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页码:341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
ISBN:9787807530466
条形码:97878075304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14
图书品牌:北京时代联信
内容简介 《黄仁宇全集》(全14册)的特点是内容全面、编校严谨、制作精美,除了收入广为传播的《万历十五年》等语言浅显的作品,还收入了《明代的漕运》、《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等学术专著,以及展现作者传奇人生的自传《黄河青山》、《缅北之战》。黄仁宇的儿子黄培乐、黄仁宇的弟弟黄竞存、出版家林载爵分别为本书撰写了序言,黄培乐为全集的每一卷都提供了珍藏的黄仁宇照片,其中的一些照片属于首次公开。
《黄仁宇全集》(全14册)十四卷,分别为第一卷《明代漕运》、第二卷《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之财政与税收》、第三卷《万历十五年》、第四卷《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第五卷《中国大历史》、第六卷《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蒋介石日记》、第七卷《放宽历史的视界》、第八卷《地北天南叙古今》、第九卷《关系千万重》、第十卷《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第十一卷《大历史不会萎缩》、第十二卷《缅北之战》、第十三卷《汴京残梦》、第十四卷《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作者简介 黄仁宇,英文名Ray Huang,曾用笔名“李尉昂”发表小说。191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考上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1938 年,黄仁宇考入成都中央军校,1940年于十六期第一总队毕业;1940年,任陆军十四师排长和代理连长;1943年,黄仁宇,英文名Ray Huang,曾用笔名“李尉昂”发表小说。191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考上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后因抗战弃学;期间在长沙《抗战日报》担任记者与田汉和廖沫沙为同事。1938 年,黄仁宇考入成都中央军校,1940年,任陆军十四师排长和代理连长;1943年,担任中国驻印度远征军新一军上尉参谋,常为《大公报》报导战事;1946年,通过考试被报送美国堪萨斯州雷温乌兹要塞陆军参谋大学进修,毕业后曾任国防部参谋;1952年,从日本到美国密西根大学新闻系学习,后转至历史系。1954年,大学毕业。1957年,在密西根大学历史系获得硕士学位;1964年,在密西根大学历史系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南伊利诺大学助理教授。1967 年,经由余英时教授的推荐,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担任副教授;1971年,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升任正教授;1972至1973年,至英国剑桥协助李约瑟搜集整理研究有关《中国科学与文明》的材料。参与狄百瑞主持的明代学术研讨会;也曾参加由著名历史学者富路德所主持的《明代名人传》的编写工作。197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参与《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撰写明朝部分;1981年,《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在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美国名作家厄卜代克在《纽约客》杂志撰写书评推荐。该书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1982和1983年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1982年\1985年,《万历十五年》中文简体版及中文繁体版分别由中华书局台湾食货出版社出版,简体版由廖沫沙题笺。从此黄仁宇在两岸一举成名,先后写作和出版了《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大历史》、《关系千万重》等著作。2000年1月8日,因心脏病于美国纽约去世,享年82岁。
媒体推荐 两岸学界内外评黄仁宇
