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私人生活史(套装全5册)

发布时间: 2010-04-24 07:53:05 作者:

 私人生活史(套装全5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页码:273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31723298/9787531723295
条形码:9787531723295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英语
丛书名:法国年鉴派经典
套装数量:5
图书品牌:光明书架休闲馆

内容简介 《私人生活史》:以微观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年代为时间纵轴,全面书写个人的私密生活史 ——围墙中男人的权力与女人的权力、老人的权力与青年的权力、主人的权力与仆从的权力,小到家庭争吵,大到王室血案——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小到诸如住宅、卧室和床榻,大到诸如家庭生活、家居环境、交友空间、宗教信仰以及生育、教育、死亡等,是现今一部权威的人类私人生活史。
各分卷目录
1. 古代人的私生活——从古罗马到拜占庭
2. 肖像——中世纪
3. 激情——文艺复兴
4. 演员与舞台——从大革命烽火到世界大战
5.现代社会中的身份之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是法国年鉴派领袖人物,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被称为“星期天历史学家”。本书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的最终成果,共有包括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72位著名史学家参与,被称为二十世纪下叶史学界一项“革命性的成果”。
编辑推荐 ■1.从私人账簿、日记、回忆录到个人肖像全记录
■2.年鉴派经典讲述不受法律管辖的墙壁后生活 ■3.本书两位主编阿利埃斯和杜比被称为“星期天历史学家”,与马克思并列为19位最著名的史学家
■4.最独特的角度(正史和野史合一) ■5.史书中最好看的版本(双色,部分彩色,近3000余幅未曝光的私人生活图片和图片故事) ■6.法国年鉴派最经典的传世之作 ■7.史学上最伟大的历险,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8.欧美一流高校世界史专业必读书(如巴黎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9.南方都市报2007年十大好书
■10.凌志军、梁文道、许纪霖、朱大可等名家力荐
■11.新浪网、广州日报、新京报、文汇报、扬子晚报等众多媒体力荐

专业书评 书评
《私人生活史》 历史色香味 千年世情图
新京报 书评人 涂涂
《私人生活史》5卷,菲利浦?阿利埃斯、乔治?杜比主编,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巨著,自1985年开始编纂,由全球72位史学家花了15年时间方始编成。这套书从2007年开始引进中国,近日刚刚出版最后一卷。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学术著作,除了在学术界引起反响之外,更引发了非专业读者的阅读热情,甚至登上了北京图书大厦的历史类排行榜。考察读者的阅读兴趣,“私人生活”无疑是大部分读者的阅读重点所在,很多读者甚至会跳过一些略显枯燥的叙述或者议论,而直接进入自古至今男男女女们的日常生活中去。看上去,对于这样一部学术作品,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正襟危坐,就像书里面描写的私人生活一样,以一种私人的阅读状态去面对,同样是美好的选择。

  这其实不是一篇书评,给《私人生活史》这样的书写书评,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与我无关;我也不打算批评这套书的译文如何有问题、图说如何不规范、注释如何被舍弃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可能确实存在;准确地说,我甚至没有读完《私人生活史》这套书———我根本没打算读完它,而且我相信,那些掏腰包把《私人生活史》推上图书排行榜的读者,绝大部分大概也不会读完这套书。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面对如此大部头巨著的最简单方式,只有随便翻翻,当然,这个随便翻翻的过程,充满精彩。

  是学术 也是游戏

  我对《私人生活史》的兴趣,不在于它的学术地位,不在于年鉴学派引起的历史学潮流,也不在于对世界历史的兴趣———这套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披露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细节。对于读惯了政治史、战争史或者权谋史的读者来说,从生活、尤其是私人生活的细节入手来理解历史,是件新鲜的事,也是件刺激的事。

  比如说,在阅读《私人生活史》之前,我当然知道中世纪修道院生活的枯燥,还知晓阿贝拉尔和爱洛伊丝悲惨而又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甚至读过他们的一部分书信集,但是我完全不了解中世纪修道院里面,修士或者修女们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面,房屋的每个部分都有什么特别用途,他(她)们祷告或者做功课或者吃饭的时候,都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定———最后,这些规定到底是为了压抑什么。于是,在偶然翻阅《私人生活史》第三卷关于修道院生活的描写之后,我忽然发现,阿贝拉尔和爱洛伊丝的爱情,除了那些形诸文字的心灵震颤,还有日常生活中的无奈和凄楚。

  在《私人生活史》的阅读过程中,类似这样的感触比比皆是,惟一的遗憾,是出版社没有给这套书编制一个好用的目录或者索引,我没法按图索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片断,只能凭着运气在历史的长河中去与惊奇相遇。

