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重释历史唯物主义

发布时间: 2010-04-25 03:22:35 作者:

 重释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43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214057492/9787214057495
条形码:97872140574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

内容简介 《重释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包括:这是一本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专著。作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成熟时期的文本出发,借鉴英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分析方法,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做出了与国内流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不同的新阐释,并对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提出的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直接关系的新见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实践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不是象征性的、边缘性的,而是实质性的、基础性的”、“以感性的人的活动为立足点的新世界观,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等,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编辑推荐 《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章 初涉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问题初探
第二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
第三节 试论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
第四节 谈谈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第五节 商品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六节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发展的再考察
第七节 发展商品经济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八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传统社会形态理论的突破

第二章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第一节 历史发展“五形态论”质疑——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节 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概念的再考察
第三节 对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的再考察
第四节 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生产力前提
第五节 谈谈G.A.科恩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功能解释
第六节 论经济基础的构成
第七节 社会形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评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和“无主体过程论”
第八节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第九节 对我国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思考

第三章 公平、剥削、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
第二节 道德公平与社会公平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剥削的“历史正当性”
第四节 也谈“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重新理解马克思”的质疑
第一节 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一个主要依据的质疑——重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一段著名论述
第二节 马克思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吗?
第三节 马克思从未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第四节 对俞吾金教授“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三点质疑
第五节 “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辨析
第六节 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七节 质疑俞吾金教授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两个说法

第五章 对历史唯物主义起源问题的再考察
第一节 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表述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还是在《德法年鉴》?
第二节 《莱茵报》时期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什么?
第三节 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其实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第四节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
结束语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缘由、文本依据和方法
附录
一英文专著《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一书的书评
二重释历史唯物主义与“回到马克思”——访段忠桥教授
……
文摘 第一章 初涉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问题初探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任何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所有制形式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所有制的形式问题理解的比较片面,这集中表现在把所有制的形式问题仅仅归结为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忽略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即实际支配的问题。这种认识阻碍了对所有制形式问题的深入研究。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一次改革的目的,就在于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更加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理论工作必须面对现实,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所有制形式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解决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提出的新问题。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通过人们对生产中的物的关系而发生的人和人的关系。既然所有制中人和人的关系是通过人对物的关系而发生的,那么,这种人对物的关系有哪些呢?对此,马克思曾有过论述。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首先表现为所有关系。马克思在论述所有制的最初形态时指出:“一般说来,人(不论是孤立的还是社会的)在作为劳动者出现以前,总是作为所有者出现,即使所有物只是他从周围的自然界中获得的东西(或者他作为家庭、氏族或公社的成员,部分地从周围的自然界中获得,部分地从公共的、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中获得)。”“财产最初意味着(在亚细亚的、斯拉夫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中就是这样),劳动的(进行生产的)主体(或再生产自身的主体)把自己的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看作是自己的东西。”所有关系就是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即生产资料是属于谁的关系。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还表现为占有关系。马克思说:“实际的占有,从一开始就不是发生在对这些条件的想象的关系中,而是发生在对这些条件的能动的、现实的关系之中,也就是实际上把这些条件变为自己的主体活动的条件。”“他们把自己看作劳动的自然条件的所有者;但是这些条件还必须不断地通过亲身劳动才真正成为个人的人格的、他的个人劳动的条件和客观因素。”占有关系是对生产资料的实际支配关系。
所有与占有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所有关系是占有关系的前提,对生产资料的实际支配,只有作为所有者或在所有者的同意之下才能得以进行;占有关系是所有关系的保证,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只有通过实际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