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2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1792496/9787501792498
条形码:97875017924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货币战争批判》作者认为,《货币战争》的内容充满谬误!《货币战争批判》以历史事实批评了《货币战争》存在的错误,戳穿墨写的谎言,揭示历史的真相,从正面引导人们认识金融史,正确看待中国金融改革。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才找到的富国强国之路;市场经济是在饱尝计划经济的贫困落后、痛定思痛后认定的奋斗目标,绝对不可因金融危机的风浪而动摇,更不能因为阴谋论而止步不前。《货币战争》一书白上市以来,一直高居图书排行榜前列,发行量超过百万,影响巨大。它宣称: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问,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如果这真是一个充满“阴谋”的世界,那么我们对抗“阴谋”的唯一出路,就是继续改革!
编辑推荐 《货币战争批判》针对《货币战争》的荒谬观点逐一展开批判,戳穿墨写的谎言,揭示历史的真相!拆穿阴谋,让阴谋的阴谋藏无可藏,揭示真相,使真相的真相得以昭彰!
战争是“国际银行家”的阴谋?为什么枪口总是对准总统?黄金是被软禁的货币之王?“大萧条”也是阴谋?“精英俱乐部”统治着世界?……
戳穿默写的谎言,揭示历史的真相。
漫漫货币史,难道黄金天生就是货币之王,无与争锋?世事风云录,我们果真处在一个变充满阴谋的世界,危机四伏?
精彩语录:《货币战争》宣称,废除金本位是银行家赋予罗斯福的历史使命,“风险投资”选中了希特勒,华尔街资助纳粹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盟国反击纳粹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与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正义史诗,而是罗斯福总统玩世不恭地在战争硝烟中验证凯恩斯的赤字财政和廉价货币的主张、让国际银行家们在战争中大发一笔横财的阴谋!这一系列惊人的“发现”,使历史霎时面目全非!简单得出格,歪曲得离谱,难免给人哗众取宠之嫌!
两个世纪的历史提醒我们,关于金本位的美好回忆很大程度上并不真实。回顾200多年货币本位的变迁史,人们不难看出金本位从未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与其说黄金被软禁,不如说是自我放逐!
《货币战争》认为,中国金融开放的最大风险是缺乏“战争”意识。如果按照这样的主张和意识,我国金融开放的问题就是如何与他国进行一场金融战争或零和博弈。在对本国与他国金融市场特性不了解的情况下,如果中国要发动这种金融战争,必败无疑!
目录
前言:江湖术士的咒语,不得不驳的谬误
第一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真相
1.1 横空出世的“红盾”
1.2 罗斯柴尔德发迹的神话
1.3 金融市场的起源
1.4 “财政国家”与大国崛起
1.5 真实VS传闻
1.6 今天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还在控制世界吗
第二章 国际银行家、美国总统、战争
2.1 福特剧院的枪声
2.2 谁杀死了林肯
2.3 美国总统的伤亡率真的比诺曼底登陆的一线战士还高吗
2.4 南北战争是为了争夺货币发行权吗
2.5 颠倒战争与市场竞争的关系
2.6 杰克逊的“宠物银行”
2.7 1857年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8 银行法是怎样产生的
2.9 1863年:国民银行时代的开始
第三章 揭开美联储“神秘”的面纱
3.1 汉密尔顿的超前理念
3.2 总统向资本家求助
3.3 “货币托拉斯”时代的结束
3.4 美联储的权力制衡机制
3.5 美联储到底干什么
3.6 功过参半的操控
3.7 美联储应该对金融风暴负责吗
第四章 战争是国际银行家的阴谋吗
4.1 没有美联储,也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4.2 美国是如何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4.3 “疯狂的20年代”
4.4 “大萧条”也是阴谋吗
第五章 罗斯福“新政”真相
5.1 胡佛下台:他得罪了谁
5.2 摩根的官司:罗斯福与银行家的紧张关系
5.3 罗斯福为何废除金本位
5.4 谁扼住了德国通货膨胀的狂澜
5.5 华尔街与纳粹德国之间的魅影
第六章 谁在统治着世界
6.1 “精神教父”豪斯上校与外交协会
6.2 国际清算银行的真面目——西方中央银行的银行
6.3 “休克疗法”是与非
6.4 “常春藤联盟”统治世界
6.5 谁统治着世界
第七章 为什么枪口总是对准总统
第八章 从中东到东亚:阴谋无处不在吗
第九章 黄金不是避风港
第十章 “犹太阴谋论”的由来
第十一章 阴谋论的鼻祖:《锡安长老会纪要》揭秘
第十二章 以什么对抗“阴谋”
参考文献
……
序言 我们想到了《货币战争》会流行,因为“阴谋论”在中国肯定大行其道。但是没有想到它会流行这么长时间。
自2007年出版上市以来,《货币战争》已经重印了数十次,加上盗版,恐怕总数已经超过百万。网络销售和很多书店经常脱销,荣获多家图书销售排行榜冠军,而且至今仍然窃据排行榜上。
该书不仅在普通大众读者中影响广泛,而且很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些官员、学者也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甚至还组织过小型的讨论。更有甚者,一些金融机构管理层都在读此书,而且人手一册。网络上盛赞这本书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学者对该书的批评:
“如果你实在穷极无聊了,想看《还珠格格》的话,那可以顺便看一下《货币战争》。它讲得非常肤浅,就是一本小说,而且写的都不对。《货币战争》里面写了很多事情,但是都是胡说八道。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成平
《货币战争》对许多经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谬误甚多,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言过其实,或根本就是妄加猜测、肆意定论,给读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
文摘 插图:

除州银行对联邦存款的管理不善之外,对外贸易也进一步损害了萧条的经济。正如彼得泰明(PeterTemin)所说,“美国(1834年到1837年间的)通货膨胀……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东方贸易的变化和英国的资本输入”。英国资本在美国的投资增加了贵金属储备,增加了“贵金属与货币之比,储备与存款之比”从而“引发了货币存量下降”。与此同时,美国还遭受着对华贸易赤字,耗尽了美国的贵金属。起初,这两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相互抵消。然而,不久之后,在1936—1937年间,欧洲的贵金属流人下降,美国银行被迫暂停贵金属支付以保持货币比率的稳定。可用资本的减少恶化了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
此外,联邦政府还缺乏对经济形势的集中管理。杰克逊总统肢解了国民银行体系,州银行只有自行其是,各州不得不自行管理贵金属的非自然增减和资本价值的变化。1837年危机严重地削弱了州银行,即便是最强健的银行也不例外。19世纪30年代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宾夕法尼亚美国银行也未能渡过这场危机,美国最大银行的破产引发了广泛的恐慌。如同政治自身一样,国家恐慌也会造就临时伙伴,宾夕法尼亚美国银行破产前不久,先前就联邦政府是否应该涉足银行业问题而相互对立的批评家们开始站到一起,寻求银行管理和银行稳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双方的合作催生了独立财政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