  一部历史学的大部头专业著作,能带来这样的阅读体验,对读者来说当然属于额外收获。不过或多或少,这种体验也正是两位编者乔治?杜比和阿利埃斯所追求的。阿利埃斯曾经自称“星期天历史学家”,对此我们不必太当真,不过看上去,他的书倒确实是很适合在星期天阅读。对于编者来说,学术虽然不能以游戏视之,但让学术也充满游戏的趣味,却是可以做到的。

  文字美 图片更魅

  据说阿利埃斯的法文很漂亮,我不懂法文,无从领略,只能就译文去体会《私人生活史》的妙处。不客气地说,从现在的译文,我们确实很难联想到漂亮的语文,不过至少“好读”二字,这套书还是当得起的,特别是跟大部分学术著作比起来,就更是如此。更何况,书里面还提供了大量的八卦材料,对于一位好事的读者,举一反三,该从书里面获得多少乐趣啊。

  让我来举个例子吧,《私人生活史》卷四第207页,是一张漂亮的插图:佛兰德斯画家雷米?戈格的《家庭间谍》。

  图说里介绍画面的场景是一名女佣正在津津有味地偷看女主人的信件,结果转身就被女主人逮了个正着。书里面说,女仆担任家庭间谍的事情在十八九世纪司空见惯,以至于主人们对于仆人,大都提防得紧,甚至“从来自己一个人穿衣和梳头”,不过即使如此,还是有太多的主人免不了要着道,对于读惯了小说里面被公子哥儿始乱终弃的女仆故事的我们而言,这样的发现说得上意外。其实如果仔细想想,类似的例子我们早就知道,在米洛斯?福尔曼的电影《莫扎特》里面,宫廷作曲家瓦萨里对付莫扎特的方式,不就是送给他一个女仆吗?

  我刚才说到了插图,其实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插图正是《私人生活史》这套书的魅力所在。虽然中文版把图片变成了黑白,让人恨得牙痒痒,但我还是要说,那些漂亮的图片,让这套《私人生活史》真正有了活力,也让历史真正有了色香味。随手翻开一页,卷四第196页,可怜的中学生们在课间休息,同时还有学监在看着他们,这样的场景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是其中的压抑感却能一下子唤起童年的记忆;再随便翻一页,卷三第364页,这是一个签订婚姻合同的场景:合同保证女方嫁妆的独立性和婚后财产的分割,天哪,难道在300年前,法国人就知道签订婚前合同了吗?

  有情趣 还有焦虑

  《私人生活史》5卷粗粗翻下来,读者很容易得出一个印象:从古至今,国家(或者说公共权力)对私人生活的要求或者说控制,是越来越宽松的,教权时代对于个人的控制,严苛到要管理每个人的吃喝拉撒的地步,而到了现代,所谓属于个人的领域已经完全放开,几乎已经没有了全社会统一的标准。但与此相对应的一个事实却是,虽然私人生活看上去越来越宽松了,但越到现代,私人生活的空间却反而变得越小,细细反思一下地话,我们会发现,我们每一天纯粹留给自己的时间,往往只能以分钟计算。《私人生活史》描写现代社会的第五卷干脆以“身份之谜”为标题,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私人生活的迷失状态。关于这一点,还是乔治?杜比说得好,“快速的变化往往使读者感到迷惘。难道读者会看不到在住所和工作场所之间,私人社交这片中间区域如今正在萎缩吗?难道会看不到,建立在家庭内外,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差别之上的男女两性差别正在迅速而惊人地消失?难道会察觉不到今天这个时代,迫切需要想方设法尽力保护个人的本质?因为在今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摧毁私人生活的最后屏障,同时,又在不断加强国家的控制手段。如果人们不对之加以防备的话,那它们很快就会使人沦为一个巨大恐怖的数据库中的一个数字而已。”

  乔治?杜比的话,多多少少表达出现代人的身份迷失感,也多多少少融入了20世纪以来的思想主流。近些年来,关于私人生活的专著层出不穷,在客观上满足读者窥探欲望的同时,其中所传达出来的,其实很有一点当代思想界的集体焦虑感。所以,当这个星期天,我们打开《私人生活史》的时候,心里要暗暗记住,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这也是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书,我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 名词解释

  私人生活

  既然是私人的,这个词自然就带有私密性质,但是与此同时,“私人生活”指的绝对不是每个人的隐私,那对于历史研究价值不大。这里定义的私人生活,是一种相对于“公共”的生活方式,一个属于私人的生活空间: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扔掉他在公共空间冒险时必备的武器和防范工具,可以放松,可以随意,可以身着“宽松的便服”,脱去在外面确保安全的那层招摇的硬壳。这个私人生活领地,只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禁止泄露、炫耀,因为这与荣耀所要求的在公众场合的所谓面子格格不入。无庸置疑,这样的空间、这样的生活,在每个时代都不一样。以当代而论,在一个MSN上随时可以找到你,手机随时可以呼到你的时代,我们还有多少这样的空间?

