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民族精神的对策研

发布时间: 2010-04-23 04:17:26 作者:

 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民族精神的对策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5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010077258/9787010077253
条形码:978701007725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民族精神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民族精神的对策研究》研究、探讨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对策。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背景,主要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等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的新要求;第二部分,社会不同领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制度和机制保障研究,主要研究教育、文化、法律、传媒、思想政治工作等领域如何改革制度、机制,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三部分,社会不同群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策略和路径研究,力图对中小学、大学、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涉外等不同群体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探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民族精神的对策研究》可供各级政府、大中小学以及企业、社区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民族精神研究时参考。
作者简介 刘献君,男,1945年出生,湖南宁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出版著作1798,发表论文15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10余项。
编辑推荐 《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民族精神的对策研究》为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一、从多学科视角,全面、准确地把握民族精神
二、分析和认识社会各群体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状况
三、研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制度、机制
四、探索社会不同群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对策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民族与民族精神
二、市场经济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容性
三、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研究现状
二、经济全球化对民族精神的冲击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冲击
四、应对挑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章 科学技术发展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一、科学技术与民族精神关系的研究述评
二、科学技术发展对民族精神的提升
三、科学技术发展对民族精神的呼唤
四、科学理性与当代民族精神建构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和导向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政治体系必须承担的职责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民族精神的建构和导向功能
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五章 大众传媒对弘扬民族精神的制度保障和主流引导
一、大众传媒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研究现状
二、民族精神面对信息化、网络化和传媒文化的强烈挑战
三、民族精神与新闻媒介功能实现
四、大众传媒对弘扬民族精神的制度保障和主流引导

第六章 思想政治工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转型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淡漠倾向及其原因分析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第七章 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本土化资源的曲折发展历程与作用
一、清末修律中“礼”、“法”之争开启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程
二、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法律文明的冲突
三、法治现代化中民族精神与西方法治文明的结合
四、后现代发展理论中的法治现代化中民族精神的地位

第八章 改革各层次教育,完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
一、完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
二、积极推进各层次教育改革,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目标
三、构建完善和谐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九章 对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的系统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
三、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体系
四、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论思考
五、独立开设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地方课程

第十章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一、民族精神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
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三、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的主要维度与内容
四、中国大学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一章 中国企业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一、中国企业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二、中国企业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现状与问题
三、我国企业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构想与可行性
四、我国企业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实施策略

第十二章 城市杜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策略与 路径研究
一、城市社区与民族精神的社会学解读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民族精神的体现
三、城市社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

第十三章 乡村文化重建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一、现有研究的状况及其进路
二、社会现状及我们应有的思路
三、通过乡村文化重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十四章 军队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路径研究
一、军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研究综述
二、军队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路径

第十五章 涉外群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策略与 路径研究
一、涉外群体概述
二、涉外群体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三、建设一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涉外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在发生亘古未有之巨变的近现代,中华民族精神一方面经受了巨大的挑战,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得到了新的磨炼、丰富和扩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同时更是文化实力的竞争。一个民族,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文化,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依赖于并体现于文化精神的先进。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应当把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作为重中之重。
文摘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民族与民族精神
由于学术界存在所谓政治民族(political nation)和文化民族(cuhural nation)的区分,为了分析的方便,在进行本节的讨论之前,我们需要首先界定民族的含义。以下若非特殊指明,我们谈到民族时,都是指政治民族。它一定与国族(nation-state)观联系在一起。但我们会放宽民族国家中(one people,one nation,one state)的一般假定,允许在一个民族国家中存在多个族群。也即在我们以下的讨论中,谈到民族时,我们一般给定其是一个拥有空间(space)和族群(ethnics)集合的群体。
(一)民族的经济目标
由于民族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即使沿着政治民族的分析思路,我们仍然会发现,认定一个民族的本质性特征仍然存在着诸多角度。但在这些已有的从客观特质、主观意识或综合角度等不同视角给出的种种有关民族定义中,对民族的经济特质的挖掘的定义和解释却并不多见。目前仅见于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给出的定义中,提到了民族的经济特征。斯大林指出一个民族的经济内涵是“共同的经济生活”。虽然斯大林对何为“共同的经济生活”的描述有失之粗疏之嫌,但这一论断却清晰地表明,尽管民族依存根源可能来自血缘的、地理的乃至文化的诸种因素,但一个民族成员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关联性和民族整体经济利益整合性是不容忽视的。
从经济角度审视民族,我们应当承认:民族首先应当是一个经济实体。所谓经济实体,是指民族本身具有经济产出的功能,它通过组织民族成员从事物质生产,来获得本民族生存发展所需的相应的物质条件,并在这种物质条件下,构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上层建筑。
后记 本书研究内容属于教育部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的“对策研究”部分,主要探索有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课题组成员遵循“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积极进取、充满自信”的原则,在研究中,尽力了解中国现实状况,研究中国现实,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总结中国经验,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现状、发展趋势。为此,课题组成员深入城市社区、农村社区、企业、学校、部队、涉外群体,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了大量调查工作,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查阅了各个时期的大量文献资料,学习了党和政府各个时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有关文件。正是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研究,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几易其稿,形成了本书。
本书“前言”由刘献君撰写,第一章由姚遂撰写,第二章由徐长生、宋德勇撰写,第三章由钟书华撰写,第四章由龙太江撰写,第五章由何志武、刘洁撰写,第六章由李振文撰写,第七章由曹茂君撰写,第八章由别敦荣撰写,第九章由李太平撰写,第十章由周艳、汪洪撰写,第十一章由杨玲、张建华撰写,第十二章由吴中宇撰写,第十三章由谭同学撰写,第十四章由郭立峰、李仲元、刘明诗撰写,第十五章由彭未名撰写。全书由刘献君、张俊超统稿,刘献君任主编,张俊超任副主编。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