黄仁宇(1918年-2000年)似乎注定了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他自十四、五岁起就开始向当地报纸投稿,写作热忱自此从未间断,当时的《湖南日报》副刊,连续登载他写的世界名人传记,每篇都有他自己手描的人物画像;18岁考上天津南开大学;抗战开始,他投笔从戎;战后负笈美国,以34岁的“高龄”从大学三年级读起,先念新闻系,后转至历史系,1954年大学毕业,其后又在该校继续上研究所,分别于1957年和1964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因多年没有新著问世,在62岁时被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从正教授的职位上解聘。具有戏剧性效果的是,在他被解聘后的第二年,他的屡屡碰壁的《万历十五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印行,并由当时美国名作家厄卜代克(John Updike)在New Yorker杂志撰写书评推荐,1982和1983年该书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American BookAwards)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翌年《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在北京出版……从此黄仁宇的著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几乎每本都受到热烈追捧,作品普遍受到注目,从早期的英文论著,到后期的中文论著,都有不少学者撰写书评评介,以致一时“黄书走红”, 有人开始筹办“黄学研究会”,并申请创办《黄学研究》学术丛刊。难怪有人感叹在二十世纪最后十余年间,一名华裔历史学家、美国的退休教授,竟成为史学界在中国大陆影响最大、名声最著的一人,也真算是一个“异数”。
而黄仁宇的死,也同样具有传奇色彩——2000年1月8日他在看电影时心脏病发辞世,而在去电影院的路上,他和夫人谈话的主题就是身后事。黄仁宇含笑对夫人格尔说:“老年人身上有这么多的病痛,最好是抛弃躯壳,离开尘世。”
众所周知,黄仁宇的读者群几乎涵盖各类职业,尤以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历史专业者为主。然而有趣的是,有人也不买他的账,甚至说黄仁宇“是历史学界的琼瑶””正如耿立群先生在《黄仁宇研究资料目录》一文指出的:黄仁宇在学术界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互见,未能获得一致的肯定,历史学者或汉学家常质疑其半路出家,学术著作不够严谨;骤然处理数百年、上千年的大历史架构,总让历史学者觉得过于冒险,将历史解释简单化。
在此,编者将海峡两岸学界内外评论黄仁宇先生的一些言论整理出来,让读者能多侧面、多层次地去了解他,更理性、更客观地去品读《黄仁宇全集》。
今日在世的历史学家,大概没有一个人在进入学院大墙前积累有那样深厚的底层经历,也没有一个人能援引这些经历为资源,在大墙内别开生面,创获那样多而且独特的学术成果。
他(指黄仁宇)是在中国出了名的历史学家当中,唯一一个进大学以前有过漫长的,非学院生涯、底层生涯的人士。而在进了大学以后,他没有把进大学以前的记忆作为包袱,而是作为财富,点石成金,他的《我的大历史观》,他的《中国主要问题如何实现在数字化上的管理》等等,和他抗战的时候做过步兵参谋,在云南那种瘴气密布的丛林里作战,亲眼见中国的西部是如何的荒僻,如何的落后,和北京、上海这些沿海孤岛的现代化据点差距有多大的这些经历都有关系。后来他把这些经历带到了他的剑桥生涯、耶鲁生涯、哈佛生涯、点石成金,他才能写出《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历史》、《我的大历史观》以及这本刚刚出版的《黄河青山》。
——朱学勤
那部被人很称赞,至今在亚马逊网上书店还列为普通读者评定为“五星级”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其实英文名字就叫“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意思是“1587年,一个没有重要意义的年头”,尽管我对这部书另有看法,但是这个名称中寄寓的一种历史观念,我却很赞成。
——葛兆光《续思想史的写法》
在史学家们喋喋不休争议这算不算学术著作的时候,读者却作了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文化层次低的,是作家。如果对历史有兴趣的文化精英都不垂青国内的史学著作,那这些著作又给谁看?“黄仁宇现象”实际上是对史学界的警示,学术研究应该走出狭小天地,从面向上层和少数精英到面向非专业化的读者,实现为社会服务功能的转化。
——刘志琴《黄仁宇现象》
“大历史”观的提出者、前不久刚刚去世的黄仁宇先生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历史随笔,用清新俊朗的文字把谨严的学识和博通的史观熔于一炉,遂使学术著作顿成大众的精神美食。黄先生开篇说:“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惟其如此,才不是业余爱好者专注于“大事”的猎奇眼光,方能透过看似平静的历史海面,探询传统文化的大陆架如何突降为海床,辨析历史劫波如何起于青萍之末。
——庄周《齐人物论》
正因为有这种积极的态度,所以,尽管作者的思索冷峻,叙述残酷的历史事件也不动声色,但他的基本观点是乐观的。不过,他的乐观,是历史学家的乐观,不是文人的乐观。文人看历史,往往滑入渔樵闲话:“古今多少事,都入笑谈中。”今日的文艺娱乐作品,以“笑谈”历史为尚,正是文人的历史观与消费时代的嫁接。黄仁宇先生写历史用文学笔墨,但他仍是严肃的谈历史。最值得深思的,是作者纯粹以“私人学者”的身份鸟瞰历史,不是在为某个团体“做项目”。他当然有时代的眼光,有所为而发;他也不写通史,只用显微镜分析历史的剖面,有机地融合了正史和野史,读黄先生的书,我再次确信:在学术领域,个人的声音并不微弱!
