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
ISBN:7202034662
条形码:978720203466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0开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几年来在极其忙碌中硬挤时间写下来的在美国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书中凡记人叙事,或议论感怀,惟求不加一丝一毫矫饰的真切。当你翻阅这本小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许许多多相同或类似的际遇及感触,不管此刻你是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喧哗嘈杂的繁华都市,还是在远离故土的某一寂静旖旎得令人颤栗的乡郊。世态炎凉、诸事无常,周围的浮躁与功利时时刻刻在煞着风景。权当这本小书是一个萍水相逢的路人的发自心底的叙述,在与你分享旅途中的艰难困顿、无奈沮丧及柳暗花明的欣喜快乐。但愿在这种交流分享中,生硬的现实琐事会软化一些,心中的郁积也会有所化解,如是,庸碌的俗务便会透出人生的意义,而不完满的尘世也会带来愉快和满足。
作者简介 陈雄,湖南宁远人,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俄亥俄大学(Ohio University)工商管理硕士(MBA)。现在美国克利夫兰从事信息系统管理工作。
媒体推荐 序言
到今年九月,自己已经来美国八年整了。《在美国别谈爱情》便是自己在美国虽谈不上跌宕起伏却也五味杂陈的求学经历及感受的一部真切记录。
我出生在湘江支流潇水的发源地湖南宁远,目前居住在美加边境五大湖之一伊利湖南畔的城市克利夫兰。从潇湘源头到伊利湖畔,自己经历了地理上跨越江天山海、生存境况翻天覆地、内在感受刻骨铭心的种种变迁。自己原来是武汉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到美国后读的是专业重点为电脑信息系统的工商管理(MBA);自己原来供职于首都北京一家称得上经常指点江山、发号施令的大机关,来美国后身不由己在残酷市场竞争下艰难度日、随时面临破产风险的中小企业间频繁跳槽求生;自己在国内时所操的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的舞文弄墨的行当,在美国则从事知识更迭日新月异、一般人看似天书的电脑编程、系统管理以谋生糊口……当然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外界对人生的观念与认知的改变,而其中某些变化或许自己也无法感触,只有多年以后在时过境迁中才能觉察些微的痕迹。
美国是一个一切都实际得近乎冰冷僵硬的国度。对于来自一个语言、文化相差悬殊的东方古国的大多数人,光是生存所需的学位、工作、身份“三证”的“美国寻梦”就足以让你饱受困顿艰难而在日常生活里毫无梦幻可言了。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留美的中国学子都偶尔会因走得太久太远太累而产生出些许心中情愫无所寄托、胸中块垒无从化解的郁郁寡欢、无奈酸涩与漂泊无依。真个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美国别谈爱情》是自己几年来在极其忙碌中硬挤时间写下来的在美国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书中凡记人叙事,或议论感怀,惟求不加一丝一毫矫饰的真切。我深信, 当你翻阅这本小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许许多多相同或类似的际遇及感触,不管此刻你是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喧哗嘈杂的繁华都市,还是在远离故土的某一寂静旖旎得令人颤栗的乡郊。世态炎凉、诸事无常,周围的浮躁与功利时时刻刻在煞着风景。权当这本小书是一个萍水相逢的路人的发自心底的叙述,在与你分享旅途中的艰难困顿、无奈沮丧及柳暗花明的欣喜快乐。但愿在这种交流分享中,生硬的现实琐事会软化一些,心中的郁积也会有所化解,如是,庸碌的俗务便会透出人生的意义,而不完满的尘世也会带来愉快和满足。
《在美国别谈爱情》之后,我还会接下来写作自己在美国谋职、创业的经历。我有一个网站www.xiongchen.com,会及时介绍自己在美国的近况和其他有关信息,欢迎你来做客、交流。
“相逢何必曾相识”,我在伊利湖畔对你道一声珍重。
陈 雄
2003年3月18日于
AUBURN LAKE寓所
编辑推荐 到今年九月,自己已经来美国八年整了。《在美国别谈爱情》便是自己在美国虽谈不上跌宕起伏却也五味杂陈的求学经历及感受的一部真切记录。
我出生在湘江支流潇水的发源地湖南宁远,目前居住在美加边境五大湖之一伊利湖南畔的城市克利夫兰。从潇湘源头到伊利湖畔,自己经历了地理上跨越江天山海、生存境况翻天覆地、内在感受刻骨铭心的种种变迁。自己原来是武汉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到美国后读的是专业重点为电脑信息系统的工商管理(MBA);自己原来供职于首都北京一家称得上经常指点江山、发号施令的大机关,来美国后身不由己在残酷市场竞争下艰难度日、随时面临破产风险的中小企业间频繁跳槽求生;自己在国内时所操的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的舞文弄墨的行当,在美国则从事知识更迭日新月异、一般人看似天书的电脑编程、系统管理以谋生糊口……当然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外界对人生的观念与认知的改变,而其中某些变化或许自己也无法感触,只有多年以后在时过境迁中才能觉察些微的痕迹。
