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页码:35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204099795
条形码:97872040997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文史精品书库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兵法大全(双色版精编插图)》内容简介:我国古代战争频繁,军事斗争经验丰富,论兵之作“兵书”,卷帙浩繁,如林垂史,内容博大精深,气势恢宏豁达,在浩如烟海的占代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兵”字的含义在古代比较宽泛,具有士卒、军队、军事家、战争、军事、兵器、战斗、战法等多种意思,所以梁朝人阮孝绪关于“兵”就是“武事之总名”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缘此,人们便把研究武事诸方面的书籍称之为“兵书”,于是《辞海》就把兵书定义为“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统称”。吲其他社会现象和事物一样,兵书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它有自身发生、发展的过程。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兵法大全(双色版精编插图)》:读国学经典,品传世文化
孙子兵法、孔明兵法、六韬兵法、尉缭子兵法、李靖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兵法。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是世界伟大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瑰宝。为弘扬传统文化把古典文学名著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我们组织出版了《国学传世经典》书系。这套优秀读本选材精当,是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中的代表之作。
目录
孙子兵法
上卷
始计第一
作战第二
谋攻第三
军形第四
兵势第五
中卷
虚实第六
军争第七
九变第八
行军第九
下卷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间第十三
吴子兵法
上卷
图国第一
料敌第二
治兵第三
下卷
论将第四
应变第五
励士第六
六韬
卷一 文 韬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卷二 武韬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卷三 龙韬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
六韬
卷一 文韬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卷二 武韬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卷三 龙韬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一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农器第三十
卷四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三阵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卷五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强敌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乌云山兵第四十七
乌云泽兵第四十八
少众第四十九
分险第五十
卷六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
武锋第五十二
练士第五十三
教战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车士第五十六
武骑士第五十七
战车第五十八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将苑
兵权
逐恶
知人性
将材
将器
将弊
将志
将骄吝
将强
智用
不阵
将诫
戒备
军蠢
腹心
谨候
机形
重刑
善将
审因
兵势
胜败
哀死
=宝
后应
便利
应机
揣能
轻战
地势
情势
击势
整师
厉士
自勉
战道
和人
察情
将情
威令
南蛮
西戎
北狄
三十六计
总说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
序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横贯五千年的岁月,铸就了华夏民族华赡沉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中华民族特有精神基因,它曾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古典文学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活在当代的人,享受着现代文明,也不免会物欲扰心,心智枯寂,那就不妨翻开古典文学,和那里潜伏着的各个时代、各种情境中的高明的灵魂,剪烛共语,倾诉生平。正是由这种人类精神上的穿透力,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文学体裁,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翻阅古典文学,就翻阅了人类精神优美而隽永的一面。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世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为了弘扬中国古典文化,我们精心制作了这套大型丛书,文章中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我们增加了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的项目,并且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古版画作为插画,并配有图说,将插图与正文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双色图文的搭配,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趣味。
希望这套书能让你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使你积累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同时使国学得到流传,得以弘扬光大。
文摘 插图:


孙子兵法
简介
《孙子》,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孙武著。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以兵法见吴王阖庐,阖庐知其能用兵。任以为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名显诸侯。
《孙子》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关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今传13篇。为三国著名大军事家曹操整理并注释。可能有所删节。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除与今本鬈《孙子》13篇相同的部分外。尚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五篇(另有《程兵》一篇,只留下五字,未计入),残缺甚多,通称为孙子佚文。本书《孙子兵法》13篇据《诸子集成》本。
《孙子》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军事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96一前453年间(郑良树说)。它全面总结了春秋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战争指导原则,对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都产生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继曹操之后。唐宋以来有不少人为之注解。著名的如杜牧、梅圣俞等。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诏命选编武学(军事学校)必读的七部兵书为《武经七书》而以《孙子》冠其首。
《孙子》一书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极大的盛名。唐初时传入日本。日本人推崇它是“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百世兵家之师”。明代传入欧洲各国,有许多种文字的译本,享有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齐名的极高声誉,但成书却比《战争论》早2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