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图解圆觉经

发布时间: 2010-04-22 05:44:01 作者:

 图解圆觉经


基本信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页码:320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2月
ISBN:9787800479175
条形码:97878004791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佛学爱好者
图书品牌:北京紫图图书

内容简介 《圆觉经》顾名思义,就是“圆满的觉悟”,据称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后不久所说,属于佛教顿悟大乘经典。它是说一切众生的真心,犹如光耀璀璨的黄金,本自埋藏,却因为不清净的心所熏染下的无明愚痴习气,而弊病横生、烦恼常在,才呈现为“普通矿石”。如何走出平凡,回归成为“黄金”的圣道,就需要从本经中悟出我们的真心,它是一切清净、觉悟的智慧乃至佛法的发源地,是无尽的金矿——也唯有这里,闪耀着人性的至上光芒。
《图解圆觉经》保留了原经指点顿悟、方便渐次修习的特色,又强化了对于真心的圆悟,同时以圆润美妙的经文、尽可能符合原味的译文及对佛经要义的详细图文阐释等,帮助读者从“心”认识一切困境,彻底解脱烦恼,轻松完成读经之旅。

编辑推荐 纵使你在繁忙的人生中,从不为过眼即逝的现实驻足,而是一直为远方“成功”的风景所召唤,你也应该攒留片刻时光,“阅读”一下你的真心——你所有的人生追求应该从这里起航。这就是《圆觉经》的核心要义:成就理想的佛道,应始于明了我们的真心本性。
请你相信,一切众生都有相同的圆满觉悟的“佛性”,它毫不神秘,而是人性中最完美无缺的那部分。佛是什么呢?他是最有智慧、实践能力、能纵观一切、坚硬不摧、大慈悲、清净、自在、法音动听、净除所有障碍、指点众生普遍觉悟、自修证得圆觉、大贤大善的,这12种完满的品质,在本经中幻化为12位菩萨代言,于是一切对于真心的了悟,都由佛和菩萨的智慧问答娓娓道来。这也是所有佛经中“最重要的部分”(南怀瑾语)。
《图解圆觉经》采用了逐字逐句解读原汁原味的经文和图文解经的方式,旨在帮助读者在明白晓畅理解经文大义的同时,能以对真心的一点慧悟,挖掘自身人性的金矿,因为这里将流出你人生一切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智慧财富。
“禅门三经”之一,被南怀瑾誉为“佛经中的佛经”
包融了25种修证方法,直接开启每个人心中的宝藏
400幅精美插图及现代图解方式,逐字逐句详解全经

专业书评 《圆觉经》是说十二圆觉菩萨的成佛经历,也反映佛教修道的次第过程,并总结了12种顿悟法门。一般佛学爱好人士如果沉浸去读这本佛经的书,会受益匪浅,收获顿悟和渐修两方面的修养
——佛学爱好者
能看懂《圆觉经》的人,是一流智慧的人。
——修竹

目录
《圆觉经》的主角:十二圆觉菩萨/1-8
编者序:照彻我们真心的明镜/10
本书内容导航/18

彻底解脱的大乘经典:
《大方广佛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1. 圆满的菩提,开悟的指南:佛说《圆觉经》的因缘 22
2. 体现宇宙绝对真理的经典:十二字经题释义 26
3. 代表大乘最高的圆顿教法:《圆觉经》的地位 30
4.《圆觉经》的来历和版本:本经的源流 32
5.《圆觉经》是圆满证悟之经典:大乘小乘,皆可圆融 36
6.《圆觉经》的风格特色:比喻说理 38
7.《圆觉经》的哲学思想:主观和客观,真实与迷妄 42
8.《圆觉经》对佛教的影响:禅逢南宗,教逢圆觉 44
9.《圆觉经》对美学的影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46