——卫建民 《读〈关系千万重〉》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黄氏在美国历史学界一直郁郁不得志,其代表作《万历十五年》出版时还颇费周折,以至他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还对此事愤愤不平,可谁曾想到,正是这本书在祖国大陆烧起了一片“野火”。很显然,黄氏作品之所以能迅速风靡大陆读书界,而且二十几年来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与其文笔风格有密切关系。……他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历史随笔,用清新俊朗的文字把谨严的学识和博通的史观熔于一炉,遂使学术著作顿成大众的精神美食。有人说,黄仁宇的文笔有一种“卡夫卡式的魔力”,这种魔力表现为叙事时特有的冷静、克制和精确。
——邝海炎 《史学的“下里巴人曲线”——从黄仁宇到易中天》
黄先生的著述,以《万历十五年》成就最大。该书打破了学术与通俗的分界,以生动之笔演绎深刻之理,字里行间充满了微言大义,以超然独到的眼光,典雅晓畅的手笔,由小见大,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写作开辟了一块新天地。……黄先生的史学成就,不在于对具体史实的考订,也不在于他所倡导的“大历史观”有多大的效力,而在于他对中国史实、甚至是司空见惯的史实所做的深刻、新颖的剖析和解释。黄先生是当代中国学者中,罕见的具有见微知著、融会贯通的驾驭史料能力的“通史”之才。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所做的独到思考,已经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许多中国学人。
——方舟子 《悼念黄仁宇先生》
(黄仁宇的)书的好处之一是给人一种“历史切身感”。这该是史书独具的魅力吧,如果抽掉具体的、感性的东西,历史将变成可疑的概念和符号,而人们之所以读史,可不是为了听一堆教条。
——贺兆田(社科院文学所)
考察黄仁宇的治史方法,不难发现,“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而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这一点迥异于以儒家传统为中心的正史观。而重归纳、重综合、试图从长时段看历史的研究风格也不同于美国汉学界主流的“显微镜”眼光,倒是深得法国年鉴学派的营养。事实上,黄仁宇的读者群几乎涵盖各类职业,尤以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历史专业者为主。如果不从职业而由心性划分的话,我们不妨借用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博士闲谈间的一种说法:无非两种。一种是本来就爱好历史的人,就象有人爱好武侠、有人爱好杂文;另一种是智者型的人,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
——吴 思、甘 琦《 “黄仁宇旋风”风起何处?》
《万历十五年》在青年学人和相关学界所受欢迎程度,要远比在历史学界高得多,这说明历史学界与相关学科及社会有很大的隔膜。……黄先生的成就在于,他确使人们注意到通常说法的另一面。
——赵世瑜《无可替代的黄仁宇》
黄仁宇的书并不是一般的历史著作,也不只是给学者专家写的,而是写给大多数中国人看的,时代感特别强,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改革者中,也拥有最多的读者。
黄仁宇的经验不但有中国的,也有西方的(如他对借贷经营金融资本一套之了解,在大陆史学界无人可及);在学术上也是如此。换了别人,年青时拿枪杆子或握锄把子的经历,又与他以后的专业何干?黄仁字却几乎一点一滴都没有“浪费”,所以他的著作读来,让人不禁心向往之可以说,黄仁宇是时代的产物,他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历史知识,把个体的人生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为我们留下一大笔精神财富。今后我们只有不断地回味他的教诲,并对他追忆。
——高王凌《黄仁宇放宽史学的视界》
黄仁宇把中国历史从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横切了一刀,这不仅使他获得了全新的观察角度,也使他获得了全新的文字感觉。
——李方《给普通话写作点穴》
李敖、汪荣祖合作出了一本评价蒋介石的书,书中有一句关于黄先生的书的介绍,大意是前国民党下级军官黄仁宇写了一本关于蒋介石的书,为蒋介石辩护。淡淡一句话,就将黄先生的公正至于不可信的境地。这种绍兴师爷的笔法虽然很毒,不值得提倡,但却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刘伟《历史需要蒋介石吗?》