  《私人生活史》

  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的五卷本历史著作,共有包括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72位著名史学家参与,全书出版过程长达15年,篇幅达到2500页,字数超过300万,图片超过3000张,最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这样大部头而且专业的书籍,居然销售情况还相当不错。分析其中原因,我们或者可以认为,一切都是“私人生活”这四个字捣的鬼,它能引起人们潜在的窥探欲望。

  不过如果你真的被潜意识驱动打开了这本书的话,你也不会吃亏。这本书里面的八卦材料足够多,只要你有本事去发现,这本书中的图片里面大都暗藏故事,只要你有兴趣去探究,而且,据说这本书的文字也足够漂亮,足以带来美感———如果碰巧,你读的不是译本的话。

  年鉴学派

  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在他们那里,历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会的历史,是“总体史”。年鉴学派译为中文的重要作品包括《封建社会》、《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家庭史》、《私人生活史》等。

  □书评人 涂涂


《私人生活史I——古代人的私生活》书评
私人生活:塑造人类历史的最强大力量
洪庆明
对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时常理所当然地认为历史主要是一部民族国家兴衰、帝王将相沉浮的记录。而升斗小民的衣食住行、生死爱欲早已湮没在时光流逝留下的历史地质层 垒深处。但随着法国年鉴学派风靡西方世界,历史研究的视线转移了:关乎政治国家的宏大叙事逐步退隐,充满细节的私人生活从历史的晦黯地带悄然显露。历史一改刻板森严的面貌,一副有血有肉的平民大众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新近出版的《私人生活史》(第一卷:古代人的私生活)就是年鉴派史观经过半个世纪发展产生的煌煌巨著之一。它关注的不再是罗马的光荣与梦想,也不再是恺撒大帝风流余韵,而是关乎千百万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房子室内布局,工作生活方式,探索他们对享乐与奢侈、肉体与灵魂、暴力与死亡、神圣与隐私的态度。微观的个人或家庭世界与宏观的国家社会之间精微复杂的互动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历史犹如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从远古时代一路流淌而来,其间的行进路线有曲折蜿蜒,水流有缓急变化,但也有不变的东西一直传承到今天,融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古代人的私生活封面是公元前79年庞贝城一对夫妻的肖像。画面看上去平淡无奇,妻子没有故弄风骚,丈夫亦没有刻意模仿,姿态和表情颇像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无数普通夫妇的结婚照。二千年时光均匀流动,冲刷去无数英雄风流,他们曾经生活的庞贝古城亦早已埋没在冰冷的火山灰下。但这对夫妇的肖像却持久地存留下来,成为希腊罗马人留给后人的亘古不变的经典形象:文雅、和谐、人性。他们凝视着我们的宁静目光,给人留下难以穷尽的想象:他们在自己的小家庭里怎样亲密抑或保持距离,他们如何看待宗教、生活和繁衍生息,他们是资产者还是贵族?
历史学家给我们弄清楚这些原本难以索解的疑惑,当我们站在文化悠久的罗马、浪漫的巴黎和沉静的伦敦,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些风格独特却沉寂无声的建筑,而是鲜活地想象到,在漫长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如何在这些建筑中繁衍生息,我们头脑中映现的历史不再森严刻板,而是丰富灵动。当我们从电影《埃及艳后》里看到,妖冶动人的埃及女王要恺撒大帝抱起他们的私生子时,不再感到迷惑不解,因为在遥远的罗马时代,父亲将刚出生的婴儿从地上抱起,是确认父子或父女关系的象征仪式。
这些看上去繁琐的私人生活,就像我们置身其中的广州,十三行的风流余韵、鸦片战争的烽火硝烟、近代百年的旗号变换,都已如同天际的烟云飘然而去,在历史的天空里惟留下淡淡的痕迹。然而,广州老城的骑楼,浸润着西关风情的日常生活代代薪火相承,日复一日,顽强地延续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塑造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因此,可以这么说,与那些宏大的喧嚣一时的政治和英雄人物相比,私人生活看上去虽则琐碎渺小,充满鸡毛蒜皮,但却是人类文明历程中最强大恒久的力量。