《圆觉经》名词解说
1. 通往圆满清净境地的五类众生:五乘 50
2. 什么是无明:众生烦恼的源头 52
3. 生死的代名词“轮回”:一切迷妄众生的所在 54
4. 万事万物的主宰“我”:四大为体,五蕴和合 56
5. “自性清净”的大敌:客尘烦恼 58
6. 众生本有的清净心:菩提心 60
7. 六根六入:外境与“我”相接的通道 64
8. 六尘缘影:心逐境转,执幻为真 66
9. 真心和妄心:一切的根源—我们的“心” 68
10. 虚幻不实的事物(1):磨镜见明—镜的喻像 74
11. 虚幻不实的事物(2):病目幻花—花的喻像 76
12. 虚幻不实的事物(3):譬如动目,能摇湛水—水的喻像 78
13. 虚幻不实的事物(4):第二月—月的喻像 80
14. 虚幻不实的事物(5):空中花—虚空的喻像 82
15. 虚幻不实的事物(6):生死涅,犹如昨梦—梦的喻像 84
16. 执幻为真,不辨真幻:摩尼宝珠—珠的喻像 86
17. 三界往返淫为首,六道轮回爱为基:什么是爱 88
18. 本觉、妙觉、圆觉:什么是觉 90
19. 无妄想,无执著:自性 92
20. 圆觉清净的如来法身:如来藏 94

《圆觉经》序分:本经的开场
1. 佛经开卷的六成就:序分 100
2. 佛教以信根为第一:如是我闻 102
3. 婆伽婆:十方诸佛的通号 104
4. 通达宇宙实相的境界:神通大光明藏 106
5. 佛在“定”中说法:正受三昧 108
6. 平等自由的大会:佛陀的法会 110
7. 十二位正觉菩萨:圆满无碍的大菩萨 112
8. 最殊胜的佛法:圆觉法门 116

正宗分:修行圆觉清净境界的十二种法门
一 文殊菩萨章:如何发清净心
1. 代表大智慧成就: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 124
2. 大陀罗尼门:成佛的圆觉之道 126
3. 远离诸病(1):两种无明 128
4. 远离诸病(2):颠倒、妄执 130
5. 远离诸病(3):六十二邪见 134
6. 觉者如虚空:悟透生死轮回的本质 136
二 普贤菩萨章:如何离幻灭幻
1. 代表大行大愿:发下十大誓愿的普贤菩萨 142
2. 世界本身的状态:无明如幻,一切皆幻 144
3. 虚空花喻万物的本质:从空生有,空性不灭 148
4. 远离幻境的根由:离幻就是真 150
5. 离幻的顿悟修法:以幻遣幻,知幻即离 152
6. 离幻的渐次修法:四重远离,再无所离 154
三 普眼菩萨章:如何正思维
1. 代表遍观一切:千手千眼的普眼菩萨 164
2. 如何守持离幻的境界:正念 166
3. 身、心、尘的虚幻:灭除幻垢的渐次修行 170
4. 如何让六根清净:两种空观的方式 172
5. 证得众生本来是佛:诸法平等 174
四 金刚藏菩萨章:为何众生成为凡夫
1. 代表善根不坏:具有般若智慧的金刚藏菩萨 184
2. 诸佛的大秘密(1):轮回的本质 186
3. 诸佛的大秘密(2):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192
4. 诸佛的大秘密(3):如来的圆觉境界 194
五 弥勒菩萨章:如何断轮回根本
1. 代表慈悲之心:未来成佛的弥勒菩萨 202
2. 什么是轮回的根本:众生的爱欲 204
3. 爱憎二心:轮回的五种差别 206
4. 理事二障:修行的两种障碍 208
5. 大圆觉前的五种人:众生的五性差别 210
6. 顺逆二行:菩萨教化众生的方便 212
六 清净慧菩萨章:什么是凡圣修行境界的差别
1. 代表清净菩提:具有清净智慧的清净慧菩萨 220
2. 一切众生自性平等:圆觉自性 222
3. 凡夫不见自性的原因:执著于自我 224
4. 菩萨不见自性的原因:执著于觉悟 226
5. 自性本质是虚空:佛陀的大圆满觉悟 228
七 威德自在菩萨章:成佛的几种方便法门
1. 代表大德的成就:威德自在菩萨 236
2. 成佛的三种事业:止、定、禅那 238
3. 什么是修止的法门:奢摩他 240
4. 什么是修定的法门:三摩钵提 242
5. 什么是修禅的法门:禅那 244
八 辩音菩萨章:25种修习圆觉清净境界的法门
1. 代表法音的微细:辩音菩萨 256
2. 25种清净定轮(1):单修止、定、禅那 258
3. 25种清净定轮(2):复修止、定、禅那 260
九 净诸业障菩萨章:众生的觉悟心为何污染
1. 代表净一切业障:净诸业障菩萨 274
2. 认识我相:众生的心里皆有一个我 276
3. 认识人相:能证悟的心 278
4. 认识众生相:源于不平等的心 280
5. 认识寿命相:执著于不生不灭 282
6. 如何破四相:不执著于境界 284
一O 普觉菩萨章:末法时代众生如何修法
1. 代表普遍觉悟:普觉菩萨 292
2. 末法时代的导师:善知识的特征 294
3. 末世众生修法的四忌:作、任、止、灭四病 296
4. 如何离四病:正观和邪观 300
一一 圆觉菩萨章:三种清净法门以何为最
1. 代表圆满觉悟:圆觉菩萨 308
2. 安居修持的方法:如何安居 310
3. 什么是平等性智:众生和佛自性平等 312
4. 初步修三净观的实践:完全了知每一个微细心念 314
一二 贤善首菩萨章:如何奉持此经
1. 代表至贤至善:贤善首菩萨 322
2. 本经名称的来历:佛陀的无上秘法 324
3. 修持本经的功德:供养、修习、护持《圆觉经》 326

