞假说
二、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
三、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影响
第二节 对阻塞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货币政策信号传递的时滞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三、阻塞效应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阻塞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商业银行行为造成的阻塞
二、企业行为造成的阻塞
三、居民行为造成的阻塞
第五章 政策配合视角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文献
第二节 模型的构建和样本的选择
一、模型的构建
二、样本的选择
第三节 扼制通货膨胀效应的实证检验(2005-2008)
一、回归分析
二、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制度缺陷
第一节 中央银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制度分析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四、较低独立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载体发育程度低
一、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二、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四、国债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搭配不合理
一、降低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二、加大了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
三、增加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难度
四、削弱了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的有效性
第四节 经济开放程度提高产生的冲击
一、相关文献
二、中国的经验证据
第五节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热钱效应
一、热钱涌入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二、对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的实证分析
三、主要结论
第七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演进
二、有益的启示
第二节 德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德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德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日本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日本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日本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国际比较
一、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共性
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同特点
三、国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的启示
第八章 完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减少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
一、改善公众心理预期
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三、鼓励实际投资与消费
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第二节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阻塞
一、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
二、推进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三、培育居民的金融意识
第三节 弥补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制度缺陷
一、提高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二、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插图:

随着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速度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国民经济逐步纳入世界经济运行轨道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杠杆。从实践看,中国在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的选择方面不断趋于成熟,而且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远不尽如人意,这就促使本书作者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货币政策传导的研究方面。本书作者来自高等院校和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从事金融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于对货币政策的职业敏感性,作者近几年来深入研究中国的货币政策及其传导过程,并且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批准号:04BJL027),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一)
货币政策传导是从货币政策的执行到结果产生的整个过程,它既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货币理论与政策的核心内容。从重商主义时代到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外学者对货币政策传导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传导机制,以及传导效果进行了大量和不间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国外学者所作的研究大多是以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他们没有对转型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传导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其得出的一般结论也不能直接和简单地应用于中国的相关实践。
货币政策传导具有很强的时空性和动态性,随着一国经济体制的变迁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它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形成不同的特征。因此,要完善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就必须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机理与现实状况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明显有别于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货币政策传导。为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国内学者也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进行了大量研究,而且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中国依然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而且经济全球化又在改变着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新旧矛盾的混杂、理论的错乱以及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与不确定性,都使国内学者所作的研究比较零散且有明显的局限性。
后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的国民经济逐步被纳入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及其传导的有效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需要以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作为长期在高校从事金融学专业教学科研的教师,我在20世纪90年代后,就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人到中国货币政策及其传导的研究中。2003年,我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与熊鹏合作),接着又与我指导的博士生在相关研究领域作了进一步拓展,发表了10多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基于前期研究成果,2004年我成功申请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与‘阻塞’效应研究”(04BJL027)。为完成该基金项目,我不仅自己继续对货币政策及其传导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把基金项目的完成与对博士生的指导结合起来。近几年来,我和我指导的博士生又在《新华文摘》、《金融研究》、《经济学家》、《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论文,还撰写了一些研究报告。这部著作正是我们所作研究的重要结晶之一。
熊鹏、徐炜、朱庆、张谊浩、方先明、黄余送和韩贵新等博士参加了该基金项目的研究,博士生胡志锋和硕士生柏建辉为基金项目的完成提供了帮助,不少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魏革军先生、本书责任编辑彭元勋先生和王素娟女士,以及南京大学金融与保险学系主任于润教授为本著作的出版给予了关心和支持。
我主持并带领熊鹏、徐炜和朱庆撰写了这部著作,并且审定了交给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书稿。由于各种原因,本著作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和熊鹏、徐炜、朱庆由衷地感谢所有参与本基金项目研究,特别是为本著作撰写与出版提供帮助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
由于篇幅所限,无法将参考文献及其作者在本著作中一一列出。在此,我们向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