私人生活史II:肖像
来自: 光荣与梦想 (杭州)
我在整理近期新书的时候,跟朋友戏称今年是个“生活史年”。确实没错,托菲利浦?阿利埃斯的洪福,《私人生活史》年初出了第一卷,上个月又出了第二卷。似乎是某种巧合,《私人生活史》的出版,立马带动了今年国内生活史的出版热,这里既有上海世纪集团策划的一整套“日常生活译丛”,从古希腊众神生活一直编到希特勒时代的柏林,而且还有几本中国人自己原创的生活史,如老中医陈存仁两卷生活史的再版(《银元时代生活史》和《抗战时代生活史》),还如朱鸿召笔下的《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等等。这些生活史尤好在琐事上极尽所能,大书特书,细到日常生活的一针一线,微到普通人物的一颦一笑,让人觉得回到了过去的美好时光。
   这些生活史的出现,令人欣喜。它们正冲击着我们的思维习惯。这要归功于法国年鉴学派,像《私人生活史》这样的作品不仅直接启发了很多后人的研究,而且这种小历史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与评价。“日常生活译丛”主编许钧先生深受阿利埃斯的影响,闲暇时随意翻翻这五大卷的书,便觉得“以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像一颗颗泛黄的珠子,擦拭一下,还能映照出昔日真实的光泽”。
   小历史虽显渺小,琐碎且微不足道,但却丰富,生动而富于人情味。读《私人生活史》就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作者说,“私人生活应该是墙壁后的生活”。那里的生活不同于“公共生活”,它不受法律管辖,它不受舆论影响,在私人生活中,人大可以免除一切的伪饰,一切的装扮,自由自在,倾吐衷曲。但作者告诉我们,对私人空间的认识并非自古就有的。今天人们强烈的私人空间意识,在古罗马人看来多少有些荒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样令人激动的语言,在古代根本提不起任何人的兴趣。那个时代的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界限迷离,从摇篮到坟墓,人的一生都摆脱不了来自外界权力的干涉与规训。政治的、宗教的或是习俗的,各种权力无孔不入地渗透于私人空间之内,即便身处私密的家庭之内,个人怀藏隐私亦被认为是可鄙的。在那样一个以公共精神为主导的时代中,“与别人生活在一起是你的责任”,“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人们是不谈论自己的”。
   五大卷的《私人生活史》试图在公共与私人之间划定界限,从而“向人们展示在时间的长河中影响私人生活概念和面貌的或急或缓的种种变化”。为此,著者们广泛搜寻原始材料,从私人账薄、编年史、日记、回忆录到个人肖像、文学作品,极尽所能地勾勒出历史生活的本来面貌;此外,他们还动用各种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试图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例如从统计学角度研究肖像画,以便推断中世纪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那时期人们的骨骼状况,以便判明人们的劳动强度;此外,各种文字记录和历史书写都潜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存处境和心智结构,通过这些,人们才能理解当时建筑的各种风格,才能相信裸露的身体竟能保持纯洁,男女在一块洗澡,“几近赤裸的年轻人彼此看着对方,可是眼里却没有欲望在燃烧”。
   不少学者对年鉴学派的方法论提出过质疑,认为这种试图以计算来衡量心态的研究方法很可能剑走偏锋。这些批评都是合理的,任何历史的诠释都有它的盲点与不足。但除此之外,我们无所指摘,只有赞美。说实话,今天很少有人还愿意花这么大力气,鼓足这样大的勇气来做这样一件吃力不一定讨好的事情。虽然生活史的细节是那样的琐碎和繁杂,但研究者依然试图以细密画的方式展示一幅人类日常生活的宏大画卷;虽然他们深入的是这样具体的私人生活领域,但背后支持他们的那股动力却是如此强大的公共精神。“私人”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关心“私人生活”的人往往富有公共关怀。
   今天的时代是个私人化的时代,人们热衷于经营自己的小世界而不再对大世界怀有太多的公共激情。十九世纪法国思想家贡斯当曾提醒我们:“古代自由的危险在于,由于人们仅仅考虑维护他们在社会权力中的份额,他们可能会轻视个人权利与享受的价值。现代自由的危险在于,由于我们沉湎于享受个人的独立以及各自的利益,我们可能过分容易地放弃分享政治权力的权利。”在自己的身周打造围墙,体悟墙里安全的生活,但也不要忘了墙外的世界。让友谊和温暖的阳光透进来,心灵间才不会隔道墙。在私人时代读私人生活,需要安静的氛围、闲散的时光,也更需要自由和开放的心灵。


