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页码:24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11325896/9787811325898
条形码:97878113258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世纪的回响
图书品牌:北京首发精典
内容简介 《实用主义之我见:杜威在中国》内容为:中国人世界性的视野和观念的确立,是以推崇西方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为标志的。我们今天只有正视这一切。才能够比较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五四新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能够比较贴切地理解现代文学的真实面目。本套丛书正是从五四以来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外国思想家和文学家中选出十位,编选的一套他们对中国的影响的文集。每一卷都不仅包括外国思想家或者作家在中国被翻译介绍的原始材料,还收集被研究、被阐释、其思想观点在中国被应用的材料。
编辑推荐 《实用主义之我见:杜威在中国》: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有《哲学的改造》《确定性的追求》《学校与社会》等。作为哲学家,他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类的思想行为在逻辑上可归结为五步:1.困难的发生;2.困难的认识和说明;3.提出假设;4.对假设的研究与解释;5.假设的证实。他的这一思想,在20世纪初,经过胡适等人的介绍,传入中国。五四时期,他还到中国进行讲学,在中国的思想界产生过较大影响。
本套丛书的规模相当壮观,在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系统的专题性资料汇编,与此前出版的《中外文学关系资料汇编(1898-1937)》—起,可以说填补了一大块学术的空白点。新材料必然会推动新的学术研究,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给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带来新的成果。
目录
《世纪的回响外来思潮卷》出版序
《世纪的回响》丛书序
《实用主义之我见——杜威在中国》序
肖像篇:心影游踪系华夏——现代中国对杜威的介绍与评述
杜威博士致胡适教授函
记杜威博士
为欢迎杜威博士致江苏省教育会函
美国杜威博士到沪
省教育会连日大讲演
胡适之博士讲演记略
杜威博士赴杭讲演
杜威先生略传
约翰杜威博士教育事业记
杜威博士讲演哲学记
杜威博士离粤回京
杜威博士在京末次讲演通告
杜威先生与中国
五团体公饯杜威席上之言论
《明日之学校》译者序言
克伯屈教授与杜威博士
《哲学之改造》序
《道德学》译序
《经验与教育》译者序
《道德与辩证法》译者序
《民本主义与教育》译者序言
译作篇:疾笔苦求信达雅——现代中国对杜威著作的翻译
逻辑的改造之意义
《道德学》作者原序
《民本主义与教育》作者原序
研究篇:忽兮恍兮他山石——现代中国对杜威思想的研究
杜威之伦理学
杜威之论理学
杜威哲学的根本观念
杜威的教育哲学
实验主义——记胡适之先生在江苏省教育会演说辞
牡威博士的《学校与社会》
杜威博士的《德育原理》
哲学的改造
杜威论中国思想
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
知识果是工具么
驳实验主义
实验主义者的理想
应用篇:妙手拈来攻玉法——杜威对现代中国思想的影响
实验主义与新教育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再论问题与主义
新教育——陶知行在浙江第一师校毕业生讲习会讲演
《科学与人生观》序
新教育是什么
谈理想教育
演讲篇:舌簧鼓动非拈花——杜威在中国的演讲
平民主义的教育——记杜威博士在江苏省教育会演词的大要
学问的新问题
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
大学与舆论——北大二十二周年纪念日杜威教授的讲演
思想的派别实验派(节选)
伦理演讲记略(节选)
教育与实业——杜威在福州青年会讲演
南游心影——杜威博士讲演
自动的研究——杜威在福州青年会讲演
习惯与思想——杜威在福州青年会讲演
教育哲学——杜威博士在教育部第二次演讲
附录一:主要外国人名、概念译法对照表
附录二:杜威传(节选)
附录三:杜威信札:杜威发自上海的家书
附录四:杜威对中国问题的评论:中国的生活哲学(节译)
附录五:《杜威在中国》参考文献(部分)
附录六:杜威在中国年表(1919年2月-1921年12月)
后记:拂开尘迹话情缘
……
序言 张宝贵先生编辑完成了《杜威在中国》一书,其中收录了现代中国学者对杜威的介绍、研究、评论等方面的部分有代表性的论著以及五四时期杜威访华时的部分讲演记录稿。他表示希望我能为之作序。我过去虽然研究过杜威,对中国学者的有关杜威的论著也大都接触过。但我在这方面的素养早已落后于近年来崛起的年轻学者,对张宝贵先生编选本书具体情况又知之不详,由我来作序也许并不适当。其所以还是应承下来,是因为我觉得杜威在现代西方思想家中很有代表性,他的理论倾向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西方思想界的一种相当普遍的倾向。因此只有从西方哲学在现代的变更的大背景下,才能对杜威的理论有如实的理解,而对杜威的这种理解反过来又可促进我们对整个现代西方思潮的理解。在这一方面我倒是有些想法,愿意在此说几句话。
杜威是继皮尔士、詹姆士之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他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美学等诸多领域,在每一领域都有创见。就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说,他显然超过了他的这两位前辈。他在这些领域的理论都曾为中国学者所研究和介绍,也都发生过较大影响。由于他的思想在其前后期有一个发展过程,存在着某些不确定和不一致之处,加上涉及的领域又很广,这使抱不同观点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用不同尺度对之作出评价。事实上,五四以来,中国学者对杜威的评价是大相殊异的,而这些评价往往都能援引杜威的某些言论来作证。因此我认为,为了较为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杜威,就必须超越杜威的理论的某些具体的、特别是他在某些场合下的片断之言,而在西方思潮在现代所发生的根本性变更的大背景下,从整体上把握他的理论的基本倾向。
