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灵隐寺:英汉对照

发布时间: 2010-04-25 04:42:19 作者:

 灵隐寺:英汉对照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页码:6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03238185
条形码:978750323818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英语/中文

内容简介 《灵隐寺:英汉对照》讲述了:灵隐寺始建于柬晋咸和初年(公元326~328年),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具雏形而已。至南北朝梁武帝时。赐田扩建,殿宇初具规模。唐朱“会昌法难”,灵隐寺僧散寺毁。一度沉寂。直至五代吴越王钱缪时永明延寿大师奉旨重兴,新建石幢、千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扩建僧舍达.1300多间。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朝廷品定天下丛林为“五山十刹”.灵隐寺为五山之二。
编辑推荐 《灵隐寺:英汉对照》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目录
《代序》灵隐缘起
灵惊飞来
殿宇巍巍
妙相庄严
学修双运
法席相续
云林宝藏
四季幽胜
佛国胜会
……
序言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诞生于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土。经过相当时期的传播和发展,逐步在中国繁衍扎根,深刻地影响了华夏2000余年的历史文化。从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和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记载的情景来看。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到达鼎盛。
灵隐寺始建于柬晋咸和初年(公元326~328年),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具雏形而已。至南北朝梁武帝时。赐田扩建,殿宇初具规模。唐朱“会昌法难”,灵隐寺僧散寺毁。一度沉寂。直至五代吴越王钱缪时永明延寿大师奉旨重兴,新建石幢、千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扩建僧舍达.1300多间。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朝廷品定天下丛林为“五山十刹”.灵隐寺为五山之二。
元明时期,灵隐寺屡毁屡修。清代具德和尚住持灵隐,募集兴建,宗风重振。建殿堂历、8年之久,鼎盛时僧众达3000余人。其规模之大、住众之多、道风之纯。使灵隐寺一跃成为东南佛国之冠。清嵇宗孟有诗赞灵隐云:“碧殿金铺十二重,讲筵坐绕万芙蓉”。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至灵隐寺,当时住持谛晖奏对称旨,帝亲书“云林禅寺”额。故灵隐寺又称云林禅寺。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灵隐寺进行人规模修葺,香火渐盛,道风日隆。废除子孙制,实行十方丛林制和民主管理制。近几年来,灵隐寺众缘成就。秉持“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建设东南人间净土”的宗旨,遂使灵隐寺法幢高树,海众安和,梵音嘹亮。名遍十方。佛说:“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有感灵隐欣逢盛世,故以此书与众生结缘,同享庄严。共沾法益。然而,古刹灵隐,佛法浩瀚。安可区区一册兼而容之!昔日佛陀在弘法时曾对弟子曰:我所说法如掌上尘,朱所说法如大地土。倘本书获殊胜功德,祈如佛陀掌上之微尘.愿足矣!
文摘 插图:



读书人网 >地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