在私人时代读私人生活
文:范昀 出处:广州日报
我在整理近期新书的时候,跟朋友戏称今年是个“生活史年”。确实没错,托菲利浦?阿利埃斯的洪福,《私人生活史》年初出了第一卷,上个月又出了第二卷。似乎是某种巧合,《私人生活史》的出版,立马带动了今年国内生活史的出版热,这里既有上海世纪集团策划的一整套“日常生活译丛”,从古希腊众神生活一直编到希特勒时代的柏林,而且还有几本中国人自己原创的生活史,如老中医陈存仁两卷生活史的再版(《银元时代生活史》和《抗战时代生活史》),又如朱鸿召笔下的《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等等。这些生活史尤好在琐事上大书特书,细到日常生活的一针一线,微到普通人物的一颦一笑,让人觉得回到了过去的美好时光。
  这些生活史的出现,令人欣喜。它们正冲击着我们的思维习惯。这要归功于法国年鉴学派,像《私人生活史》这样的作品不仅直接启发了很多后人的研究,而且这种小历史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与评价。“日常生活译丛”主编许钧先生深受阿利埃斯的影响,闲暇时随意翻翻这五大卷的书,便觉得“以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像一颗颗泛黄的珠子,擦拭一下,还能映照出昔日真实的光泽”。
  小历史虽显渺小,琐碎且微不足道,但却丰富,生动而富于人情味。读《私人生活史》就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作者说,“私人生活应该是墙壁后的生活”。那里的生活不同于“公共生活”,它不受法律管辖,它不受舆论影响,在私人生活中,人大可以免除一切的伪饰,一切的装扮,自由自在,倾吐衷曲。但作者告诉我们,对私人空间的认识并非自古就有的。今天人们强烈的私人空间意识,在古罗马人看来多少有些荒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样令人激动的语言,在古代根本提不起任何人的兴趣。那个时代的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界限迷离,从摇篮到坟墓,人的一生都摆脱不了来自外界权力的干涉与规训。政治的、宗教的或是习俗的,各种权力无孔不入地渗透于私人空间之内,即便身处私密的家庭之内,个人怀藏隐私亦被认为是可鄙的。在那样一个以公共精神为主导的时代中,“与别人生活在一起是你的责任”,“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人们是不谈论自己的”。
  五大卷的《私人生活史》试图在公共与私人之间划定界限,从而“向人们展示在时间的长河中影响私人生活概念和面貌的或急或缓的种种变化”。为此,著者们广泛搜寻原始材料,从私人账簿、编年史、日记、回忆录到个人肖像、文学作品,极尽所能地勾勒出历史生活的本来面貌;此外,他们还动用各种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试图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不少学者对年鉴学派的方法论提出过质疑,认为这种试图以计算来衡量心态的研究方法很可能剑走偏锋。这些批评都是合理的,任何历史的诠释都有它的盲点与不足。但除此之外,我们无所指摘,只有赞美。说实话,今天很少有人还愿意花这么大力气,鼓足这样大的勇气来做这样一件吃力不一定讨好的事情。
  “私人”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关心“私人生活”的人往往富有公共关怀。在私人时代读私人生活,需要安静的氛围、闲散的时光,也更需要自由和开放的心灵。


《私人生活史Ⅳ:演员与舞台》by心音归处
面对林林总总的历史书籍,我们似乎有太多的选择,也有太多的途径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历史进行。不管是正史、野史、戏说,任何一种形式我们都能够了解到历史的全貌。当然,从这些形式我们所能够看到的也仅仅是历史上的王侯将相与历史重大事件。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等等的这一系列的历史当中,却找不到人们私人生活的发展变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仅仅能从帝王将相的生活当中去寻找一丝端倪,但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始终无法与帝王将相相提并论,他们生活都是极具私人生活化的,也是一个更加平凡与真实的生活世界。从来没有读部这样的史书,让人觉得书中所描绘的一切仿若在身边,如此亲切,如此随意。
这一部《私人生活史》的目的就在于探讨在各个时代中那些对私人生活极具影响力的生活从何而来,有哪些历史因素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性质和生活观念。以历史年代为时间的顺序,对个人生活最私密的部分进行描写。亲缘、婚姻、交往、娱乐、独处等等一些私人生活的场景,都让我们都有直接的体验。很多的史学家在面对私人生活的时候总是持轻视的态度,或是从来不曾提起。对这些史学家来说,历史的发展变迁是英雄与帝王将相的天堂,殊不如普通老百姓才是历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真实地看到曾经人们的生活,以及我们今天生活的起源。光着身子的女人在炉子前取暖,男人们则脱掉裤子坐在炉膛边烤火,如此的直观与私密,让我们感觉到的是历史车轮下我们应该去过着的生活。当然,这样的生活还原了我们生活的本来面目。历史不仅仅只有权力的争夺,围墙中的大事小事一样值得我们去深究。在这本涉及人类生活各个基本方面的史学书来说,都是一部极具权威的人类私人生活史。小到诸如住宅、卧室和床榻,大到诸如家庭生活、家居环境、交友空间、宗教信仰以及生育、教育、死亡等,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有全新的认识。从古代人到现代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甚至是他们的思想、情感、身体、态度与看法、习惯与居所、原则、标志和印象。无所不包。
私人生活的概念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回到家之后,最真实的表现。很少人愿意提及自己的私人生活,因为那是属于自己的,不是公众的。即使是王侯将相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阿利埃斯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历史最细微的部分,让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平常百姓的生活。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惊涛骇浪,没有权力争斗。一本完全不一样的史学书,从家庭的角度出发,避开帝王将相的生活,直面老百姓最真实的一面。也是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曾经的世界。