谈到西方思潮在现代的变更,首先当然必须注意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更。在这方面,近年来我国哲学界有过不少讨论。尽管迄今各家具体说法仍有不同,但很少有人直接否定马克思本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作的经典论述。马克思在此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人的能动性;唯心主义由于脱离客观现实,只是抽象地肯定了人的能动性,同样没有真正的实践观点。他接着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在哲学研究中的决定性意义,认为“人的思维是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文摘 肖像篇:心影游踪系华夏——现代中国对杜威的介绍与评述
杜威博士讲演哲学记
昨日(二十七),杜威博士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讲演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由胡适之博士担任翻译。其讲词如上次同,所讲是篇导言,要旨是,思想学说发生在后,他发生的时候,不是因,而是果,所以也不是凭空发生的,是社会政治有病的时候才发生的。但是发生以后,他又变做因了。上回所讲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极端的两派,第一派完全否认现在制度,要另创个乌托邦。第二派承认现在的制度都有他本身的道理,要找出这道理来。这两派同犯了一个要“根本解决”的病,并没有某种具体的方法,随时随地解决某种问题。第三派却与上两派不同,是要随时随地对一问题去求一具体的解决方法。
十九世纪以来,欧洲思想有种共同的趋势,便是创造社会的科学(人生科学)。从前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等的方法,近来渐渐应用到人生方面来,可见科学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社会政治方面。今天所要讲的便是这科学的精神对于第三派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影响。
近世科学最初的起点是和人生关系最少最远,所以第一步是天文学,进而为无生机的物理学,化学,再进而有生机的植物学,动物学等。到现在,知道人生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结果人生科学发生了。许多人类学咧,经济学咧,政治学咧,以及宗教历史言语等学,这都是用科学的方法应用到人生日用社会方面去。
这种种科学的发生,无论他的成败如何,但有一句话可说,便是人类的思想变迁了。从前以为只有自然现象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关于人生方面何等繁复,何等不规则,决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的。但是近来却知道,人生虽是繁复,虽是不规则,也可分析到简单,并找出他的规则来,便也可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这点可以证明人类的思想是变迁了。
社会科学家发明了许多社会科学,但又看不起社会哲学,他们以为哲学是玄谈,是没有根据,不像科学有一定的律令,所以不值得去研究。
我也不去批评他们,但是对于社会科学有一点可以说的。他们把一个时代,一个区域的情形做了通则,以为百世而上,百世而下,东海西海都可应用的。例如科学的经济学发生很近,这时是十九世纪,这地是西欧。他们把当时当地的经济状况找出条理来,做了经济学的原则,以为上下古今都可适用,这是社会科学所常有的错误。
就经济学发生的事实来看,(一)当时的经济组织是大资本制度,出产很多,销场很广。(二)是竞争的,不是互助的。(三)目的纯在赚钱,不
……
后记 在中国现代史上,杜威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
如今,在大量涌人中国的西方思潮中,没有哪一个人能比杜威的影响力更大,也没有哪一个人后来能像杜威那样,在中国受到了彻底而无情的批判。
影响与批判像幽渺的烟尘一般,如真似幻地编织又遮蔽着历史。
如今,似乎历史又把中国推向了一个万川涌动、意识更新的时代,这不由得我们不追忆历史,在历史的尘迹中寻找着应该寻找的东西。因为我们已经相信,历史尽管漫长,然其步履匆匆,匆匆中必有所抛弃与遗忘,因为我们已经承认,在身后扬起的烟尘中,毕竟有些东西至少现在不该遗忘、不该弃之,因此我们必须荡开烟尘。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不能复原。让往昔重现不过为今天提取借鉴,甚至给一条便捷的路径;镜子需要明净,明净需要思想与智慧刺穿片片烟云,犹如闪电划破夜空。在历史的残垣中,不要像感伤的老人,在记忆中枯守残年,要作思想的青年,要在废墟中图谋构建。
于是目光转向杜威,这个与中国人的情感百般纠缠的人物。他在现代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为什么又从历史的前台被推向后台?
要想把原因交代清楚,实非易事,因为这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但我们不妨从这么一个思路追问下去:首先,1919到1921年杜威在华期间,他给中国人的是不是他完整、成熟的思想?其二,现代知识分子从杜威那里接受的又是什么东西?其三,杜威本人的完整思想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四,现在追想与杜威的那段情缘,于当今的文化建设有无价值?把这几个问题弄清之后,就会得到在历史中几易其形的杜威形象,才能正视那段飘渺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