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页码:33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
ISBN:9787807243908
条形码:97878072439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历史就像是一面多棱镜,能够折射出许多不同向度和维度的七色光芒,为后代人提供各不相同的人生路标和生活镜鉴。走进《千古兴亡话用人:中国古代用人史话》,你既能看到那些成功者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的欢笑,也能听那些失意抑或失败者无可奈何的叹息乃至万念俱灰的恸哭……
作者简介 丁守卫,男,1964年生,大学中文系毕业,江苏省委党校法政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研究方向在职研究生毕业。上过中师、师专、师大,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从事过报刊编辑与记者工作。现在某市组织部研究室工作。
曾编著出版少儿科普读物《环境中的科学》,《生命中的科学》(北京民主建设出版社2000,2001年版)、《地理中的奥秘》(山东青岛出版社2002年版)等书。在全国许多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中篇小说、文学评论100多篇(首),有作品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30多个。发表《散文,期待着创新》、《朱元璋“重点治国”思想探析》及组织人事学研究方面论文30多篇。
目录
第一编 用人制度 瑕瑜互见
选贤鼻祖当推尧
用人不以瑕掩玉
用人如器取所长
是是非非话科举
射策选人好处多
整饬吏治惹祸端
第二编 治国之要 惟在得人
文王金钩钓姜尚
不重秦人重客卿
知人善任魏文侯
“宰相须用读书人”
成吉思汗的瑰宝
第三编 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
筑黄金台求贤才
曹操四颁求贤令
千古一“哭”为人才
朱元璋的智囊团
“方叔功名照汗青”
第四编 得贤则治 失贤则乱
人才方为国之宝
唐太宗“任贤致治”
武后无奈用贤才
人才乃是“活长城”
康熙一朝多清官
第五编 用人有道 驭人有术
“有敢谏者死无赦”
火烧“罪证”得人心
太宗知人论短长
宰相肚里能撑船
雍正偏爱用“直人”
第六编 为官举贤 责无旁贷
为官一任当举贤
举不贤者当治罪
武皇掀起荐举风
青史留名因举贤
纪昀识才更爱才
第七编 不拘一格 重用贤能
奴隶也能当宰相
毛遂自荐展才华
怀才不遇老冯唐
不拘一格降人才
用之为虎弃如鼠
“不须辛苦上龙门”
第八编 忠奸难辩 慧眼识人
用错人成千古恨
伯乐能识千里马
以貌取人弊害多
举人不贤反受害
曾国藩识才有慧眼
第九编 前车之辙 后车之鉴
“楚才晋用”令人悲
人才缘何多“贤难”
孔明用人“败笔”多
岂只“臣皆亡国臣”
慈禧不如武则天
……
序言 我曾经为我年幼的儿子写过几本少儿科普作品,那还是在十多年前,书在北京以及山东的几家出版社出版后,这些年来一直都还在全国一些地方的大小书店不冷不热地发行着。后来,因为新来到一个单位,为了许多琐碎却很忙碌的工作,我已有许多年没再动笔从事业余写作了。直到去年,国庆节后,因为种种原因,我才又捡起了书房中那支早已干枯的秃笔。
就像一个农民到城市打工多年后,重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捡起了自己曾经那么熟悉的农活,尽管田已荒芜,犁已生锈,但一切的一切,并没有影响我播种春天的热情和执著,当然也丝毫不会影响我收获秋天的愿望和期待。而且,不瞒您说,只有站在这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我才感觉到了充实,喜悦,欣慰和自信。
由于工作的关系,这些年来,我陆续读到过许多有关我国古代用人方面的文献史料,令我为之常常感慨万千的是,在我国古代,虽然朝代更迭异常地频繁,大大小小的帝王走马灯似的乱哄哄地一个个迫不及待“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每个新的朝代都几乎无一例外地新瓶装陈酒,整个社会文明特别是社会政治制度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步和改观。就社会政治文明而言,你几乎看不出明朝比唐朝有何先进,同样,你更看不出清朝比宋代甚至汉代先进在哪儿?在一个集权专制的人治的封建国度,那么长的岁月,历史总是低水平地不断循环往复,总是跳不出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即所谓的“历史周期率”的黑色怪圈。
的确,在我国封建社会,有许多朝代多半总是在开国期间百废俱兴,约摸在半个世纪左右出现一段时间的所谓某某盛世或者叫某某之治,到了后来,由于人治社会必然会产生的用人腐败,以及官员群相仿效的集体堕落,由此造成整个社会的官民对立与道德失范,并最终引发大的社会动荡,直至改朝换代;可是,一个新的朝代又会恶性循环,步入这样一个政治怪圈……
历史发出了深长的叹息,至今我们还能听到它悠长的回声。在写这本《千古兴亡话用人》时,我有时莫名其妙地在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当年是怎样让那些出身寒门但却满腹经纶的人感受到生不逢时一辈子怀才不遇的痛苦?如果没有科举制,也不知道吕蒙正、寇准、王安石、张居正还有清朝的张英、张廷玉父子等等,还能不能居庙堂之高,官至宰相?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早已从英殖民地中独立出来,如果慈禧太后不是生在大清朝,。而是降生在美利坚,想她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绝无可能单纯依靠美色和政变就篡夺了国家最高领导权,而且在一个泱泱大国那么一手遮天祸国殃民了整整48年,竟然没有任何监督和制衡,拿她毫无办法!……而这一切,说到底,都是由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特别是用人制度所造成的。