年轻的黄仁宇在抗日前线恐怕还没有想过将来要研究历史,但他作为史家的潜质在这些战地通讯中已流露出来,他的业余写作当时被第一流的大报《大公报》看中,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不仅有细致的观察力,而且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使在万分紧张当中也能宕开一笔、从容着墨。
——傅国涌《黄仁宇在场的历史记录》
在我的片断印象中,黄仁宇是一个保留着旧军人不良习气的性情中人———尽管他在史学上有不少建树……黄仁宇对蒋介石的研究和评价,却有失一个历史学家所应具有的力求客观、以事实说话的基本立场。……本文无意在此声讨蒋介石的罪过,旨在说明在对待蒋介石问题上,黄仁宇的确失之偏颇,有失一个历史学家的基本风格。历史进退,黄仁宇自有心得;黄仁宇的得失,也自有后人评说。
——王春瑜《琐忆黄仁宇》
就是在这样的大毁大誉中,黄先生的学术春天灿烂登临。一个简单的逻辑是:毁誉越大,书的销路越好。一般说来,学者通常不大会成为公众人物,除非他们有别样的机缘。比如别开生面,比如别具一格,比如别出心裁,比如别树一帜。而黄仁宇的公众化,便正在于他同时扣住了文化与市场的脉搏并借了毁誉参半的出场方式而“搞掂”。相对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较扎实而符合市场标准的亮相方式、相对强大的传播机制、相对来说在公众层面上喜闻乐见而在票友和专家层面上充满争议的话语门径,这四个条件同时具备下的某种机缘,可能成为文化人进入公众视野的模版。次第牵连至今天的余秋雨、易中天、于丹们,莫不如是。黄先生对中国历史的学术贡献可能不足于让其成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大师,可他的性格和创作状态则足以使其在外国读者、非专业读者、迷恋于可读性和新奇性的读者中产生远胜于专家们的震撼力、影响力和布道效果。在史学同行中他更象一个作家,在追求故事和史评的读者群中他则更象一个思想者。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历史爱好者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的一些似乎严重不成熟的观念,可同样是这群人又不得不惊异于他的巨大市场。一个让专家们羡慕有宠大的读者群、让读者们钦佩有足够见识的人物,难怪会在漫天的毁誉中成为一个新学科的研究对象:那个新学科叫作“黄学”,而那个学科的书被戏称为“黄书”。略嫌浮躁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呼唤着一种既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饱学之气又能迎合读者、以足够“好看”的供给创造读者需要的人。读者们期待新奇、新知和新颖的知识的各项要求,往往不是从那些极专业、极高深的专家们身上获得的——他们的创新有时只适合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流通在则不适合广大的散漫读友。于是,一些学术能力并不是超前但却具有超强的归纳能力、综合能力、学术成果通俗化本领、超强的文字亲和力的“作家”,便成为中下层、非专业、爱好型读者们的首选。黄仁宇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免不去“不伦不类”的印象,黄仁宇依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人物。
——笔公 《黄仁宇:一个“不伦不类”的历史学家》
《万历十五年》的走红还有深层的原因,那就是黄仁宇所谓的“大历史观”在发挥作用。它实在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数十年间在史学界掀起阵阵波澜;但是它能在当下掀起大众阅读的狂潮,那就不得不佩服黄先生的才智与胆识了。读他的书,在“浅阅读”的层面上,我也常常激动不已。我好说黄先生是“三反分子”,其一是“反道德”,他认为中国失败与落后的结症正是“道德治国”;尤其是用道德代替技术与法律,那是很危险的事情。他认为,应当最大程度地将道德排除出历史讨论的范畴,在看待历史时,应当考虑当事人能怎么做,而不是应该怎么做,道德评判并非史家的责任。其二是“反性善”,黄仁宇借万历皇帝的“嘴”指出,人都一样,一身而兼阴、阳两重性。既有道德伦理的“阳”,就有私心贪欲“阴”,这种“阴”也绝非人世间的力量所能加以消灭。其三是“反历史”,黄仁宇既然有了“大历史观”的武器,就要评判以往的“小历史”。他提倡在历史的棋局上,应当从纵深去看问题,一匹马被车吃掉,直接原因,或许是因为它被别住了腿;然而马之所以被车吃掉,乃是从棋局开始双方对弈之综合结果。你不觉得这种“把一切事件的发生,均纳入历史的潮流”的作法,似乎带着一些历史决定论的痕迹吗?
