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特蕾莎修女

发布时间: 2010-04-23 06:45:23 作者:

 特蕾莎修女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页码:11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500843108
条形码:97875008431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外文书名:Mother Teresa

内容简介 《特蕾莎修女》讲述了特蕾莎修女的一生,她虽然出身寒微,却救人无数。怀着对天王的信仰和对人性的尊重,她确实影响了全世界,使其在许多方面有所改变。虽然她从未治理国家或统领军队,但她不愧为 一位世界领袖。她和她的追随者以慈悯的精神,去帮助他人减轻痛苦,重建自尊,并让他们心中对未来燃气希望。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M.Schlesinger,jr.),(1917~2007)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因其父也为著名历史学家,为有所区别,人称小施莱辛格。毕业于哈佛、剑桥大学。1945年29岁时因《杰克逊时代》获普利策历史奖;1966年因《一千天:肯尼迪在白宫》第二次获普利策奖。曾先后担任过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的特别顾问。
作者简介:
琼? 格拉夫? 克鲁卡斯(Joan Graff Clucas)美国专业作家,写作小说,书评与艺术评论。
媒体推荐 本书的主编阿瑟施莱辛格为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著有和编纂过多种历史著作,均极为畅销,本丛书尤其具有浅显易读的特色。阅读作者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及其背景,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价值和影响。

——历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教授 何兆武

在我国过去的语境中,政治家依其政治立场之不同,或天生为天才,或命定是俗物,不易让读者看到一个真正的、具体的人物。但是这套书让我们看到,政治家也是一个“人”。

——出版家、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 沈昌文

在我看来,进步的历史现比起陈腐的历史观,只不过是不再把成为“英雄”看成某些人的先天特权,而是时势与个人努力的共同结果。杰出的帝王固然是英雄,但像马丁路德金、特蕾莎修女这样的人,作为英雄的资格绝不亚于前者。

——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秦晖

不论为善还是作恶,政治领袖都是对时代影响深刻、对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影响深远的人物;或使时代步入光明,或使时代没入暗夜;或使人民安居乐业,或使人民苦难深重。因此,了解、评判形形色色的政治领袖,自然别有意义。

——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

这套丛书值得赞赏的努力,是图文两证法的精彩融合——左手图右手史的读者理想,得到有机体现,使读者享受文字信史快感的同时,领略通过图片进入当时历史情境的风景。

——文化学者、万圣书园总经理 刘苏里

世界文明蜿蜒曲折,百川归海。无数民众的尸骨跬步成蹊,跨越千山万水,逐渐形成今天的高速公路。《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丛书中的精英分子,是人类轨迹关键时刻的指路牌和里程碑。历史由人民群众书写,但只有英雄豪杰署名。

——著名记者、作家 唐师曾


编辑推荐 《特蕾莎修女》两次获得普利策历史奖的美国史学大师施莱辛格主编
台湾学者联手精心翻译
大陆著名学者文化名人
何兆武?沈昌文?秦晖
雷颐?刘苏里?唐师曾
联袂推荐
展现人类3000年历史文明的大型人物传记丛书《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目录
一套开拓视野、有助历史反思的书(推荐序一)/何兆武
传达进步的历史观(推荐序二)/秦 晖
左图右史,图文两证(推荐序三)/刘苏里
不论是福是祸,领袖能改变历史(原文版序)/阿瑟?施莱辛格
1.付诸行动的爱
2.罗雷多修女会
3.回应天主的召唤
4.在加尔各答服务的岁月
5.修会的发展
6.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
7.世界的旅者
8.献身和平的君王
大事年表
索引
……
序言 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及其野蛮史)乃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或野蛮)积淀的结果,是历来各个民族的人民都参与其中的人类共业。但是每个人在其中的作用和贡献及其影响却备不相同,我们总是会希望了解历史上所有的人,但实际上往往只能是了解其中少数特别突出的人、个别的人,因为这些人足以代表或集中反映了他们的时代及其特色。《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从书,就是这样性质的一套丛书。这套书选择了历史上最有特色和最具影响的一百多位历史人物,凝炼又不失生动地介绍了他(她)们的生平业绩和影响,
历史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历史学也是不
文摘 一九八二年夏天,当以色列(Israel)军队越过其北部边境直入黎巴嫩(Lebanon)时,中东(Middle East)地区的紧张情势可说是达到了沸点。这次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目的,是为了扫荡在黎巴嫩国境内设立据点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简称为巴解组织PLO)。巴解组织是一个矢志收复被非法夺走(原属阿拉伯巴勒斯坦人)之土地的组织;他们利用在黎巴嫩所设的基地对邻近的这个犹太国家不断发动攻击。以色列虽获得军事上的胜利,这次行动却令许多人觉得反感,由于以色列对巴解发动攻击,火药味弥漫,连带掀起了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甚至厌战的士兵和充满敌意的老百姓彼此之间的冲突。有些人为这场战斗惴惴不安,有些人成为大屠杀中无辜的牺牲者。在整个攻击行动结束之前,黎巴嫩人已是死伤无数,约有两万人失去了性命,受伤者也接近三万人。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