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对话经:诸宗教的相遇

发布时间: 2010-04-21 06:02:39 作者:

 对话经:诸宗教的相遇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220076614/9787220076619
条形码:97872200766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宗教与世界丛书
外文书名:The umavoidable dialogue the encounter of religions

内容简介 跨文化对话先驱潘尼卡在《对话经》中从宗教哲学的维度揭示了对话具有的九个特征,即必要性、开放性、内在性、语言性、政治性、神秘性、宗教性、整体性和未完成性,再一次展示了不同的文化及信仰间如何相处这一重大问题。当今人类信仰共同体正在走向彼此关联的时代,隔离、对峙和冲突无法解决问题,只有对话才是中道。长期致力于翻译和研究潘尼卡著作的王志成教授在释论中对潘尼卡的对话思想进行了精彩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当今各种对话中存在的问题。
《对话经》是作者经历半个世纪的反思和实践后就宗教间关系问题进行的系统阐发。在书中,雷蒙潘尼卡论述了宗教对话的理论性问题,将宗教对话的特征做了全面梳理。具体内容包括宗教对话的必要性、宗教对话的开放性、宗教对话的语言性、宗教对话的政治性、宗教对话的整体性等。
目录
导言
1.宗教对话的必要性
一、个人层面
二、宗教传统层面
三、历史层面
释论

2.宗教对话的开放性
一、没有人被先天地排除在外
二、原则上无物遗漏
三、对话在构成上是开放的
释论

3.宗教对话的内在性
一、对话始于内在的质疑
二、对话触及对话各方的心灵最深处
三、对话发生在实在的中心
释论

4.宗教对话的语言性
一、对话承载逻各斯
二、对话也是对白
三、对话意味着使用双语
释论

5.宗教对话的政治性
一、对话不是私人事务
二、对话是一种承载理论的实践,并会产生新理论
三、宗教对话的内容也有一种政治语境
释论

6.宗教对话的神秘性
一、对话将突破逻各斯并让神话开放
二、宗教对话力求参与它们各自的所信内容
三、分享同一神话将设定对话的界限
释论

7.宗教对话的宗教性
一、对话的终极之源是一个人自己不充分的经验
二、新的对话促进诸宗教的净化
三、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宗教行为
释论

8.宗教对话的整体性
一、对话是一种整体性活动
二、对话具有礼仪性质
三、对话之剧承担了宇宙性的角色
释论

9.宗教对话的未完成性
一、对话总是暂时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二、对话是三位一体的
三、对话的终极特征是它的不完美性
释论
结语
附录 有关宗教对话的问答
后记
……
序言 提起宗教,人们往往想起西天的佛,天上的神,然而,宗教就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上。提起宗教,我们自然想起寺庙的烟,教堂的顶;然而,宗教就在人们的心中。
作为历时最为久远、分布最为普遍、影响最为深广的人类现象之一,宗教与人的世界紧密相联。人类文明的各个部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从道德伦理到惯例习俗,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素质,还是个人的心态结构和行为模式,都同宗教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尔后又相互渗透的关系。
马克思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人就是人的世界”,要理解人,就要理解这个世界;要理解这个世界,就必须看其理论,挈其纲领。
文摘 对话朝每一个人开放,并且一直开放。它不是封闭性的,也不是暂时的,而是持续性的。对话是个动态的过程。对话需要场所,这个场所并不一定是在一个办公室或者会议厅,它可以在广场,这个广场是人人可以前往的。
但如今,我们注意到不少对话根本不遵循上述宗教相遇的规则,对话也难以有什么进展。有人曾经遇到这样的对话。对话双方几乎不存在。因为支持对话的基金来源是A方,对话的主要人员是A方,对话B方的人员也是由A方的人构成,而这些A方的人可能是研究B方的,于是他们替代B方说话。这样的对话严格说来不是对话。
我们同样也会遇到对话一方的目的并不是对话,而是借对话之名宣扬自己,并使用话语霸权,对另一方强加自己的信仰语言。事实上,在日常宗教人士的沟通和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情况。
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宗教相遇,这意味着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人,对话的任何一方都是他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你”。我们参与对话不是为了接受指导,而是彼此对谈,彼此沟通,彼此互益和丰富。
关于对话场所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各种各样的地方。可以说对话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这里我要特别谈谈虚拟空间作为宗教相遇的场所。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在今天,没有互联网我们几乎不能生活。
后记 雷蒙潘尼卡(RaimonPanikkar,1918——)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被称为“跨文化对话之父”。
基于他的思想的重要性和原创性,国内学术界已经翻译了他的七部著作:《文化裁军——通向和平之路》(思竹、王志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智慧的居所》(王志成、思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宗教内对话》(王志成、思竹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看不见的和谐——责任与默观文集》(王志成、思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新版,增加两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印度教中未知的基督》(王志成、思竹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宇宙一神一人共融的经验》(思竹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人的圆满》(原名为《基督显圣:人的圆满》,王志成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