——俞晓群《黄仁宇:让游子的孤魂,牵着亲人的衣襟归来》
黄仁宇的史观实为胜者为王的史观,完全以近代的“大结局”作为判断过去历史正确与否的根据:在近代成功的文明,就证明其古代历史是合理的、正确的;在近代失败的文明,就证明其古代历史是荒谬的、错误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自有专业价值,《万历十五年》的写法创新也不容抹杀,但其他著作所论对象虽异,却几乎都是大历史观注脚,局部或有所见,大体仍属不经,真正的史学价值甚微。黄著最大的意义,我以为在于给读史者(尤其是初学者)提供一种异乎寻常的历史感,其历史比较出入古今、打通中外,并融入个人的历史经验,实足以引人入胜,从此角度而言,可以说他是历史学的余秋雨。不过余氏只是散文作家,其错误多属局部的史实方面,而黄氏却以史学家的身份出台,其错误又属总体的史观方面,因此才不能以文学家标准将他轻轻放过。
从纯学术的角度,他对历史学及相关社会科学的知识准备仍较欠缺,对历史的体认往往先入为主,其史学实有严重欠缺,他不为美国主流学界接纳亦可以说事出有因。据说台湾史界对他也并不认同,大陆对他浮泛的颂扬虽多,但似多出自一般读书界而非专业史学界(据我所见,只有徐友渔、朱学勤先生写过较深入的批评文字)。我有一点怀疑,黄氏著作的流行,是不是也因为他的历史目的论提供了一种填补历史决定论(历史唯物主义)空缺的学术替代品?大家是多么需要一种凡事都可解释的华丽历史观啊。
——胡文辉(胡一刀)《局部或有所见,大体仍属不经——黄仁宇大历史观批判》
他以叙事史学的手法,在学院的历史书写主流之外,为我们铺陈了一条探究历史的可能道路,而这也是当前中文历史书写里最为欠缺的。这部著作的主要特色之一在于,通过书中这类维妙维肖的勾勒,黄氏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历史现场”,让读者好似直接目击事情发生的过程,且又得以窥见这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乐趣通常是阅读小说时才会获得的。英文版《万历十五年》的两则封底书评,颇值玩味。一是 David Lattimore 的看法,他认为该书“不凡而又富有思想。……怀着诗人或小说家的喜悦,将寻常的末端小节转变为揭示其意义闪现的观点喜悦,将寻常的末端小节转变为揭示其意义闪现的观点。”另一则是美国著名小说家 John Updike 的评论,他指出:”尽管深富历史学识,然而《万历十五年》却也具备着卡夫卡(Kafka)的优美而又令人顿挫之故事《中国万里长城筑成之时》(The Great Wall of China)的超现实的虚构特质。”
黄氏是把分析的工作放在一个叙事的架构里,而且在个人见解与文字表述、叙事与分析之间,并没有任何的断裂。遗憾的是,在大部分的职业史家的作品里(中文世界尤然),这类断裂的现象极其明显,因为多数的历史学者已不再“说故事”了。
——(台湾)江政宽《历史、虚构与叙事论述: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先生自辟了一套名之曰“大历史”(Macro-History)的史观派史学,在八○年代后半期的台湾史学界投下一块巨石,激荡出阵阵回响。或许,称呼先生为创作家,要允当得多。他不在乎理论体系是否周密,不在乎遣词用字是否为同侪所认可,他真正致力的,是理念与想法的普及传布。在生命经验的参佐下,允许读者以最浅白直接的影像,去掌握资本主义最精淬的内涵,然后回到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史中,证成包含作者本人在内的集体记忆。谁说先生不是一名严谨的史学家对先生来说,走出象牙塔,进入人群,将半生的思考与同他一起走过那个时代的人共享,才是他最终心愿。他何必在乎学术界对他的评价作为一名广义的创作者,他在世纪末的台湾有过的影响力,远远超出许 多严谨史学家们的想象之外。
——(台湾)李福钟《黄仁宇和他的大历史》
细绎本段文字的脉络,黄先生所谓的“真知卓见”,并不只限于他倡议的“大历史观”与“数目字管理”概念,而是对所有史学研究者的一种高度期许。然而,这段文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仍是黄先生赋予史学“经世致用”的关怀与忧心:“我们若再犹疑,则以后所著书,恐怕全没有人看了”。检讨这段历史,黄先生多次强调,要跳脱人物臧否与评价的“道德”层面,而“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至此,“数目字管理”与“大历史观”也就成为黄先生史学精华的一体之两面。
——(台湾)邱澎生 《审视明清中国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演变》
黄仁宇大历史的角度观照下,历史上非事件性的因素受到重视。相形之下,历史上的人,均不免变成了某种程度的常人。甚至我们可以说,在李尉昂的小说里,背景才是主角。
——(台湾)张惠菁 《当小说成了清明上河图──历史学家黄仁宇与小说家李尉昂》
黄仁宇的故事讲得越精采,历史的讽刺味就越浓。反之,传统组织越是致命,黄仁宇就获得越多的空间,越能精细刻画这些人物的特质与长处;而读者也越能领略中国社会的集体悲剧经验。努力、道德、天才都被命运,也就是现代化社会的缺席所嘲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吃人的不是鲁迅所说的礼教,而是管理能力。清末的中体西用说是为“西化”论起了个张本,而黄仁宇的西体中用说,则是现代化论与历史目的论下的调和之说。
——(台湾)陈正国《当东方遇见西方:黄仁宇的现代化论述与西方历史》
对于黄仁宇而言,“大历史”式的探讨,最后甚至已经接近了神学的领域:“大凡将人类历史从长时间远视界的立场检讨,不期而然会在思量想象之中接近神学的领域”
——(台湾)刘季伦《 “大历史”下的个人》
先生的“善意”读评则称其“有时未免作了太过印象化的概括,读来竟像是一个外国人在描写中国,不过,这种写法也使得黄先生的文学和叙述有一种异于传统通史教科书的新鲜感”。与读者们经常感觉到的“大历史”那样,王先生说黄书“以问题为纲领切取中国
——(台湾)王烦森
“我读黄先生书,辄为其缺乏中国思想、文学、艺术等之常识所惊”,“黄先生的史学和史识是根本不能涉入任何关于哲学与文学领域中的”,“技仅止此,便欲纵论上下古今,可乎?”
