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京剧闲闲说

发布时间: 2010-04-22 02:26:38 作者: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京剧闲闲说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17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224084816/9787224084818
条形码:97872240848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博闻春秋

内容简介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京剧闲闲说》是作者以一种“闲闲说”的方式给同学们讲述。我曾在中国京剧院工作了十五年,我曾在北京大学讲述《京剧与中国文化》一个学期,我还曾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主讲了一年的《品戏斋夜话》。
编辑推荐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京剧闲闲说》编辑推荐:我力求学习演员那种"从'闲闲说'到舞台上'大忙特忙'"的生活态度,力求再实践那种"从'大忙特忙'又回到'闲闲说'"的工作程序。
目录
自序
一猴戏领进门
二武打真奇妙
三韵白听不懂
四唱的不是歌
五脸谱处处有
六行当有啥用
【小结]般般假反成真

七一桌与二椅
八锣鼓心中敲
九上场与下场
十写实和虚拟
[小结]技有规戏有矩

十一幼功是根底
十二出科不毕业
十三临摹无止境
十四急了敢造魔
[小结]先成名后成派

十五风从四方来
十六大人与小孩
十七呼唤孙悟空
十八梦游迪斯尼
[总结]未来的京剧
参考答案
后记
……
序言 各位青少年朋友,大家看见书名的那一刻有何感觉?它好么?有文采么?知道它的出处么?如果你接触京剧有过几年历史,或许知道下边的女声唱段:
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好惨,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
替我那三郎把话传——
就说苏三把命断,
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哪)!
这出戏叫《苏三起解》(又名《女起解》),唱这段戏的人叫苏三,是山西一个县里的妓女。她当初有过一个相好的,分手多年,此刻自己受到冤屈,给关在监狱里。一天,忽然从太原来了一个解差,说奉命要把她押解到太原复审。于是她又萌生出一线希望,被押解着走上洪洞县的大街,对着满街路人唱出以上的心声。
同学们或许奇怪了,京剧还描写娼妓么?不但有,而且还不少呢。但这出小戏在京剧里还挺重要,四大名旦各自都唱,而且各有特点,每人都对苏三有着独特的理解与准确的表现,他们因此得到各自粉丝的巨大拥护。同学们,如果你学唱好了,说不定你的父亲也要跟你学呢!我丝毫没有夸张,过去的四大名旦(四位非常有成就的男性),都以演唱这出女声的戏驰名。
再说“过往的君子听我言”这一句。单看文字,一点文采也没有。这我完全承认,可京剧的绝妙之处不在于有无文采,而在于刻画人物的是否简洁明确,在于人物是否性格鲜明。从这一点上说,京剧的节奏快而得当,就比昆曲要强,其观众面也广大得多。传统剧目在演出时是不需要打字幕的,演员在台上张嘴唱出上句,观众应该就能在心里接下句。
该说说这本书的副标题“京剧闲闲说”了。京剧演员首先很忙,他们每天都要练功或演出。但工作之余又很爱说。“闲闲”二字要连念,“说”有小也有大。演员平时多属“小”说,说完了也就完了。要把从前世代演员的“小”说积累在一起,就足以构成一门很大的学说。平时,演员只要觉得事情有“哏”,就会在兴头上滔滔不绝。如果你想按住他们的话头听嘴,他甚至会抓住你的手:“让我把话都倒给你吧——为这个,我给你二百钱都心甘情愿……”京剧演员是很仁义的,如果认定你是朋友,满肚子的话就非倒出来不可。如果发现你不是他们“门儿”里的人,他会毫不犹豫地转身而去。
