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沁水百科全书

发布时间: 2010-04-23 04:27:27 作者:

 沁水百科全书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5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203065049/9787203065043
条形码:978720306504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沁水百科全书》内容简介:沁水县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的腹心县域之一。据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证实:早在23000年前,人类的先祖就在沁水县境内历山腹地下川村一带定居生活,繁衍生息,创造了“下川文化”。唐尧、虞舜时代,沁水县域属冀州帝都畿内。韩、赵、魏三家分晋,封晋君之子于端氏地。东汉时,沁水县域设端氏、沁水二县,分属河东郡和河内郡管辖。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明帝刘庄封光武帝之女刘致光食邑于沁水,故名沁水公主(《泽州府志》二十六卷)。明、清时期,沁水名门望族的崛起,创造了沁水古代历史的辉煌。特别是在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中叶的抗日战争时期,沁水又以其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沁水人民为了全国的解放事业,全民动员,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投身新解放区建设,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使沁水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编辑推荐 《沁水百科全书》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概述
第一编 建置沿革
县级建置
端氏县
东永安县一永宁县
沁水县
沁水(西)县一士敏县一沁南县
沁水县
县以下建置
里甲制
区村制
区乡制
乡乡制
社区制
社队制
乡村制

第二编 自然概况
地质地貌
地层分布
地质构造
地形地貌
地表植被
山脉
历山
宇峻山
鹿台山
柏尖山
白云山
大尖山
岳神山
仙翁山
牛头山
荒山

巍山
龙岗山
碧峰山
石楼山
山岭
夫妻岭
老马岭
东坞岭
关门岭
秋峪岭
香山岭
佛庙岭
界牌岭
夜明珠岭
中山岭
玉皇岭
空仓岭
河流
沁河
县河
土沃河
中村河
龙渠河
苏庄河
必底河
郑村河
端氏河
张村河
气候
气候特征
气温
日照
积温
无霜期
降水
风向风速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土壤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
森林资源
草地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
野生名产
黑木耳
猴头菇