——(台湾)龚鹏程教授
编辑推荐 黄仁字先生以“大历史”(macro-history)史观在国际史学界自成一家之言,成为广受海内外瞩目的史学家。在本书中,他描绘了个人生涯中的逆旅屐痕月旦人物。一支笔出入古今,游刃有余。疑似没有章法,却又恍若写生的绘卷,历历如在眼前……本套书是黄仁宇博士重新尝试的书写角度,他悠悠然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以充满魅力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剖析人世间的种种因果关系,值得再三阅读与深思。
《黄仁宇全集》(全14册)由九州出版社首次全部出版。全集由十四卷组成,涵盖学术专著、历史随笔和小说,其中《从大历史角度看蒋介石日记》为内地首次出版。
目录
第一卷:明代的漕运
目录
编者说明1
我的哥哥黄仁宇黄竞存1
前言1
第一章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的目的1
第二章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15
第三章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27
第四章漕粮运输46
一、漕粮制度的发展46
二、军运组织——漕军58
三、国家支出下的京师漕粮储存拨付72
第五章宫廷供应品的漕运98
第六章征税、商业、旅行和劳役121
一、征税121
二、商业131
三、旅行145
四、劳役159
第七章结论165
附录
一、印版图和草图171
二、《明实录》中所记载的输送到京师的漕粮175
三、《大明会典》中所记载的几省和南直隶几府州的漕粮份额178
四、几个内河河港的税收份额179
文献目录注释180
一、极为有益的文献索引180
二、明王朝和政府机构组织的历史纲要180
三、经济和社会背景183
四、大运河及其地理情况资料184
五、漕河的行政管理及相关制度186
前言及正文中的人名、地名及其他专有名词英汉对照表188
译后记202
第二卷: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目录
序崔瑞德1
致谢3
度量衡说明6
明代诸帝7
明代的两京十三省图8
第一章财政组织与通行的做法1
第一节政府机构3
第二节农村组织和税收基础30
第二章16世纪的现实与主要的财政问题41
第一节国家的收入水平与变动因素43
第二节土地和人口数据58
第三节军队的维护63
第四节货币问题69
第三章田赋(一)——税收结构84
第一节税收结构的复杂性85
第二节区域性差异100
第三节役及其部分地摊入田赋之中112
第四节税收结构的进一步调整137
第四章田赋(二)——税收管理145
第一节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 146
第二节影响一般管理的因素 159
第三节征收水平168
第四节税收收入的支出182
第五节田赋制度的最后分析189
第五章盐的专卖196
第一节盐的专卖机构196
第二节政府的管理与控制202
第三节16世纪的管理周期212
第四节国家收入、食盐价格及其对消费者的影响220
第五节专卖制度失败的责任 230
第六章杂色收入234
第一节工商业收入235
第二节管理收入254
第三节役和土贡折色的现金收入262
第四节非现金收入267
第五节杂色收入总结273
第七章财政管理277
第一节16世纪的户部279
第二节各省之间和各部之间的管理288
第三节军事供给296
第四节张居正的财政节流307
第八章结语320
第一节过分简化的风险321
第二节明代的财政管理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327
书名略语339
附录A
免纳正税的田土340
附录B
1561年浙江淳安县的常例和额外服务342
附录C
1535年每引盐的开中则例和余盐银344
附录D
《明实录》所载1581年土地清丈的部分结果345
参考文献347
译者后记360
第三卷:万历十五年
目录
自序1第一章万历皇帝1
第二章首辅申时行38
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66
第四章活着的祖宗93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116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143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178参考书目212附录一
《神宗实录》一218
《神宗实录》二221
附录二
1619年的辽东战役225
附录三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243
附录四
关于《万历十五年》的三数事257
附录五
万历皇帝:长期荒废政事与消极对抗John Updike260
第四卷: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目录
第一章问题的重心1
第二章威尼斯25
第三章荷兰62
第四章英国89
第五章资本主义思想体系之形成133
第六章美国、日本和德国200
第七章法国大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长期革命243
第八章总结323
参考书目343
第五卷:中国大历史
目录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
