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010079134
条形码:97870100791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广告传播与公共信任:广告公信力研究》内容简介:有关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的学术关注由来已久,但对于本课题的专门研讨和集中组织则发端于2004年国家启动的985工程Ⅱ期项目。当时我们设计的“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课题获得批准,被列为华中科技大学的985Ⅱ期项目之一。于是一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学者在课题的感召下组织起来,开始了积极的学术研究。
作者简介 舒咏平,安徽黄山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广告与品牌传播方向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广告》《中国广告》《广告研究》《企业研究》《中国名牌》等学术报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广告传播学》《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播》《广告创意思维》《广告调查》《广告心理教程》《品牌聚合传播》《品牌传播策略》《品牌传播与管理》等著作十余种。主持省部级纵向课题及政府企业委托横向课题三十余项。曾获湖北省优秀教师、华中科技大学魅力教师称号。
丛书主编简介:
欧阳康,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哲学家协会常务理事、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协会主席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著有《社会认识论导论》《哲学研究方法论》《欧阳康自选集》《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大学文化人生》等;主编有《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当代英美哲学地图》《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二百六十余篇,先后十余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十余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编辑推荐 《广告传播与公共信任:广告公信力研究》:国家985工程Ⅱ期资助项目,“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研究丛书。
目录
第一章 广告公信力的提出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变革
(一)数字传播技术挑战传统广告形式
(二)广告观念变革的体现
二、虚假失信广告的监管与防范
(一)虚假广告的认定与存因
(二)虚假广告的监管
(三)虚假广告的防范
三、广告公信力的缺失与提出
(一)广告公信力的历史性缺失
(二)广告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三)广告传播公信力的导入
(四)广告公信力提出的意义
第二章 广告公信力相关研究
一、受众的广告态度研究
(一)受众广告态度的内涵
(二)受众广告态度的研究
二、广告的社会效果研究
(一)广告社会效果的内涵
(二)广告社会效果的研究
第三章 公信力视野中的报刊广告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广告内容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与设计
二、报纸广告公信力内容分析
(一)研究对象选择的依据
(二)内容分析的指标设定
(三)二十年来我国报纸广告基本情况变化
(四)二十年来我国报纸广告产品空间比重
(五)二十年来我国报纸广告内容讯息变化
(六)研究结论
三、杂志广告公信力内容分析
(一)研究对象选择的依据
(二)内容分析的讯息设定
(三)二十年来我国杂志广告指标的演变
(四)多角度的比较研究
(五)研究结论
第四章 我国广告社会效果与公信力的实态
一、实态调查研究思路与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设计
二、受众对广告社会效果评价的总体状况
(一)受众对广告社会效果的总体评价
(二)受众关于广告对儿童影响的评价
(三)受众对广告社会效果评价的影响因素
(四)信息接触习惯
三、受众对广告可信度评价的总体状况
(一)受众对广告可信度的总体评价
(二)受众对广告可信度评价的影响因素
四、广告社会效果评价与广告可信度评价的相关分析
(一)受众对广告社会效果的评价与对广告可信度评价
(二)受众关于广告对儿童影响的评价与对广告可信度评价
五、广告公信力的媒体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思路
(二)数据显示与分析
六、实态与结论
(一)广告社会效果的证实
(二)广告信任存在危机
(三)不良广告的媒体责任
(四)广告社会效果认知与态度不协调
第五章 广告公信力评估模型
一、广告公信力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一)广告公信力评估的意义
(二)广告公信力评估的原则
二、广告公信力评估的相关模型
(一)媒介公信力评估模型
(二)广告效果测评模式
三、广告公信力评估模型及实施
(一)广告公信力的评估模型
(二)广告公信力评估模型的实施
后记
……
序言 本丛书是由国家“985”工程Ⅱ期项目之一、华中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国家哲学创新基地主持的“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重大课题的最终成果之一。
有关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的学术关注由来已久,但对于本课题的专门研讨和集中组织则发端于2004年国家启动的985工程Ⅱ期项目。当时我们设计的“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课题获得批准,被列为华中科技大学的985Ⅱ期项目之一。于是一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学者在课题的感召下组织起来,开始了积极的学术研究。
之所以设计本系列研究课题,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一直面临着如何处理“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现阶段,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对人文社会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良性健康互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和紧迫。其突出表现是:
其一,科技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和提升。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广告公信力的提出
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监管司和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资助的一项最新研究中,其确定的我国广告业具体发展目标是:2015年广告业营业额达到4586亿元,所占GDP比重达到1.5%左右;形成3—5个广告创意产业集群;重点扶持二十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广告公司;新兴媒体广告营业额比重占到行业营业额的60%左右;省级以上媒体公益广告发布数量增加到10万件次/年以上。而广告业具体监管目标是: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广告经营活动主体诚信评价体系;建立比较完备的广告法律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广告监管管理体制;广告行业的秩序进一步规范。在这些目标确定过程中,有一个数据显示:广告行业美誉度不高,对于一般广告,认为信任程度比较低和非常低的消费者超过了39%;而信任程度比较高和非常高的消费者不到8%。①显然,我国广告产业要朝着预期目标健康发展,信任度的提升是最基础性的工作。
后记 我国广告整治运动总是每三五年进行一次,我国企业广告每每在智慧的策划与越轨的边缘游走,媒体公信力研究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受这些启发,我自然地开始关注广告公信力问题,并发表了《广告传播公信力的缺失与导人》一文(《新闻大学》2004年秋季号)。我认为,无论声势多么浩大的运动性广告整治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广告的问题,因为广告传播有着明确的法规,依法监管的机制也在运行,即对违法的广告有着常态法治对策;如果说还存在法不责众的问题,那么同样也不能采取间歇式的运动,而应有常态性的科学评估及舆论引导机制。正是本着这一基本判断,我继续于广告公信力研究。 庆幸的是,我的研究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广告的社会效果与公信力建设”(05JA860003),由此我可以带领团队进行规范的调查与研究了。忘不了2005年的盛夏,我与两位研究生在上海徐泾镇进行拦截调查,却遭遇瓢泼暴雨,仓皇躲进沿街店铺的情景;也忘不了我的同事——执著于方法规范研究的李贞芳博士给我广告公信力评估量表的一席指点,让我眼前豁然一亮的感觉。研究中,我的同事吴廷俊教授、申凡教授、屠忠俊教授、陈先红教授、余红博士、刘瑛博士等从不同方面给予了我指导与帮助,令我感到身处一个优秀学术研究平台中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