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1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030154436
条形码:97870301544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教材
图书品牌:科瀚伟业
内容简介 《信息管理学基础》在阐述信息、信息管理这两个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体系、学科性质及发展沿革等学科理论,论述了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过程、技术和人才问题,阐述了信息管理系统的种类、开发和维护,以及信息服务业的构成、发展、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等问题。《信息管理学基础》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观点新颖,叙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每章后配有“思考与练习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档案学等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编辑推荐 《信息管理学基础》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
1.1.1 信息的概念
1.1.2 信息的基本属性
1.2 信息管理
1.2.1 信息管理的概念
1.2.2 信息管理的性质与任务
1.2.3 信息管理的历史沿革
1.3 信息管理学
1.3.1 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2 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3.3 信息管理学的体系结构
1.3.4 信息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3.5 信息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思考与练习题
第2章 信息资源
2.1 信息资源的概念
2.1.1 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含义
2.1.2 信息与信息资源的关系
2.1.3 信息资源概念提出的背景
2.2 信息资源的类型及其特点
2.2.1 不同发生领域的信息资源
2.2.2 不同载体和存储方式的信息资源
2.2.3 不同内容性质的信息资源
2.2.4 不同加工深度的信息资源
2.3 信息资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2.3.1 信息资源的科学功能
2.3.2 信息资源的教育功能
2.3.3 信息资源的经济功能
2.3.4 信息资源的管理功能
2.4 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
2.4.1 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2.4.2 信息表述规律
2.4.3 信息的时间分布变化规律
2.4.4 信息的集中与分散分布规律
思考与练习题
第3章 信息用户
3.1 信息用户的概念与类型
3.1.1 信息用户的概念
3.1.2 信息用户的类型
3.2 用户的信息需求
3.2.1 用户信息需求的概念与层次
3.2.2 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
3.2.3 个人用户信息需求的规律与特点
3.2.4 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
3.2.5 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特点
3.3 用户的信息行为
3.3.1 用户信息需求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的机制
3.3.2 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式
3.3.3 用户的信息提问
3.3.4 用户的信息吸收
思考与练习题
第4章 信息交流
4.1 信息交流的概念与机制
4.1.1 信息交流的概念与特点
4.1.2 信息交流过程
4.1.3 信息交流的符号与编码
4.2 信息交流的类型与模式
4.2.1 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
4.2.2 社会信息交流的类型与模式
4.2.3 虚拟空间的信息交流
4.3 影响信息交流的因素
4.3.1 社会因素
4.3.2 语言文字因素
4.3.3 交流过程因素
4.3.4 信息安全因素
思考与练习题
第5章 信息管理过程
5.1 信息搜集
5.1.1 信息搜集的含义与意义
5.1.2 信息搜集的原则
5.1.3 信息搜集的基本程序
5.1.4 信息搜集的主要方法
5.2 信息组织
5.2.1 信息组织的含义与工作内容
5.2.2 信息组织的原则
5.2.3 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
5.2.4 网络信息的组织方式
5.3 信息分析
5.3.1 信息分析的含义
5.3.2 信息分析的特点
5.3.3 信息分析的工作步骤
5.3.4 信息分析的方法
5.4 信息提供
5.4.1 信息提供的含义及内容
5.4.2 信息提供的原则
5.4.3 信息提供的主要方式
思考与练习题
第6章 信息管理技术
6.1 信息管理技术概述
6.1.1 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层次
6.1.2 信息管理技术的概念与影响
6.2 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
6.2.1 遥感技术
6.2.2 计算机技术
6.2.3 多媒体技术
6.2.4 人工智能技术
6.3 信息组织与存储技术
6.3.1 文件组织技术
6.3.2 数据库技术
6.3.3 超文本技术
6.3.4 信息压缩技术
6.3.5 光盘存储技术
6.4 信息检索与传播技术
6.4.1 光盘信息检索技术
6.4.2 联机信息检索技术
6.4.3 因特网信息检索技术
6.4.4 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
6.5 信息传输与安全技术
6.5.1 数据通信技术
6.5.2 计算机网络技术
6.5.3 信息安全技术
思考与练习题
第7章 信息管理人才
7.1 信息管理人才的概念与类型
7.1.1 人才与信息管理人才的概念
7.1.2 信息管理人才的类型
7.2 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与社会需求
7.2.1 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7.2.2 信息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
7.3 信息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7.3.1 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设置基本状况
7.3.2 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思考与练习题
第8章 信息管理系统
8.1 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8.1.1 系统概述
8.1.2 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8.2 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类型
8.2.1 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
8.2.2 管理信息系统
8.2.3 办公自动化系统
8.2.4 决策支持系统
8.2.5 主管信息系统
8.2.6 MRP与MRPⅡ
8.2.7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8.3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管理
8.3.1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8.3.2 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与评价
思考与练习题
第9章 信息服务业
9.1 信息服务业的构成、特点与地位
9.1.1 信息服务业的构成
9.1.2 信息服务业的特点
9.1.3 信息服务业的地位与作用
9.2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9.2.1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机制
9.2.2 国内外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与现状
9.2.3 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趋势
9.3 信息服务业的管理与调控
9.3.1 信息服务业的微观管理
9.3.2 信息服务业的宏观调控
思考与练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7月6日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林业信息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科门类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认为,这次合并既是学科相融的必然,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据有关资料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经过60余年的高速发展,它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其影响最大、爱益最多的当属管理和经济领域。信息作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且愈来愈受到重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利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前所实施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数字图书馆等工程直接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我国政府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举措,必将有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简单组合,而需要融合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于一体,因而。必须要有一套具有本专业特点的知识结构体系和适合本专业需要的教材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1998年设立至今的5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和学科的发展。但是。由于该专业具有跨度大、内容新和变化快等特点,如何培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科学出版社的直接推动下,在我国信息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薛华成教授、侯炳辉教授和马费成教授的指导下,在湖北省信息产业厅和经济贸易委员会及相关企业的支持下,武汉地区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等20余所高校联合编写了这套针对本科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教材。
文摘 插图:

也许有人说,人在交流时使用了鼠标和键盘,那么,肉体应该已经参与了交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计算机软件中有一个概念叫“界面”,界面是一面“墙”,它将人与虚拟空间分开,同时,它又是一座连接现实社会与虚拟空间的桥。实际上,界面已将人分割为了两个部分,其思想可以进入虚拟空间。或叫虚拟世界,而肉体却留在了外面。
目前,很多科学家正在进行“意念计算机”的研究,一旦这种计算机获得成功。人在操作计算机时就无需动手动口,只要用意念去控制计算机就行了。实际上,现在声控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下一步就该是人通过意念去开机、关机或发指令控制了。如果进入意念计算机时代,人与计算机就可以进行心灵的交流了。
(2)“人”与机器的交流模型
第二个是“人”与机器的交流模型。事实上,这是一个双向的交流模型。即人不仅可以主动与机器交流,机器也可以主动与人交流,如图4.16所示。例如,机器计算结果通过屏幕供人阅读。人也可以通过编程序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传给机器。(3)机器与机器的交流模型第三种情况的信息交流是一种纯虚拟空间内部的信息交流,即没有人的干预,如图4.17所示。早期的机器交流主要是磁盘数据与磁盘数据的交换。如今,互联网上主要是多系统间的多媒体信息交换。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机器已经具备了独立交流的能力,因此,当两台机器进行交流时,并不需要人的介入。比如说,网络上两台机器间的数据交换,两台机器协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等,不需要人去操作,只需将一台网络服务器中的数据备份到另一台网络服务器的磁盘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