——中文版自序1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1
第二章亚圣与始皇7
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17
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24
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33
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45
第七章长期分裂的局面57
第八章历史向侧面进出64
第九章统一的途径72
第十章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81
第十一章北宋:大胆的试验100
第十二章西湖与南宋114
第十三章蒙古人的插曲128
第十四章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140
第十五章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155
第十六章满洲人的作为171
第十七章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181
第十八章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189
第十九章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201第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219
第二十一章台湾、香港与澳门244
第六卷: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目录
第一篇黄埔建军、北伐、清党1
第二篇安内与攘外62
第三篇不畏鲸吞,而怕蚕食117
第四篇“四强之一”及其负担203
第五篇卷尾琐语323
第七卷:放宽历史的视界
目录
序1从《三言》看晚明商人1
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统计
——李约瑟博士所称中国官僚主义的一个例证25
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47
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68
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
——五百年无此奇遇104
中国近五百年历史为一元论148
附录
各专著提及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土地占有的情形164
里昂车站的会晤点167
卷尾琐语174
明《太宗实录》年终统计的再检讨(新增)182
上海,Shanghai,シヤンハイ(新增)222
第八卷:地北天南叙古今
目录
玉垒浮云
——书于《地北天南叙古今》卷首1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拉班追击战3
8月14日3
“这种敌人”3
新腊戍之役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成都军校生活的回忆7
忆田汉12
张学良、孙立人和大历史21
阙汉骞和他的部下33
附录也谈“猛将阙汉骞”阙德基 50
费公诲我,我负费公53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摩天楼下的刍议65
怎样读历史72
从绿眼睛的女人说起76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为什么威尼斯?85
重游剑桥94
英伦鸿爪100
斯堪的那维亚107
再叙瑞典11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沙卡洛夫131
萨达姆135
克伦威尔141
霍布斯145
崔浩149
母后伊莉莎白153
白修德159
第九卷:关系千万重
目录
自序1关系1
何键17
李约瑟给我的影响23
大变局中读历史41
内战48
世上鲨鱼四十亿55
母亲59
露从今夜白72
从烤面包说起79
雷温乌兹要塞85
东安街六○六号91
迈阿密的故事105
成则为王112
东南亚的金融风暴117
印尼的彷徨125
印度教与核威胁139
日本,Nippon,Japan149
第十卷: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目录
孔孟1
秦始皇5
李悝9
司马迁和班固13
文景之治16
汉武帝19
从霍光到王莽23
何以改革者又是书呆子27
西汉与东汉31
光武中兴34
宦官、女后、外戚和朋党38
魏晋南北朝和浪漫主义42
长期分裂时的悲剧48
淝水之战53
北魏拓跋氏57
从分裂到统一62
隋炀帝67
贞观之治72
武则天78
渔阳鼙鼓动地来87
九重城阙烟尘生93“藩镇之祸”的真面目98
黄巢104
五代十国109
宋太祖赵匡胤115
澶渊之盟120
王安石变法126
靖康耻132
贾似道买公田138
道学家144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151
忽必烈留下的传统158
元顺帝165
卷后琐语172
第十一卷:大历史不会萎缩
目录
大历史不会萎缩1
大历史带来的小问题7
个人经验与历史
