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禅学秘籍:金刚经佛理注释

发布时间: 2010-04-22 05:50:01 作者:

 禅学秘籍:金刚经佛理注释


基本信息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页码:21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806054574
条形码:9787806054574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京联图

内容简介 传统的治学方法无外乎两种,一是我注六经,二是六经注我。《金刚经新注》也可以说是属于前者,和过去的注释相比,认为它有如下一些特色:
一、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的方法来进行注解。作者摆脱了以往各家出于各种信仰或目的而进行的就事论事的形式,将整部经典纳入佛教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详细的考察,找出其在印度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线索,在主述佛教的同时还注意兼顾了其它印度哲学的派别,对佛教以外的数论派、胜论派、婆罗门教、耆那教等哲学和宗教思想,以及《吠陀》、《奥义书》等印度的古典经典也做了相应的解释或说明,力图从印度文化的总体来揭开《金刚经》的历史地位。这种横向比较、纵向探究,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众多的译本中,除隋笈多本属于直译,文字艰涩难解外,其它译本实无大的差别。罗什的译本翻译最早,文笔流畅,简明扼要,广为流传。《金刚经新注》选用了罗什的译本为底本,也就更接近原著,资料也较为可靠,可信性强。
三、全书释文内容广泛,所有叙述详细具体,对词义的解释基本准确、明了。对一些佛教的重要理论和教义,注者不搞人云亦云,而是仔细求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有一定新意和启发。对《金刚经》中的每一个重要名词,注者尤其注意其历史的变化,指出最早的出处词义的衍化,一词多义,异经别指,诸派别说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而且还附有梵语,巴利语原文,揭不了汉译名词的源头,既有助于准确地掌握词义,而且还便于读者查找利用。可以看出,此书不仅是一部佛经注疏,而且还具有一部小型佛教辞书的功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目录

前言
罗什译《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新注
《金刚经》全译
后记
……
序言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或《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是佛教史上一部极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大乘佛教经典。
大乘佛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前后,它是古印度社会、政治发生变革后,原有的部派佛教内部分化的结果。早期大乘佛教提倡般若学说。《般若》是梵语Prajna的音译,亦译“波若”“钵罗若”等,意译“智慧”。佛教认为这种智慧是用以成佛的特殊知识,佛教修行之人通过闻思修持,掌握了这种智慧,也就能到达涅的彼岸。它也是“六度”(六种过渡到达涅的道路或方法)之一。般若的内涵有两种意义:(1)把世界上万事万物或现象都视为实体,称为“诸法实相”;(2)诸事诸物皆为因缘和合而生,无固定不变之自性,名为“缘起性空”,大乘佛教据此还提出了“性空幻有”的理论,他们认为,世俗认识以及认识对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否定或摆脱了世俗的认识,从而把握了。般若性空’之理,才能证悟佛教的真谛。对破除世俗认识的办法,则以方便说法为手段,所以性空和方便两大部分构成了般若智慧。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在所有大乘经典中,般若类经典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则是其中之一。

文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奉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为国柢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人无余涅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四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旬,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旬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
……
后记 本书是家严原长安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杨在生前承担的研究课题。记得他1987年3月在病中完成了<金刚经新注》的定稿工作,并郑重地把书稿的出版事宜托付与我,他那时的循循善诱之音,至今犹在耳边回荡。他告诫我说:要恪守一个古老的格言“光明来自东方”,东方学的研究有待后生,要把研究工作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聚沙成塔,历久弥坚。十年之后,定有所成;廿年之后,必有大成;卅年之后,终成大器。十年过去了,当我完成的书稿《佛家名言阐释》,《佛教起源论》(与父亲合著)、《中国古代文化论稿》等相继出版;参撰、参编著述十余本;发表论文十余篇之后,才略为悟出一点其话语的内涵与期望所在。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