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10-04-24 02:45:05 作者: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页码:3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802184015
条形码:9787802184015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精)》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理论著作,介绍了军民融合的历史和国外部分国家发展概况,分析了军民融合中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原因,对我国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专题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军民融合的实践模式,机制框架和措施,并设计了机制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指标体系,在我国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精)》适于政府有关部门、军工和民用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等院校的科研和管理人员阅读。
编辑推荐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精)》作者抓住了我国国防建设中的关键,从宏观、战略高度,以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对军民融合机制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专题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促进军民融合的九大机制框架,并设计了机制评价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指标体系。研究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贴近中国国情,较为全面地回答了如何把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在我国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概述
1.1.1 国防经济
1.1.2 国防工业
1.1.3 军品及军用品
1.1.4 军工企业
1.1.5 军民结合
1.1.6 寓军于民
1.1.7 军民融合
1.2 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
1.2.1 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1.2.2 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技术关联性
1.2.3 国防科技工业对其他工业在资源方面的“挤出效应”
1.3 军民融合的必要性
1.3.1 军民融合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实现军民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
1.3.2 军民融合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1.3.3 军民融合有利于国防基础能力的提高
1.3.4 军民融合是军民结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1.3.5 军民融合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1.4 军民融合的可行性
1.4.1 高技术及产业化快速增长的势头为军民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1.4.2 丰富的高技术资源为军民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1.4.3 民用高科技企业明显的发展优势为军民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1.4.4 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为军民融合营造了有力的法规制度环境
1.3.5 军民融合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1.4 军民融合的可行性
1.4.1 高技术及产业化快速增长的势头为军民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1.4.2 丰富的高技术资源为军民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1.4.3 民用高科技企业明显的发展优势为军民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1.4.4 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为军民融合营造了有力的法规制度环境

第2章 军民融合的发展历程
2.1 军转民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1.1 军转民发展历程
2.1.2 主要成就
2.2 民用单位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现状分析
2.2.1 参与军品任务的意向分析
2.2.2 “十五”期间在军品和民品方面的经营情况
2.2.3 设备设施的配置结构
2.2.4 从事军品人员比例
2.2.5 军民品运营模式分析
2.2.6 任务来源及获得任务方式分析
2.2.7 进入军品领域的困难分析。
2.2.8 参与军品活动的优势分析
2.2.9 军民融合的动因分析
2.3 军民融合面临的突出问题
2.3.1 管理体制不完善
2.3.2 运行机制不协调
2.3.3 法律法规不健全
2.3.4 思想观念不适应
2.4 中央领导集体军民融合思想
2.4.1 毛泽东军民一致思想
2.4.2 邓小平军民结合理论
2.4.3 江泽民协调发展论述
2.4.4 胡锦涛军民融合思想
2.5 军民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3章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考察
3.1 美国国防工业的“军民一体化”模式
3.1.1 美国军民兼容的国防工业科研生产发展历史
3.1.2 美国目前国防工业的管理及其政策
3.1.3 美国军民兼容国防工业体系的特点
3.2 苏联/俄罗斯国防工业的“军民分离”模式
3.2.1 苏联国防工业管理体制
3.2.2 俄罗斯国防工业科研生产体系及有关管理政策
3.3 欧洲主要国家国防工业的“民技优先”模式
3.3.1 德国国防工业发展特点及相关政策
3.3.2 英国国防工业发展及相关政策
3.3.3 法国国防工业发展相关政策
3.4 日本国防工业的“以民掩军”模式
3.4.1 官、军、民三方相结合的决策运行体制
3.4.2 充分利用民间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优势
3.4.3 实行合同化管理
3.4.4 重视咨询与协调
3.4.5 加强军事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3.4.6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3.4.7 确立以军民两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基础工业
3.5 印度国防工业的“国防优先”模式
3.5.1 调整军事工业政策,提高武器装备国产化率
3.5.2 建立健全军民结合型管理体制
3.5.3 引进竞争机制,推行合同制,健全国防工业的运行机制
3.5.4 强化国家对军事科研生产的组织和领导
3.5.5 加强国防科研建设
3.5.6 改革管理,增强国有军工企业活力
3.5.7 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军工生产
3.5.8 扩大国际合作
3.6 以色列国防工业的“以军带民”模式
3.6.1 以色列军民兼容的基本情况
3.6.2 以色列军民兼容的管理机构及主要绩效
3.6.3 以色列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3.6.4 以色列促进军民兼容所采取的措施
3.7 相关重要启示
3.7.1 军民共享的国家高技术资源是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3.7.2 民营高技术企业进行军工科研生产,是军与民经济融合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3.7.3 军工经济与民用经济融合要充分考虑国际环境以及本国的实际情况
3.7.4 军工经济与民用经济融合要选择适当的高技术项目

第4章 军民融合协调发展机制建设
第5章 军民融合的机制设计和评价
第6章 军民融合与产业发展重点和措施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中央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十一五”期间国防科技王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之后,军民融合在西方国家政治界、军事界和学术界引起普遍关注。由于国防预算削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投入减少,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相对削弱,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要把扩大利用民用科技工业基础,作为维护足够国防科技工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来满足未来国家安全的需求。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主要源于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1994年9月提出的国防工业“军民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强调要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TIB)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CTIB)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NTIB)。这一提法已在西方国家较大范围内得到认同。国内一些学者从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军民融合”的概念。所谓“军民融合”,一方面是“军转民”,要改变过去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高新技术完全禁锢在军事领域的做法,在军用技术开发之初就同时考虑它的民用前景,以便使之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转化为商品,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民转军”,国防科技开发部门没有必要什么都从头做起,另起炉灶,而应注重采购市场上可以买到的高新技术及其“货架产品”,用于发展新式军事装备系统。
文摘 第1章 绪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地位,深刻揭示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是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设计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时,即把国防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研究,逐步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这一总体布局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又有了新的拓展。
读书人网 >军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