冬虫夏草
九节菖蒲
五灵脂
灵芝
银耳
珍禽异兽
大鲵


金雕
青鼬
自然景观
舜王坪
西峡
东峡
白云洞
啸天洞
南阳仙洞
七星潭
涧河源
丹坪寨
自然灾害
干旱
洪涝
冰雹
霜冻
风灾
虫灾
地震

第三编 古迹遗存
古人类遗址
下川遗址
八里坪遗址
东大遗址
神腰遗址
端氏聚遗址
舜耕遗迹
石刻造像
东峪石刻造像
老观岭摩崖造像
河头摩崖石刻造像
老爷沟石刻造像
碑碣
木亭千佛碑
文征明书法碑
朱熹书法碑
吴道子画像碑
李瀚诗文碑
王国光诗文碑
李商隐诗文碑
方元焕书法碑
古城古寨
湘峪古城
窦庄城堡
武安寨
燕丹寨
王离城
王寨
马邑寨
南阳寨
丹坪寨
寨坪
北寨
寨圪塔
端氏寨
沁水寨
寺庙
郭南崔府君庙
西关玉帝庙
城隍庙
沁水文庙
交口舜帝庙
可封舜帝庙
上阁舜帝庙
前沟河神庙
涧河舜王庙
可陶河大庙
南阳玉皇庙
尉迟大庙
土沃行宫庙
南坡大庙
洞沟虞帝庙
松峪舜帝庙
端氏汤王殿
蒲泓福胜寺
张村石圣寺
上阁龙岩寺
东郎圣天寺
武安惠济寺
中村西寺
潘庄葆和观
石楼寺遗址
碧峰寺遗址
大云寺遗址
白云寺遗址
鹿台寺遗址
巍山寺遗址
龙泉寺遗址
扯网寺遗址
古桥
交龙桥
太平桥
万善桥
枣洼沟桥
固镇石桥
刘家沟石拱桥
古民居
柳氏民居
贾氏故居
郭壁民居
上阁民居
南阳民居
铁芦民居
交口民居
涧河民居
下沃泉民居
古塔古墓
玉溪石塔
舍利塔
中木亭塔
河头汉墓群
东关古墓群
陈昌期墓
柳春芳墓
李瀚墓
刘东星墓
孙居相墓
张铨墓
长城关隘
宇峻山古长城
夫妻岭
老马岭
东坞岭
纪念地纪念碑
沁水烈士陵园
窦庄烈士陵园
沁南抗日烈士纪念亭
西古堆烈士碑
中共沁水县第一次党代会纪念地
桃川战斗纪念地
东坞岭伏击战纪念地
武士敏殉难地
抗大分校旧址
太岳区党、政、军驻地
新华日报社驻地
古树
暴马丁香树
全省最大的华山松
全市最大的油松
全市第一大青杨
全市第一小叶杨
全省第一太白杨
核桃王
桑树王
褐梨王
黑枣王
流苏王
龙鳞松
柳抱漆
台亭古桑树
……
第四编 历史事件
第五编 史志传说
第六编 前设机构
第七编 乡村概况
第八编 党派团体
第九编 人大政府
第十编 法律治安
第十一编 军事国防
第十二编 政务要事
第十三编 农村农业
第十四编 工矿企业
第十五编 交通邮电
第十六编 商贸旅游
第十七编 财税金融
第十八编 城建环保
第十九编 教育科技
第二十编 文化体育
第二十一编 卫生医学
第二十二编 社会生活
第二十三编 古今人物
第二十四编 历代大事
县情数据表
……
序言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属晋城市辖。地处晋豫边陲。北倚太岳,南屏王屋,西依中条,东接太行,四面环山相抱。其县域境内山峦连绵,沟壑纵横,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周边与泽州、高平(市)、长子、安泽、浮山、翼城、垣曲、阳城八县(市)相邻,为泽(晋城市)潞(长治市)之门户;扼平(临汾市)蒲(运城市)之咽喉。古代为晋、鲁、豫、陕商贾要道,今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承东启西经济发展圈最具活力和生机的发展中县域。
沁水县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的腹心县域之一。据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证实:早在23000年前,人类的先祖就在沁水县境内历山腹地下川村一带定居生活,繁衍生息,创造了“下川文化”。唐尧、虞舜时代,沁水县域属冀州帝都畿内。韩、赵、魏三家分晋,封晋君之子于端氏地。东汉时,沁水县域设端氏、沁水二县,分属河东郡和河内郡管辖。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明帝刘庄封光武帝之女刘致光食邑于沁水,故名沁水公主(《泽州府志》二十六卷)。明、清时期,沁水名门望族的崛起,创造了沁水古代历史的辉煌。特别是在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中叶的抗日战争时期,沁水又以其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沁水人民为了全国的解放事业,全民动员,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投身新解放区建设,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使沁水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沁水老区人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中共沁水县委、沁水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白手起家,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恢复经济,重建家园。
文摘 插图:


清代建筑,正殿石砌台基,面宽3问,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柱头斗棋、平身科均三踩单昂,平身科45。出斜棋,明、次问设四扇六抹格扇门,走马板上绘水墨人物画,斗棋、梁施有彩画。庙内存明、清重修碑碣7通(方)。
【上阁舜帝庙】位于中村镇上阁村内。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残碑载,清宣统二年(1910)维修。占地面积684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有山门、大殿,东西配殿各6问。庙内除大殿为金代遗构外,其余均为清代建筑。
【前沟河神庙】位于龙港镇前沟村。处沁水至端氏公路旁的高台上,下临县河,系当地百姓为防县河泛滥而建。根据庙上石柱题记知,该庙创建于金承安五年(1200年)。名日庙,其实只有一亭,依地势而建,歇山顶,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建筑风格有宋代遗风,四角由抹角砂石柱支撑,无柱础,有明显收分。
【涧河舜王庙】位于中村镇涧河村中。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有南殿、正殿,两侧为东西耳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东西妆楼、大门设于东南隅。正殿面宽3间,进深四椽。
【可陶河大庙】位于龙港镇尧都村可陶河自然村东约200米处。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戏台、正殿,两侧存东西耳殿、东西厢房、东西看楼,东西妆楼。正殿面宽3间,进深二椽,单檐悬山顶。
【南阳玉皇庙】位于土沃乡南阳村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占地面积357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戏台、中殿,两侧建有观音阁、看楼、厢房。现存建筑中殿为明代原构,余皆为清代风格。中殿石砌台基,面宽3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柱头斗棋,五踩双昂,装修已改制。观音阁面宽3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殿内两山墙及后檐上部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悬塑,均为山水、楼阁,现大殿神坛上存泥塑彩像2尊,与悬塑时代相同。庙内存石狮、石象各1对,清碣1方。
读书人网 >地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