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如何获得促销优惠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27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563337768
条形码:97875633377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世界名著译丛
外文书名:On War
图书品牌:北京贝贝特
内容简介 《战争论》论述了作者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摩擦”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般战略的看法等。
作者简介 克劳塞维茨(1780~1830),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参加过欧洲反法联盟对拿破仑的战争。历任骑兵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伯林军官学校校长等职,获少将军衔。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媒体推荐 导言
普鲁士将军克劳塞维茨的军事著作在军事思想史中占有一种特殊地位,姑且不说是独一无二的地位。虽然其中含有大量有关19世纪初期战术原则的篇幅,那些已经不具有直接的价值,但却不应认为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是仅属于历史的范围。一位研究克劳塞维茨最富盛名的学者罗特费斯(Hans Rothfels)曾经指出,他是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而他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所以,就其见解和影响而言,堪称独步。假使说他的影响在今天似乎不如过去那样大,那大部分是由于他的许多基本原则早已被纳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战争科学与艺术之中了。
1780年,克劳塞维茨生于马德堡(Magdeburg)附近的布格(Burg),于1792年进入普鲁士陆军任见习官。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从1793年的莱茵河战役开始。在苦学之后,于1801年进入柏林陆军大学(即战争学院)就读。在那里他受到香霍斯特将军(General von Scharnhorst)的注意,后者也就是普鲁士陆军的改组者。在1806年战役中,他以上尉的身份在后勤总监部(为本参谋本部的前身)服务,并充任奥古斯塔亲王(Prince Augustus)的侍从官。于奥斯塔德会战(编按:Auerstadt,依德文原意应译为“欧尔城”,此会战发生于1806年10月14日,拿破仑的大将达弗在该地以二万六千人击败由普王亲自指挥的普军四万五千人)后被俘,在法国和瑞士度过一年多的战俘生活。
克劳塞维茨回国后充任香霍斯特的助理并参加正在进行中的陆军改革。他同时又被选派为普鲁士王储的军事教官,这位王储即为后来统一日耳曼的第一位皇帝,威廉一世(编按:应为威廉一世之父,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当普鲁士被迫与拿破仑军事“合作”时,克劳塞维茨遂于1812年转入俄军服务。1813年他以俄国上校的身份在蒲留歇(Blucher)的司令部中充任联络官。1814年他做了华莫登将军(Ceneral Wallmoden)俄普联合兵团的参谋长。仅在第一次《巴黎和约》之后,他才重回普鲁士陆军。1815年他充任提里曼将军(General Thielmann)的军参谋长,参加了李格尼(Ligny)和华弗尔(Wavre)两次失败的战斗,但却不曾分享滑铁卢的最后胜利。
1818年他升任少将并被派到他的母校充任校长。但这个职务却是纯粹行政性的,所以他并无机会向普鲁士青年军官讲授自己的战争经验和心得。所以当他写《战争论》时,不是在校长办公室内而是在其夫人的起居室内。这是一本军事哲学书,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结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他在1830年离开军校到布勒斯劳(Breslau)去接任炮兵训练总监。
1831年格耐森瑙元帅(von Gneisenau)为了平定普屑波兰的叛乱而组成一个军团,调他充任参谋长。不久他们两人都因染上了霍乱而病死在波兰边界上。在他突然逝世之后,他的有关战争理论的著作才由其遗孀在密封着的包中发现,上面附有预言式的注记:
假使这个著作因为我的死亡而中断,则所发现的就只能称之为一大堆尚未成形的观念……足以引起无穷的误解。
尽管有这样的但书,但在他逝世之前不久,他曾经指出其著作的“基本原则”是真实的,事实上也是一种普遍的和永恒的真理,因为它们具有一种“内在的必然性”(inherent necessity)。他又宣称这些原则的真实性是受到其所使用方法的保证。克劳塞维茨把史学家和哲学家的方法合而为一,他以观察(经验)为基础而进至演绎(哲学),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其原则的正确,因为“哲学与经验……互相保证”。此种演绎与观察的协调,即为其主要著作《战争论》的最重要特征。全书共分八篇,但克劳塞维茨认为只有第一篇的第一章可以算是已经完全定稿。第二篇到第六篇实质上可以算已经完全,但克劳塞维茨却有意加以修正,至于其余两篇则只是札记的集合而已。不过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又这样写道:“即以此种不完全的形式而言”,他仍然相信该书前六篇含有“某些可能在战争理论中产生革命的基本观念”。
……
目录
导言
第一章战争的性质
一、何谓战争
二、战争中的目的与手段
第二章战争的现实
一、对于战争的天才
……
文摘 书摘
在一次输掉了的会战中,一个军团的力量被击破了,而精神方面的损失程度是更大于物质方面。除非新的有利环境出现,否则再作第二次会战就只会导致完全失败,甚至于全军覆没。这是一条军事学的公理。依照一般的过程,退却是会继续到兵力平衡恢复之点为止;此种平衡之恢复或由于增援的来到,或由于坚强要塞的保护,或由于地形所提供的强大防御阵地,或由于敌军兵力的分散。所受损失的大小、失败的程度,尤其是敌人的性格,都可以使这种平衡的恢复提早或延迟。下述的情形也是常有的:尽管环境并无显著的改变,一支被击败的兵力仍能在短距离之内重整旗鼓。其原因或者是由于对方精神上具有弱点,或者是由于敌军在会战中所获得的优势不足以产生持久的效果。
应利用敌军的此种弱点或错误,除了由于环境的压迫万不得已之外不应多放弃一寸土地,而尤其重要的是一切足以增强我方精神力量的行动都是绝对需要的,例如:缓慢的撤退、猛烈的抵抗,和当敌人企图获致任何过分的利益时,应对其做出的英勇果敢的反击。
如果有人以为在开始退却时作几个快速的行军,将会比较易于重获稳定的立足点,那实在是大错而特错。最初的运动是应尽可能缩小,而一个普遍的原则即为不要让我们的行动受到敌人的支配。要想实践此一原则,则也就必须和跟在我们后面尾追的敌军作浴血的苦战,但此种牺牲却是值得的。如果不作这样的牺牲,则我们就会被迫加速退却,不久就会变成拼命的奔逃,于是所丧失的人力会比一次后卫战所牺牲的还要多,而且这样也就会使最后残余的抵抗精神都完全消灭。
一个由精兵所组成的强大后卫,由最勇敢的将领指挥,并在紧要关头上受到全军的支援,对于地形作慎重的利用,当敌方前卫的果敢和地形提供机会时,应用埋伏的兵力发动强力的奇袭。简言之,即为正规小型会战的准备和运用——此即为遵从此项原则的手段。
某些军事作家曾经主张用个别的师来撤退,甚或采取离心的方式。假使只是为了方便而这样分散兵力,并经常保持着集中行动的可能性,那是可以容许的;任何其他种类则将是极端危险的。一切在会战中的失败会带来减弱和丧失组织的现象,所以第一需要就是集中,而只有集中才能恢复秩序、勇气和信心。所以当敌人乘胜追击时,分散兵力从两侧反攻的理想并非一种良好的构想。假使会战之后的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分派兵力以来掩护左右翼,那当然只好照办,但此种兵力的分散必须经常视之为恶事。
我们已经了解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