美国是一个一切都实际得近乎冰冷僵硬的国度。对于来自一个语言、文化相差悬殊的东方古国的大多数人,光是生存所需的学位、工作、身份“三证”的“美国寻梦”就足以让你饱受困顿艰难而在日常生活里毫无梦幻可言了。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留美的中国学子都偶尔会因走得太久太远太累而产生出些许心中情愫无所寄托、胸中块垒无从化解的郁郁寡欢、无奈酸涩与漂泊无依。真个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美国别谈爱情》是自己几年来在极其忙碌中硬挤时间写下来的在美国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书中凡记人叙事,或议论感怀,惟求不加一丝一毫矫饰的真切。我深信, 当你翻阅这本小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许许多多相同或类似的际遇及感触,不管此刻你是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喧哗嘈杂的繁华都市,还是在远离故土的某一寂静旖旎得令人颤栗的乡郊。世态炎凉、诸事无常,周围的浮躁与功利时时刻刻在煞着风景。权当这本小书是一个萍水相逢的路人的发自心底的叙述,在与你分享旅途中的艰难困顿、无奈沮丧及柳暗花明的欣喜快乐。但愿在这种交流分享中,生硬的现实琐事会软化一些,心中的郁积也会有所化解,如是,庸碌的俗务便会透出人生的意义,而不完满的尘世也会带来愉快和满足。
《在美国别谈爱情》之后,我还会接下来写作自己在美国谋职、创业的经历。我有一个网站www.xiongchen.com,会及时介绍自己在美国的近况和其他有关信息,欢迎你来做客、交流。
“相逢何必曾相识”,我在伊利湖畔对你道一声珍重。
目录
喧闹而寂寞的大学城
原来梦寐以求的大学城的一切这里无所不有,阿森斯的
万圣节化装晚会闻名全美。刚到学校时曾兴致勃勃地想过
要与美国同学打成一片,真去做时才知道,这不过是自己的
一厢情愿罢了。
学习:自由与压力
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相对而言是易进难出。教授们对
付学生的妙法之一是用考试和课外作业“逼”与“压”。
自己在办公室打印论文经常熬到半夜。那种在午夜顶
着凛冽的寒风踏雪而归的情景是当初展望留美生活时怎么
也没有想到的。
美国同学众生相
美国同学一个个自我感觉良好且能说会道,也都是一
副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式。
一天中午我正在餐厅就餐,一位白人姑娘翩然而至,
坐到了我对面。
曼宁教授
我的导师曼宁教授是国际史学界的英国史权威。
但我后来却中途退出了,只听了曼宁教授那门课的一
半。
美国大学图书馆
在美国的数载留学生活中,自己最感意的就是美国
大学的图书馆了。
商业院内
MBA值多少
获得了MBA就好像今日长缨在手,而能否缚住苍龙
全在持有长缨的人的个人造化。
鸡兔同笼
我所在的班级多半为美国人,其余来自欧亚非中南美等
九个国家。来自不同文化又有着不同经历、个性的人们聚
集一起,就像鸡兔同笼,其中发生的撞击、磨擦常常让人
啼笑皆非。
PBL:全面案例教学法…………………(35)
俄亥俄大学的MBA项目采用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教学
方法。
掌握硬技能只能称得上是有关方面的行家里手,具备
卓越的软技能才会让人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口俄大商学院记趣
上学时的一些人和事又浮现在脑际,大多是那些让人
忍俊不禁的带些戏剧性的场景。
口MBA毕业求职记
那么多精雕细琢的求职函和简历全都泥牛入海无消息。
有时半夜都惊醒过来:难道自己还得再进中餐馆?
百万富翁头脑
富翁们之所以能成为富翁,关键在于他们都具有一副
“百富翁头脑”。
……
……
文摘 书摘
还有的“面试”是假试。一些职位实际上已经有人在做,如果在做的人不是美国公民,便需要办工卡、永久定居之类。按美国法律,公司便要煞有介事来一套广告公开招聘、面试之类,但实际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证明现在正在做的那个人是最合格的。一家作些中国进口业务的公司要沈去面试,公司总裁亲自来面谈。与以往的面谈不同的是,这位老板闭口不说不问应聘的职位要求、沈的技能之类,倒是对沈在中国的处长、副总裁等职务特感兴趣。沈心中有些蹊跷:难道这回碰着伯乐了?总裁最后要沈去见见要“接替”的人。那是一位也有MBA学位的台湾女孩。一见面台湾女孩就问:你是通过广告中的邮政信箱与我们联系上的吧?沈这才恍然大悟:这次面试是为了替台湾女孩办身份!一般的招聘广告会给出公司的名称、电传号码、电子信箱地址,而“假”广告一般只有邮政信箱。沈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处长、副总裁经历恰好证明了自己的不合格:对这个职位而言,自己是“over-qualified”(过于合格),“太合格“也是不合格!
当然也有沈瞧不上的公司。曾约好去一家机械制造厂面谈。沈提前一天去察看地址。公司远离克利夫兰,办公楼倒是漂漂亮亮的,但周围的民居破烂陈旧,门前坐着几个光着上身的人在乘凉。不远处有一个加油站,只有两个龌龊不堪的加油口。沈想,来这里上班半路被人劫持了都没人知道,便赶紧取消了面谈。大同小异的公司有好几家。沈还领教了一次美国式的报复。一家作电脑培训的小公司约沈去面谈,沈临时改变主意不想去了。那家公司的招聘人员又反复来电话恳请去见面。沈拗不过便去了。见面的是电话联系的那位中年男子。招呼沈坐下后,中年男子拿出一叠厚厚的文件夹对沈说:这些都是应聘的简历;如果所有别的人都不行,我们才会考虑你。沈也不甘示弱,转身就不辞而别了。
沈心里当然有些发虚:转眼就要毕业了,不工作吃什么?还有身份问题,毕业实习期限只有一年,期间必须找到工作并办下新的工作许可。沈一边满天下发着简历,一边告诫自己,这回不管什么公司都得去了。想到毕业一年多了还在中餐馆打工的那位女生,沈有时半夜都惊醒过来:难道自己还得再进中餐馆?
沈后来自然没再进中餐馆。就在沈正式毕业一个月后,沈进了一家新开不久的全是美国人的互联网公司,职务是Programming Manager(程序部经理)。至于一年以后沈怎样度过网络公司纷纷树倒猢狲散的经历,则是本文以外的话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