——对于建立新史观的初步反省19
如何修订他的历史观39
如何确定新时代的历史观:西学为体,中学为用46
导言46
(一)中国需要大规模改造之由来47
(二)近代西方政治哲学与经济思想之大势所趋52
(三)中国现代史之轮廓60
(四)中学为用的缘由及应赋予的考虑65
(五)“用”必须因“体”而调节68
(六)结论70
附:拟“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答客问72
中国近代史的出路79
(一)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79
(二)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95
(三)现代的展望106
中国现代的长期革命119
从珍珠港事变说起137
历史传统与地理条件对近代改革运动的影响
——从拉吉夫?甘地被刺说起143
(一)改革步骤的三部曲145
(二)历史与地理条件决定各国的改革模式149
(三)中国的改革必须合乎国情152
(四)回教国家的发展深受宗教的影响154
1945年的上海162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171
资本主义与21世纪186
(一)资本主义186
(二)历史上之衍进188
(三)因资本主义而产生之战时共产主义191
(四)21世纪之展望193
从历史的观点看东南亚金融危机194
世纪交替的回顾与前瞻197
中国的经验201
掌握人类知识之全豹211
道德与技术之间216
附录
《大历史不会萎缩》编者说明林载爵224
第十二卷:缅北之战
目录
战地记者黄仁宇林载爵1
更河上游的序战1
缅北的战斗4
孟关之捷8
拉班追击战16
随车出击记28
苦雨南高江33
密芝那像个罐头37
加迈孟拱战役58
八月十四日64
我所知道的八莫攻城战81
“这种敌人”85
老腊戍和新腊戍93
“业余新闻记者”(代跋)108
第十三卷:汴京残梦
目录
楔子1
第一章1
第二章4
第三章12
第四章17
第五章28
第六章37
第七章42
第八章47
第九章63
第十章69
第十一章84
第十二章90
第十三章99
第十四章104
第十五章117
第十六章125
第十七章132
第十八章140
第十九章144
第二十章148第二十一章尾声160
附录
张择端为我书制图——历史小说《汴京残梦》写作纲要163
第十四卷: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目录
编者说明林载爵1
本书和作者1
第一部 自己的浴室
中国内陆1
印度与缅甸11
上海33
第二部 我所付出的代价
普林斯顿,新泽西49
安亚堡,密西根81
密西根:更多的回忆124
没有特定地点:只不过是历史学家的反省161
剑桥,麻省186
剑桥,英国214
寻找对历史的技术辩证253
新港,康涅狄格295
纽约,纽约346
译后记408
……
文摘 序
我的哥哥黄仁宇
黄竞存
我的哥哥黄仁宇和嫂嫂格尔住在美国纽约州New Paltz市,在1999年除夕中,我在西岸和仁宇兄通了两次电话,在交谈中互相勉慰,庆幸平安地进入一个新世纪。
2000年1月8号,新世纪刚度过一星期,那天加州气温平和,我们还在计划周末活动,突然间仁宇兄的儿子培乐(Jefferson Huang)来电话,那时是加州时间上午11点半左右,培乐的语音很平稳,可是消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象到的:他说父亲在三小时前,在去附近一间电影院时,突然因心脏病(Cardiac Arrest)不治弃世,就在这个简短的电话中,我和仁宇兄作不辞的永别了。
过了一两天,我才知道仁宇那天是由他夫人格尔驾车到离New Paltz二十多英里的一家电影院看一部文艺影片,片名叫《雪降洋杉》(Snow Falling On Cedars)。他们刚到达电影院,仁宇兄说身体不适,在进门厅室,一坐下来就晕倒,当时由救护车送到附近医院急诊,医生已束手无策了。
当时我除了伤感之外,还有一点诧异:平常仁宇兄做事认真,不爱浮华,为什么要在周末白天去电影院呢?为了了解真情,我就在网络中寻找这部《雪降洋杉》影片的背景,才知道这影片是根据1994年间一部最畅销的小说编摄的,小说已经译成中文出版,书名叫《爱在冰雪纷飞时》,故事发生在西雅图城海湾中一个小岛。在大雪飘零之际,一个当地新闻记者查访法庭审问一件命案,其中包括不同种族男女间的爱情,小岛上住民的心理,私人间的嫉忌和偏见,都反映在记者的心目中。照我的猜测,仁宇兄对写小说有兴趣,他去看这影片,不是纯粹为了娱乐,而是要把文艺著作和电影两种媒体相互比较,有研究的性质。
当天他们夫妇离家去电影院时,仁宇含笑对格尔说:“老年人身上有这么多的病痛,最好是抛弃躯壳,离开尘世。”随后格尔开车沿赫逊河岸转折,仁宇继续将身后事作为话题,和格尔检讨。这场经历在格尔嫂的心目中,留了不可毁灭的印象。
我和仁宇兄从小在湖南长沙长大,一直到中学毕业,我们的父亲黄震白,别名种苏,是中国革命初期同盟会会员。在长沙时,我们兄弟年轻,父亲又常赴外省工作,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是在客厅墙上挂的国父孙中山的手笔,题赠“种苏同志”,中间是“博爱”两个大字,下首是孙中山的签名和印章。这幅字帖一直挂在家中,到了1939年抗战开始,家人分散,这手帖就不知道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
黄仁宇在十四五岁左右(1932年)开始向当地报纸投稿,当时湖南日报副刊,连续登载他写的世界名人传记,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