……
序言 一部《圆觉经》,不知引多少人入佛门、开悟圆证。一代禅宗祖师、华严宗的五祖宗密大师在第一次见到此经时,就无比震撼,感动涕零,顿时心地开通,如日光明朗照耀,此后给本经作注、疏不断。在他的大力弘扬之下,《圆觉经》从此成为公认的“佛经中的佛经”,是融摄了大小乘、顿悟渐修一切禅法的佛教重头宝典,其地位与慧能的《坛经》不相上下。
学佛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圆觉经》的。因为这部经典说,人人本来成佛,只是由于先天无明的习气,才障蔽了人的智慧聪明,犯下种种愚痴之病。而且,一切众生都和佛平等,只是关乎自性的悟与迷的问题,悟透了就是佛,悟不透就是普通众生。这种彻底的平等观,对于任何在学佛征途上的人士,都充满了激励作用。而自性就是“圆觉妙心”,就是每个人都有的清净圆满觉悟的本心—这是《圆觉经》的纲目,也是打开悟解佛教一切真理的通道。
在各具慧光的百余佛典中,将《圆觉经》比喻为明心的圆镜、开悟的利剑毫不为过。这部经典以令人心旌摇动、字字珠玑的文辞及妙趣横生的比喻,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本心是如何从悟到迷、又从迷到悟的过程。经中说,一切众生都有的清净自心就像矿石中的黄金,本来早就存在于里面,只是没有发现而已,这便是迷,是受种种幻化的事相所迷惑的众生之心;当发现了黄金,就犹如发现了我们心灵的宝藏,这是具有永恒智慧的佛性所在,所以努力开掘,如同渐修的过程;而一旦真心自明,便如同矿石中炼出的黄金,永远为慧光闪耀的金子,不会再变成矿石了,即觉性圆满,顿悟成佛。
当我们明了认识这个“真心”有多么重要时,就会知道不是真理之门离我们多么遥远,而是我们心的虚妄执著,将真理拒绝在觉悟之外。真心就是经中反复出现的“清净圆觉心”,它是一切修法的起点。试想,平时我们能看到多少光怪陆离、层出不穷、变化莫测的事情,凡眼睛所触及映到脑海之中的,就是种种世俗的表相,由此推之,六根之于六尘,能接触到多少丰富生动的内容……这些在真心看来,就是虚妄幻化之相,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们永远都在变动,当你说它们存在时,某个时间段之后它们就没了,如电光火石一闪、火车驶过后不会再见到的过路风景;或者,当你认为幻妄的是真实的时,便以贪心去抓住它、以嗔心去毁弃它、以痴心去受其迷惑,那么它在变吗,不是,是你的心在作用于你自己的种种感受、判断,却把自己主观的心的幻觉,当成现实本来就是那样子,这种错误难道不是众生每天都在犯的吗?
打开真心之门,不需要太多时间。在有闲暇的片刻,读一读这本《圆觉经》吧,它能如圆镜一样让我们清楚看到每一缕烦恼产生的根本,是爱欲执著心,有爱便有欲海,有爱便有无明恨火,所以众生的心常受幻妄之相的折磨,如处于“水深火热”中。再深入地读,明白真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即我们天生都有永不犯错的智慧,只是因不愿意清扫一下这些虚妄执著的“幻垢”,而让真正的智慧被遮蔽了。所以,用本心就有的智慧利剑,去斩断我们烦恼的根源—它就是我们自有生命以来,对于外境和主观无能为力的事物拼命地执著,如还在婴儿时得不到奶嘴就哇哇不止、到老时就畏惧死亡以致自心被恐惧所占领……不知道现实中的一切痛苦,就是佛也无法解决的。《圆觉经》说得多么深刻,便是佛自己圆觉了,没有脱离妄心的众生,就还是会被幻化的事物所迷惑,贪嗔痴诸根潜伏在他们的心识之中,搅扰得他们不能通达真正圆满觉悟的智慧。所以,圆觉不在别处,而在自心。
《图解圆觉经》以清晰的体系、详尽的原经文的读解和形象生动的图解,极力原汁原味地为读者们传达与阐释本经的精华。本经的原文选用的是汉地最权威的版本,为唐朝白马寺著名僧人佛陀多罗所译,文辞之美无以复加,千百年来受人赞叹;白话译文则参照多个版本,以力求最贴近经意本身的语言释解,不敢妄加增添编者主观之意。同时图文阐释遵照下述原则:既饱含佛理、又通俗易懂,既完全按照原经的次序读解、又进行了更有序有条理的编辑整理,其宗旨是为方便读者们深入浅出地读懂此经,在分享佛陀证道的圆满觉悟的境界之时,也能会意宗密的感动!
由于编者学识有限,本书难免出现一些错误、纰漏、散佚等,诚挚地恳请读者们理解、海涵及斧正!