在阅读历史时,我更多地关注某个特定朝代的社会政治制度,留心它的官员产生渠道,而很少关心它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因为,在我觉得,唐太宗肯定没有听到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经风靡大上海的留声机,而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也绝对不会想到竟有互联网,这是时代发展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去比较和炫耀,如果仅就人类个体而言,也并不能因此说后代人就一定比他们聪明、睿智和伟大。就像后代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厚度迄今还几乎无法超过老子的薄薄一本《道德经》,那么多的现代作家,至今也无人敢说其代表作已经超越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一样。
古人有诗云:“人才与国相始终,千古兴亡鉴青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其实就是一部用人史,在这部用人史中,你能找到许多“得贤则治”的成功经验,也能寻找到许多“失贤则乱”的惨痛教训。走进这部用人史,你既能看到那些成功者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的欢笑,也能听那些失意抑或失败者无可奈何的叹息乃至万念俱灰的恸哭!……说来,历史真的就像是一面多棱镜,能够折射出许多不同向度和维度的七色光芒,为后代人提供各不相同的人生路标和生活镜鉴。这,也正是我写作这本《千古兴亡话用人》的初衷。
我是一个明显应该属于笨鸟先飞的人,想必当初造物主在造我时,并没有给我做人的精明、世故、圆滑和机心,但却给了我做人的正直、善良、憨厚与忠诚;没有给我做事的聪明与智慧,但却给了我做事的勤奋与专注。如果说,年已不惑,天生愚钝的我虽然还有许多不惑之惑,但我却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生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只有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脚踏实地地耕耘和浇灌,才不至于在即将来临的秋天,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所以,在写完这本书后,稍做休整,我将进入到另一本书的写作,一如一个农民,在收获了今年的秋天后,等过了冬天,又要进入到明年的春耕。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说来,一部书的出版真像一个刚出嫁的新娘,也像是一个科场应试的举子,虽然内心中有许多的渴盼,因为不知道将来的煎途和命运,不知道“舅姑”、“主考官”——也即读者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和评判,却也分明有许多的害怕和担忧。但是,如同母亲生孩子一样,一本书出来后,就像小生命离开了母体,今后的好坏也只有靠它自己了,在此,我只有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祝它好运永远,永远好运!
文摘 用人不以瑕掩玉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是人总会有缺点,就像再好的碧玉都有瑕疵,再好的金子都不会是百分之百的纯金,所谓瑕瑜互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赦小过,举贤才”,“无求备于一人”,也就是说,对待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应该看本质和主流,如果吹毛求疵,任你什么样的人才都不能用。
按常人的眼光,古代著名贤相管仲就是个有明显缺点的人,可以说是“人品不好”,不是吗?早年,他和鲍叔牙一起去经商,赚到的钱,他总是要比鲍叔牙多拿一倍。可谓贪财忘义;后来他和鲍叔牙一同带兵打仗,每上战场,冲锋时,总是跟在后面,撤退时,又总跑在前面,可谓贪生怕死。他先事公子纠,后来,公子纠在与齐桓公争王位时死了,按理,他应该杀身成仁,为公子纠尽节才是。可他却最终投靠了齐桓公。
管仲事公子纠时,因阻止齐桓公小白回国即位,半路上差点一箭将齐桓公射死。在抓到管仲后,齐桓公不仅不予治罪,以报那“一箭之仇”,反而听从鲍叔牙的话,重用管仲,拜他为相,使管仲得以大展其才,垂名青史。
对管仲的为人,后来有很多人颇有微词。而一向崇尚为人当行仁义和孝道的孔子却一反常态,不以为然。他认为齐桓公一生九合诸侯,称霸中原全是管仲的功劳。《论语宪问》记载孔子的话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衽矣。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也?”那意思是说,管仲襄助齐桓公,治理国家,成就霸业,功劳真是太大了,人们到现在都还享受着他的恩泽。假如没有管仲,我们今天都会披头散发,衣襟左开,愚昧无知,沦为不开化的落后民族了。真是知管仲者,孔子也,孔子见解独到,真可以称得上是管仲的知音。
用(论)人不以瑕掩玉。历史上,很多优秀的政治家都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三国时期,求贤若渴,知才爱才的曹操在他的求贤令中说过:不论贤与不肖,惟才是举。故陈平盗嫂受金,还可以为汉朝效力,管仲欺骗朋友,也可以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陈平年轻时家里很穷,但他很喜欢读书。生于乱世,他先投靠魏咎,不被重用,便去投奔项羽,仍然不被重用,便渡过黄河,通过魏无知的引荐,投奔到刘邦的麾下。刘邦拜陈平为都尉,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辆车,“典护各军”,虽然官职不高,但成天跟主帅在一起,荣耀的不得了。当时,许多将领见此情景。都议论纷纷,连周勃、灌婴等也都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坏话:“你别看陈平虽然是美男子,面如冠玉,读过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