私人生活
风动浮游
奇怪,为什么最近读的一些书,总让自己想到Blog这样东西呢?这算是一种职业病,还是一种潜意识?
今天读的书,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1919-1933)》,作者[法]里昂热耐尔?理查尔,李末翻译。“日常生活译丛”的一本。
只是看了开头,几十页而已。还说不出什么整体性的印象。倒是觉得丛书总序:许钧的“写在前面的话”,颇有些意思。索性再做回文抄公,抄入让我想一想的那几句罢:
  “几年前,有机会读到由著名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的五卷本《私人生活史》,闲暇时翻看翻看,也用不着特别认真地去读。隔了岁月的灰尘,过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像一颗颗泛黄的珠子,擦拭一下,还能映照出昔日真实的光泽。”
 “以往书写的历史,常常是一部“公共舞台”史,一部男权的统治史。帝王的光环下,透见的往往是刀光血影;伟大辉煌的年代,记载的常常是战争。而人类个体所赖以生存的“私人”的空间,却因为“不登大雅”而被忽略,被掩盖,被抹杀了。”
  “就我们所知,‘私人生活’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私人’相对于‘公共’,趋于日常,富于偶然。这是一个免除干扰、自省、隐蔽的领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扔掉他在社交场合必备的面具和防卫,可以放松警惕,可以随心所欲,可以身着‘宽松的便袍’,脱去在外面闯荡时穿戴的坚硬铠甲。拿米兰?昆德拉的话说,私人的空间,虽然是日常的、不完美的、不定的,有时甚至是虚无和邪恶的,但这是一个有可能导向‘欢乐之完满,自由之完满,存在之完满’的世界。然而,因为私人生活总发生在深墙内院,关着门,上着锁,自然也就有其封闭性。……”
  “如何穿透这堵有形又无形的高墙,真正进入私人生活的空间,并勾勒出其历史的真实面貌?如何在其变化中确定岁月所覆盖的现实?如何既准确无误地抓住主题,同时又不迷失方向,避免陷入纯粹个人的私生活的迷宫,而失去对历史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把握呢?……”
序言是处在一个历史学者的立场。很有趣的,看到这几句,偏想到的是Blog。和它背后各种各样活生生的人了。


闲言碎语关于书
普鲁士蓝
从三联出来的时候,天又下起一阵小雨。三月的北京,总是阴天多晴日少,树未绿花不开,令人郁郁不乐。
袢章虻氖楹偷都是大部头。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和乔治.杜比主编的《私人生活史》第一卷。抱着这本厚达600页的大书,心里既欢喜又惆怅。喜是我素来就爱读大部头的图书,尤其是一部好书时,总爱读到哪里算哪里,不苛求从头到尾读完,而在乎无论何时都开卷有益的快乐;愁是这样一部大书,共有五卷,要从古罗马一直写到二十世纪,目前译出的还只是第一卷,不知何时才会等它出齐?
槠雷曰嵊腥巳バ础N倚攀址去,就觉得文字很生动,尤其是它包含的内容太新鲜,它不是政治史、军事史、统治史,而是生活史,吃住行,食色性,宗教文化生死,用美国《图书馆会刊》的评论说,这部书“描述了从古代到现代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思想、情感、身体、态度与看法、习惯与居所、原则、标志和印象等”。阅读一定会带来很多的发现和乐趣,但我同时相信,它并非适合各类的人群去阅读。
藕兜氖牵这套被称作是二十世纪史学界一项“革命性成果”的大作,集合了法、美、英、德等多个国家的72位著名史学家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名为人类私人生活史,却只包含了西方世界更主要是欧洲人的生活,这种西方人垄断话语权的臭毛病即使在这样一部人文著作中也隐约闪现,我觉得,至少在“私人生活史”的前面该冠以“欧洲人的”字样,同时我更觉得,为什么我们的学者不能静下心来也合作一部“中国”私人生活史呢?我们的学者们都忙着在“百家讲坛”上抛头露面了,忙着去撺“品什么”去了,也难怪几十年都过去了,像样的大书、可以在世界上引起文化轰动的大书一部也没有。
潮阌窒氲较衷诘男醋鞣缙,想到我们的人文读物。
蛱欤老钟送了我一套《读库》,从0601到0701。说来有些惭愧,我好像一直在一边很冷淡的看着《读库》的成长,其中的一些文章我读过,但一直也没有买来收藏。据说在出版界和读书界,它已经树立不错的口碑,但我一向不是人云亦云的人,这样一本人文期刊,我还是觉得它的内容上有些芜杂。说真的,许多的文章都很有意思,在别处读不到,但也不会每一篇文章都喜欢。因为它不成系统,经常打岔,它只适合一个特定的读者群,甚至有时我会认为,它适合一批有人文知识背景的、但也是附庸风雅的人。这样的人如今多起来或自称多起来,就像前些年小资们言必称读村上、白领们个个捧着本格调一样。我从不喜欢一个人拿着自己在读某某书就试图标榜自己的品位或身价,当我放弃阅读《读书》的时候,我会选择读《读库》,但我依旧不会是以一种追捧的心态。


