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页码:47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
ISBN:7800577325
条形码:978780057732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西藏通史》专题研究丛刊
内容简介 《唐代吐蕃史论集》精选台湾地区著名藏学家林冠群先生有关吐蕃史研究的十二篇论文。作者本着严谨的冶学态度,在对大量的藏、汉文文本研判的基础上,结合外文的研究成果,对吐蕃史研究中的重要制度、人物和事件等,详加梳理和分析,尤其对吐蕃赞普的研究见解深刻而独到,是有关吐蕃史研究的一本重要论集。
编辑推荐 《唐代吐蕃史论集》:《西藏通史》专题研究丛刊。
目录
自序
唐代吐蕃的杰琛(rgyal phran)
一、前言
二、吐蕃王朝成立以前的rgyal phran
三、吐蕃王朝建立前后rgyal phran的变迁
四、遭吐蕃兼并的外邦rgyal phran
五、结论
唐代吐蕃政治制度之研究
一、前言
二、吐蕃赞普权之分析
三、吐蕃国家体制与赞普之君主地位
四、吐蕃官僚体系
五、吐蕃政治统合之方法——盟誓
六、结论
唐代吐蕃赞普位继承之研究
一、前言
二、唐代吐蕃赞普的属性
三、历朝赞普位继承的史略
四、吐蕃赞普位继承的讨论
五、结论
唐代吐蕃的相制
一、前言
二、吐蕃宰相的官称及源起
三、吐蕃宰相的任命及职权
四、吐蕃相制的演变
五、吐蕃相制的发展与吐蕃政教的关系
六、小结
唐代吐蕃的僧相体制
一、前言
二、僧相为吐蕃体制外的产物
三、僧相体制对吐蕃的影响
四、结论
论唐代吐蕃之对外扩张
一、前言
二、唐代吐蕃对外扩张原因试探
三、唐代吐蕃对外扩张的条件与基础
四、唐代吐蕃对外扩张的考虑与步骤
五、唐代吐蕃对外扩张的策略
六、结论
唐代前期唐蕃竞逐青海地区之研究
一、前言
二、青海地区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唐蕃经营青海地区条件之比较
四、唐蕃经营青海地区之策略
五、结论
啦拔布(Lha Bal Pho)考
一、前言
二、Lha bal pho非乞伏拔布
三、Lha bal pho非jang tsha Lha dbon亦非Lhas bon
四、结论
玛祥仲巴杰与恩兰达札路恭——吐蕃佛教法统建立前的政教纷争
一、前言
二、墀德祖赞遭弑事件的揭发者
三、掀起蕃教大反扑的二位大臣
四、玛祥仲巴杰疑为母舅氏族集团
五、恩兰达札路恭角色之混淆
六、结论
墀松德赞父子时期吐蕃政情之分析
一、前言
二、墀松德赞以后的王统世系
三、扑朔迷离的政情
四、墀德松赞即位与执政
五、结论
吐蕃赞普墀祖德赞研究
一、前言
二、墀祖德赞之身份与名号
三、墀祖德赞的生卒年
四、墀祖德赞的成长环境
五、墀祖德赞即位前的内外形势
六、墀祖德赞即位后之作为
七、结论
朗达玛毁佛事迹考辨
一、前言
二、教法史料中的朗达玛
三、朗达玛身份与名号辨疑
四、朗达玛掌权与毁佛原因之质疑
五、朗达玛毁佛过程与结果之探疑
六、结语:朗达玛——僧侣史家所制造的替罪羔羊
……
序言 公元7、8、9世纪的唐代吐蕃一统青藏高原,阻挡李唐向西域的发展,并迫使李唐放弃千辛万苦在辽东、高丽的经营成果,转为消极放任之政策,导致五代赵宋等受到此地区的威胁。进而因吐蕃攻占青海地区,得以直接与唐接界,与吐蕃的争战自此几乎与唐祚相始终。由于吐蕃经年累月进犯边界,国防危机与压力,迫使李唐的国防、外交、内政等不得不改弦易辙,最后导致安史之乱。吐蕃趁此良机,落井下石,进占唐朝河西陇右。自贺兰山,经陕西省的陇山,至四川盆地的西缘等一线以西,均落人吐蕃的掌控。是以,陈寅恪氏尝言:唐代吐蕃盛衰关系着吾国中古史的发展……
除此之外,唐代吐蕃自立国之初所持加入中国文化圈的国策,于8世纪中后期幡然转向中亚贵霜式的佛教政治传统,奠下日后藏族几乎全民奉佛的基础。而且当时吐蕃之向外扩张政策,持续向外扩展国土的结果,形成一个实施三轨体制的庞大帝国,其一为一般地方建制的千户、翼;其二为藩国;其三为殖民地,并随之建立强大的军政机构,配合着完备有效的驿传系统,运转自如。上述唐代吐蕃种种,在上下千余年的藏族历史洪流中,大放异彩,对后代藏族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文摘 插图:

有云:吐蕃职官制度的特点之一为僧人参政,而且位于百官之上的首席宰相就由沙门钵阐布担任。又以为:“僧相的出现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王权,对于吐蕃政权的统一与稳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事实上,僧相的设置属于吐蕃王室为开展佛教信仰运动的一个主要措施。亦即王权的伸张与巩固,早在吐蕃实施多相制的时期就已达成,不必要再以僧相的设置,画蛇添足。而且僧相得以设置,本身就具有吐蕃王权已伸张到某一极限的意义,否则如何能压制吐蕃传统势力的反对,使得吐蕃前所未有的僧人干政现象,持续达三十余年。
就僧相体制本身而言,僧相是以Ban de bka'chen po la gtogs pa的名义,变相地侵占了首席宰相的权限,僧相本身并不具首席宰相的名位,因为在僧相存在的同时,首席宰相(Blon chen po)仍有其人,如墀德松赞兴佛诏书参与盟誓官员名单之中,很明白显示,勃阑伽允丹及娘定埃增以Ban debka’chen po la gtogs pa之头衔,位于首席宰相尚没庐乞力苏然夏之上,这就意味着王室以其意志,硬是将僧相叠床架屋地摆在首席宰相之上,侵夺了首席宰相的职权,绝非由沙门钵阐布担任首席宰相,否则敦煌文献《宰相表》也应列载其名。敦煌文献《宰相表》既不载列有首席宰相之实的僧相之名,就意味着僧相实在是吐蕃正常体制外的产物,为当时吐蕃一般人所无法接受者,因此也只能持续短暂的一段时间。
自吐蕃实施僧相体制以后,对内佛教信仰运动得以蓬勃展开,对外也以和平非攻的原则,谋求与邻国和睦相处。凡此均为其正面的意义,对日后藏族的历史发展,亦有其影响。但是对吐蕃王朝而言,非但无助于吐蕃政权的统一与稳定发展,反而带来冲突与矛盾,造成吐蕃走向崩溃之路的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