在这本书里,我将以一种“闲闲说”的方式给同学们讲述。我曾在中国京剧院工作了十五年,我曾在北京大学讲述《京剧与中国文化》一个学期,我还曾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主讲了一年的《品戏斋夜话》。我力求学习演员那种“从‘闲闲说’到舞台上‘大忙特忙’”的生活态度,力求再实践那种“从‘大忙特忙’又回到‘闲闲说’”的工作程序。
同学们就一边学着唱段,一边再循序渐进着慢慢看书吧。祝大家心情好,学习好,身体也好。学唱京剧需要先喊一下嗓子,不这样的话,你唱出来的就是“京歌”了。唱戏得是演唱者自己掌握节奏,胡琴伴奏得跟着演唱者,旁边不要有一个负责打拍子的人,那节拍应该在演唱者的心里头。
还想再“闲闲说”一句话:同学们把京剧唱段唱熟了,等下届“青歌赛”再决赛时,说不定文化艺术考试中,就会增加一些京剧选段的课题。如果原生态歌手发生了尴尬,你不妨举手说:“我会!我能!”当然,我希望电视里的董卿能看见你才好。当然,这要想办法。
我这本书早在十年前就写好了。为什么没急着拿出来?因为那时普及京剧的形势没有今天好,那时的教育部不像今天这样重视,京剧的业余活动也不像今天这样热火。于是,我预先“大忙特忙”着写出了书,今天才“闲闲说”给了大家。
文摘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这是一句很古老、又很实在的话。
无论干什么事,都应该找个好师傅。好师傅的作用,就是用最简便、最有效的办法把徒弟“领进门”。大家或许认为,师傅就是班主任和任课的老师;可我觉得,师傅首先是你们的课本。你可以想一想,一上小学,为什么要先学算术?为什么不直接去学初中的代数、几何和三角?为什么不直接去学大学的微积分?如果一上来就学代数、几何、三角,不把你弄蒙了才怪!弄蒙了还怎么学?
按照我的理解,京剧里的“一年级算术”应该是猴戏。你要不信,就跟着我一起进一回剧场。
大幕已然拉开——
花果山,水帘洞。你对简单的布景肯定不满足,因为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开始为你讲《西游记》的故事,老师早就仔细描绘过那里的天、那里的地、那里的云彩和那里的果树,一切都是那么活生生的。而眼前的这个舞台,只摆着几个纸片片做成的石头景片,天幕上就画着几片云朵。你肯定不能接受:太简陋了!
戏不等人,不等你去慢慢思考。
一阵震天的锣鼓响过,两行扮演小猴儿的演员急匆匆走上,每人手中都拿着一把大旗。他们按“八字”形状摆开,立定不动,仿佛在等待。
你忘掉了刚才的不满足,眼睛只盯着台上,仿佛也在等待。
又是一阵震天的锣鼓。一个大个子演员快步走上。他头戴紫金冠,帽子上竖起两道长长的雉尾翎,身穿黄色的袍子。他弯下腰,用宽大的袖子遮挡着脸部,“蹭蹭”几步就走到台口。你急于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可他偏偏不肯放下袖子,而是向左晃晃身躯,再向右摆摆肩膀,就是不肯暴露自己的真面目。他真坏!
终于在第三阵锣鼓中,他猛然撂下了袖子,把自己那张毛茸茸的脸投向了你——原来,脸的中部是一个倒置的“红葫芦”,上面用金色和黑色勾出眼睛、鼻子和嘴巴。葫芦之外则是棕色的猴毛。还没容得你仔细打量,这位“大猴”的眼睛眨动起来,一下接一下,煞是好看!转瞬,他又抓耳挠腮起来,没一会儿老实劲儿!
观众席中欢呼起来:“孙悟空——孙悟空——”
在这一刹那,你可能想起第一次进动物园的情景——
老虎吼叫着,凶猛地抓着笼子的铁栏杆,脑门儿上的“王”字似乎鼓了出来,仿佛想冲出来咬人。
狮子懒洋洋地睡着觉,甚至你扔一块小石子儿到他身上,他也懒得理睬;如果你扔的次数多了,他就慢慢站起来,在铁笼子里来回踱步;最后,他把屁股对着你,突然——“挤”出几滴热尿,飞射到你的脸上!
北极熊泡在宽大的游泳池中,他一边游一
……
后记 这本书写完之后,仿佛还有一些话想说。因为这本书,我是站在“京剧文化人”的立场上讲的,是我研究京剧艺术三十年后讲的。而现在,我想把自己退回到童年时代,讲讲是怎么进入京剧殿堂的吧。
我出生在重庆,三岁来到北京,在还没看到京剧的时候,先在北京最大的庙会上看见了京剧的脸谱面具与武器。谁的脸谱面具?孙悟空!谁的武器?他的金轱辘棒!其它小孩子买了之后当时就戴上面具并拿起缩小了尺寸的金轱辘棒,立刻就耍弄起来,我看见很羡慕,就非逼大人也照样给我买一份。我也当众“表演”了几下,随后回家把它一扔,兴趣就转移到其它玩意儿上去了。过了一两年,爷爷带我进戏园子听戏,是武打的戏,主人公是一只神鸟,被如来佛收服了,但它不久又造反了,独自跑到了人间。如来佛派出亲信十八罗汉去捉拿它。
读书人网 >艺术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