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
ISBN:7301100671
条形码:97873011006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百年学案典藏书系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着重研究林语堂文化人格的专著。它把林语堂的人格看做中国文化转型在个体层面的完成时形态,从价值根基、自由原则、“国粹”情调、幽默文化等层面进行剖析,提示出林语堂在20世纪中国的文化舞台上,不仅极具个性特征,又是向现代演进的中国文化或中国知识分子人格文化的高度和广度的标志。林语堂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一个人格符号。
媒体推荐 书评
就学科建设而言,百年学案研究,无疑是在为学界时贤或后人撰写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提供殷实的学术——思想资料:就学统自律而言,委实想借净化日常学术之行为,以活出角色价值之纯正。 林语堂的人格可以视为中国文化转型在个体层面的完成时形态。本书通过四个层面展开了对林氏文化人格的解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各部分的动态生成过程。林语堂的成功转型的文化人格反观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他“国粹”情调,表现为他对传统文化根基的改造和对闲适、中庸等思想在新的文化格局中重新解释。本书把林语堂的人格看成一种“符号”,揭示了林语堂在向现代演进的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编辑推荐 就学科建设而言,百年学案研究,无疑是在为学界时贤或后人撰写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提供殷实的学术——思想资料:就学统自律而言,委实想借净化日常学术之行为,以活出角色价值之纯正。
林语堂的人格可以视为中国文化转型在个体层面的完成时形态。本书通过四个层面展开了对林氏文化人格的解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各部分的动态生成过程。林语堂的成功转型的文化人格反观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他“国粹”情调,表现为他对传统文化根基的改造和对闲适、中庸等思想在新的文化格局中重新解释。本书把林语堂的人格看成一种“符号”,揭示了林语堂在向现代演进的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价值根基:一个人文主义的“上帝”
第一节 从“神学”到“人学”
第二节 心灵祭坛上的“上帝”
第三节 “救人”与“救国”
第四节 文化人格的神性维度
……
文摘 书摘
选择林语堂作为20世纪中国文论史的研究个案,
从人格入手厘清其文学理论形态和文学创作活动在20
世纪中国文论史中的地位,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百年中
国文论之史学叙述能否获得高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学界对百年中国文论的诸多史案的探索是否真的做
到正本清源、见微知著。通史式的研究往往关注重大事
件,大开大阖的视野和粗线条的勾勒固然是一种历史叙
事方式,但不应该是历史的全部。若要将历史还原成鲜
活的生命形态,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的细节描述倒是必
不可少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个案研究显示了它的分
量。在20世纪中国文论的历程中,林语堂堪称自由主
义文学思想的一个标志。这个结论起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林语堂代表的是曾与中国历史上的正统文论、20
世纪出现的“左翼”文论和“民族主义”文论相抗衡的自
由主义文学思想。自由主义根植于个人本位的价值理
念,与传统的家族本位及后来的民族本位、阶级本位格
格不入,由此产生了文学观念上的不同乃至冲突。自由
主义文学思潮是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
过程中,伴随着经济领域中资本主义因素的生长和政治
文化领域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传播而产生的。它在严复、
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中暗结珠胎,在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
命”主张中成为直接与传统文学观念交锋的利器,而周作人
的“人的文学”是对自由主义文学思想最确切的概括。它被
表述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
的文学,此处的“人道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
义”。因此,“人的文学”是与“儒教道教”和“兽道鬼道”的封
建迷信的“非人的文学”根本对立的。20世纪30年代瞿秋
白、茅盾等人在革命文学与“五四”文学之间划出的界限,20
世纪40年代延安文艺思想对“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政治性
质的定位,预示着这种对立将长期存在。纵观20世纪中国
文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消长起落,若断犹续,如果要找出自
始至终守护那一缕“自由之魂”的人,林语堂应算得上其中一
个。二是将林语堂置于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想者群体中
来考察,亦自有其独特性。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以个体主义为
根本特征的社会价值观及与此适应的一套社会政治思想,从
西方移植到中土,其最早的动因是凭借自由主义思想中关于
议会政治、有限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