历史的私人“书写体”
作者:颜桥 来源:晶报

历史的叙述远远比历史本身更具有魔力,“重要的不是我们在叙述怎样的时代,而是,我们在作怎样的时代叙述”,罗兰?巴特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历史学,《私人生活史:古代人的私生活Ⅰ》是年鉴派史观经半个世纪发展产生的“巨著”之一,由72位历史学家共同完成,该书1985年出版以来,广为流行,英文版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本身就是年鉴学派史观实践的产物,中文版先译出的是第一册。

历史的“私人空间”

如果把政治和战争驱逐出历史的研究空间,那么历史还剩下什么?黄仁宇曾将中国大历史比喻成“潜水艇三明治”,上层是没有明显差异的庞大官僚体系,底层是没有明显差异的农民,若是照此历史结构“形象化”的思路,年鉴学派眼中的“历史”则更像一个“蒸笼”,以往的历史只是在研究蒸笼冒出的烟雾、锅里翻滚的水,以及蒸笼里的食物,没人注意蒸笼下层的空间,那些密闭而又变化很小的空间。这个历史空间的“私人性”,如编者年鉴学派历史学家乔治?杜比指出的是一个“免除干扰、自省、隐逸的领地”,可以身着“宽松的衣服”,只属于自己,和他人无关系,这个“私人”是相对于“公共”而言,那些受制于官方权力的领域,历史在这个观念的“甬道”里,抵达一个完全不为我们注意的“巨大的洞穴”,这也许是布罗代尔以来,历史学家一直努力要进入的空间。
历史,正如本书的封面那样,只是公元前79年庞贝城一对普通夫妻的肖像,看上去平淡无奇,妻子没有故弄风骚,丈夫亦没有刻意模仿,二千年时间流动,他们曾生活的庞贝古城早已埋没在冰冷的火山灰下,但这幅“历史的肖像”却持久地存留下来,告诉我们,其实“历史”一直“在”这里,并不是朝代的变更,不是帝王将相的年谱列表。

“历史蒸笼”的各层面

将“私人”这个观念展开后,私人生活变得很具体,在“工作”和“休闲”的分野里,探索“家庭”内部的各种元素,如具体到私人住宅空间、婚姻空间、信仰空间、隐私空间、性的空间,进而探索个体的精神元素,上升到肉体与灵魂,暴力与死亡,自我和他人,神圣和隐私……这些大抵是西方文化里最常遇到的精神母题。
整部私人生活史就是在探讨这堵“私人化”的“墙”是如何建立、加固,又如何在特定的时代倒塌的—这正是这部历史书的价值所在,它用一种微观书写取代以往的宏观表达,历史变得琐碎又精细起来,本书的第一册从罗马帝国、中世纪到拜占庭,在漫长的年代变化里,观念的变迁,例如从住宅来探索“私人空间”的产生,如何通过柱廊来隔开“内”“外”两个空间,住宅各个“空间”的功能所在,如何让外面的街道与里面连通,如何确立私人空间的不被骚扰,甚至在内院的池子的纹饰里看主人的兴趣所在,诸多历史的边缘细节事实上很难隐晦传达出,私人化的建立,这些空间常年不被历史的阳光照耀,它们是历史的地层变化最缓慢的元素,而这本书让历史变得前所未有的“缓慢”。

观念的显微镜

其实年鉴派学者更为关注的是在诸多历史生活细节之后的“观念”的改变,拿“爱情”这个语词的“观念史”而言,在中世纪,它被理解为“肉体上的满足,缺乏理智且有破坏作用的情感”,教皇英诺森给鲁昂大主教的信里用“无私之爱”来称夫妻之爱,这种“普爱”恰恰是用来对抗那种本能的“爱”,人们普遍认为女人来自宇宙,被黑暗的势力所占据,因为她们的月经周期正好与月亮的盈亏一样为28天,所以她们既是天使,又是恶魔。传统的新婚夫妇会收到一罐蜂蜜酒,据说可以带给他们足够的勇气冲破肉体的神秘,这也是“蜜月”的由来。年鉴派学者找到这些“观念”的节点,它们的改变后面正是一段历史的总结,但“私人生活史”并未完结,其实历史在私人的领域内的钟表和外界总有一种“时差”,历史的分针转动里整整一轮,私人的时针才走了一格,私人生活的历史宣示,历史在个体那里是很难撼动的。