文摘 插图:





圆满的菩提,开悟的指南:佛说《圆觉经》的因缘
(导语)佛陀所说的法,都落在“心”上,在尘是心的束缚,出尘是心的解脱,尘也并非是世间众生所居住的地方,而是我们的烦恼心尘。抹去尘垢,就见圆满清净的菩提心,所谓“圆觉”,便是这唯一真实的圆觉妙心啊。

1. 人人本具圆满觉悟之心
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了,看到自己的妙明真心,纯净似明镜,光明如日月,身体便自然地发出金光,将周边的一切照亮,从此就称为了“佛”。他还能忆起,在成佛前,他的死敌魔罗一直变现出种种幻相来诱惑他,但他很清楚这只是妄觉,一切妄觉不过是人心把外境看得太真实,所以痴迷、纠缠,有爱有恨,无法从这种执著的心中挣脱。凡有执著,便是烦恼,一切烦恼都是心灵的垢染,所以佛大彻大悟了,发出令后世震聋发愦的狮子吼:“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圆觉》斯经,便是这一念的种子所盛开的最圆满的涅之花。
释迦牟尼的妙明真心不是凡夫的肉团心,凡夫的心只能看到“五欲六尘”,并深深陷入外境的迷障中,所以生出许多“妄想执著”。妙明真心是比物质的肉团心更永恒常在的精神实体,因为它代表了宇宙的客观真相,是没有被人类心源生起的主观意识所污染的真理。可是凡夫认为他们攀缘于外境的主观意识——种种心念才是真实的,这便是“执妄为真”。所以,佛陀开示说,这就是众生不知本有的妙明真心,而出入于生死轮回、烦恼苦海的根本原因啊。
譬如佛陀又说,有一个人不见月亮,于是问他人月亮在哪里。旁人以手指月,意思是月亮在天上。谁知那人就以为指着月亮的手指头就是月亮本身。“月亮”喻示我们本来就清净圆满的真心,误认为指头就是月亮便是主观意识的“执妄为真”了,从而遗失了本来真心。
譬如佛陀再说,有贫穷的人不知道衣服中系有如意宝珠,多年来一直流浪四方乞讨,生活坎坷,自叹不幸。终于有一天,他从别人那里得知,衣中有神珠,能令所愿皆如意,于是顷刻间便成为大富翁。这“如意珠”就是妙明真心,而贫人不知此珠就在自身,便如同众生有妙明真心而不自觉知。
譬如佛陀还说,有人看到镜子
……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