目录
各分卷目录
1. 古代人的私生活——从古罗马到拜占庭 2. 肖像——中世纪 3. 激情——文艺复兴 4. 演员与舞台——从大革命到世界大战 5. 现代社会中的身份之谜

……
序言 向广大读者介绍一部私人生活的历史.这个绝妙的主意最初源于米歇尔.维诺克.菲利浦.阿利埃斯抓住了这个想法并付诸实施。开始几年.我们同他一起进行研究.后来他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为他的突然离世深感痛惜。我们在整个工作中取得的成果.理应献给这位慷慨的历史学家.是他这位绅士凭着敏锐的直觉和勇敢的精神.自由地进行探索。第一个闯入了明显不可逾越的现代历史领域,他在这个领域进行探察,开辟道路,并号召其他先锋一起介入,以更好地了解17、18世纪欧洲有关儿童、家庭生活和死亡的状况。我们感激阿利埃斯,他天性乐观、敏锐而勇敢,没有陷入到教育界的陈规陋习之中。正是因为他所做的这一切.我们始终没有丧失信心。他多次召集预备会议.并于1981年9月在塞南克召集中世纪文化研讨会.后又在柏林——他科学历程的最后一站——主持了研讨会。正是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在他的具体建议下。我们最终完成了全书的编撰工作。
我们的计划充满着危险.我们期求的探索之地是一块从未开垦的处女地。在我们之前.从未有人对调查资料进行过梳理,哪怕是有所发现。乍一看。材料好像非常丰富,但实际上散落在各地,极为分散。
文摘 插图:




隐秘的夫妇生活
我们对主人卧室内部情形已非常熟悉,里面有箱子、挂毯、壁画、椅子和凳子、锁和钥匙。在这里,箱子通常配备有锁头,这在财产清单中提到过。例如,我们知道,1380年,卡斯特尔费奥伦迪诺的巴尔托洛和他的妻子卡特琳的卧室有一个很长的箱子,配有三把锁头,还有一个一般的箱子,配有两把锁头;前厅中有两个更长的箱子,每个都配备有六把锁头,还有一个配备两把锁头的普通箱子。富裕家庭的保密装置一般都很好,而中等家庭的财富储备则较少。实际上,每个工匠的房子都有自己锁着的箱子。
卧室是温暖诱人的地方,已婚夫妇喜欢在这里度过时光,譬如晚饭后。丈夫教导年轻的妻子,而妻子温顺地听着他的教导(根据萨凯蒂的说法),并且给他洗脚。她也为丈夫捉虱子(尽管当时的作者们描述的这种做法仅限于农民家庭)。不久,妻子可能会胆气渐壮,提出自己琢磨很久的事,婚姻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我没什么衣服穿。你都不在乎我……某某人穿得比我好,某某人得到更多的尊重。每个人都认为我卑下贫贱……你怎么面对邻居?怎么面对家里这些下人呀?”(费拉保利诺)。最后又恢复平静。然后夫妇可能谈论家庭事务,礼节和孩子问题(阿尔贝蒂)。前面提到的由整个家庭讨论的问题,现在由丈夫和妻子私下里进行讨论,他们之间从来不缺这类话题。
最后就是睡觉或做爱的时间。为晚间休息的准备活动开始了,准备活动可能包括祈祷。第一次插上门闩之后,一些年轻的夫妇跪下祈求繁荣、和谐、多子(很多儿子)、财富、荣誉和美德,揭开他们同床共寝的序幕(阿尔贝蒂)。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夜间祈祷是否普遍;教会和教徒作晚祷是必须的,但夜间祈祷是否广泛流行尚不能确定。
在卧室的私人生活中,丈夫和妻子都穿着轻松随便。丈夫穿着宽松的衣服,妻子则只穿着内衣,内衣下光滑滑的什么都没穿,她最后做完一点点清洁整理的事情(萨凯蒂)。妻子的肉体袒露无遗,丈夫的欲望被激了起来:“你知道今天晚上别人跟我说什么了吗?甚至当你走进浴室的时候,你也不能抹掉我所想的事情!”(萨凯蒂)。接着是最后的吻。
一些丈夫由于白天的工作累得筋疲力尽,很快就睡着了——夫妇的缠绵到此为止。值得庆幸的是,并非所有丈夫皆是如此。伦理学家和牧师们对夫妇的这些缠绵时刻异常
……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