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感受欧洲社会文化:一个驻德国记者眼中

发布时间: 2010-04-25 05:14:30 作者:

 感受欧洲社会文化:一个驻德国记者眼中的欧洲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页码:28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3937378
条形码:978750393737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感受欧洲社会文化:一个驻德国记者眼中的欧洲》内容简介:欧洲是多民族的社会,它的多元文化异彩纷呈。欧洲也是产业革命的发祥地,先进的生产力催生了资本主义。这个制度经历了周期性的繁荣发展、衰退、危机、动荡、冲突乃至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沉淀,留下许多可供世人思考研究的命题;既有他山之石,也有前车之鉴,作者写来亦庄亦谐,读者读后见仁见智。
作者用散文形式,给读者带来看似逸闻、趣事,属于风俗人情的内容,读者可以作为休闲或知识性读物来欣赏,但文章却蕴含着哲理,引人思考,从中能够得到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 孙奎贞,研究员,高级记者。山东邹平人。中共党员。1935年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前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生。曾担任中国驻德国使馆外交官。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长期从事德国及西欧经济问题研究,并出版专著《西德垄断财团》。改革开放初期被选派为《经济日报》常驻德国记者,先后两任共11年。其问经历了中德、中西欧关系友好发展,苏联东欧剧变、东西德统一等重大事件,为《经济日报》撰写过重要经济新闻报道与评论分析文章约400篇。同时,在国内其他报刊发表过多篇有关德。国与西欧问题的文章。 2008年,策划出版《国民党海军五次起义》一书。
目录
社会篇
寻访朱德在德国哥廷根的故居
马克思从这里走出
王安娜谈抗日战争往事
苏军攻克柏林前后
柏林——德国历史的见证
柏林——波恩首都之争
德国朝野诚实对待纳粹罪行
欣喜忧愁迷惘——东柏林马克兑换目击记
从德国总理捡掉地上的面包片说起
德国公车的配备和使用
德国机构改革的目标——“小政府”“大社会。
普通德国人的“三怕”
德国邻里关系法理俱全
有纠纷先找法院调解委员会比打官司方便、有效、省钱
强制性的德国医疗保险制度
在德国学车驾驶证一纸难得开车规矩多多
在德国外国人如何取得工作许可
在欧洲找工作的两大法宝——怎样写求职信和履历表
同欧洲人交往中应注意的礼节
正式餐馆用餐要彬彬有礼
欧洲人的彼此称呼
德国式同居,聘请律师签合同
男子脏话辱骂老农被重罚
欧洲国家严禁酒后驾车
德国音像市场管理的特点
足球运动与德意志民族精神
德国电费支付真方便
在德国发生交通事故该注意什么
德国城市步行街多
在欧洲要注意门户防盗
德国有个“婚姻村”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白色婚姻”
“兰茨胡特婚礼节”与当代德国婚礼一览
各国的礼俗与禁忌
非为解渴意在消遣——德国咖啡馆即景
德国“扔物日”你丢我捡
出门忘带钥匙之后……——记德国一家综合服务公司

经济篇
文化篇
后记
……
文摘 社会篇
寻访朱德在德国哥廷根的故居
2009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诞辰123周年。20世纪20年代初,朱德曾留学德国,在那里留下了革命足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笔者曾先后两次担任《经济日报》驻德国波恩记者,20多年前曾专门寻访过朱德同志留学德国哥廷根市时的住所,并在国内首先进行了报道。
记得那是1986年5月的一天,在当时生活在德国汉堡、中国著名外交家王炳南原配夫人王安娜女士的介绍下,笔者和夫人专程去拜访多年来为搜集朱德同志在哥廷根及德国其他各地学习、生活的有关资料的该市档案馆负责入库恩女士。
库恩女士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把档案馆中保存的所有有关朱德在哥廷根的资料和文献都拿了出来。她说:“你们是第一个来哥廷根了解朱德情况的中国人。”
1922年10月,朱德抵达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德国。他首先在柏林落脚。在这里他结识了先期抵达欧洲、并正在柏林进行革命活动的周恩来。朱德向周恩来倾诉了自己的革命志向,强烈地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周恩来将朱德视为志同道合的战友,欣然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欧洲支部的一名正式成员。尔后,朱德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后因革命斗争需要,朱德又回到柏林,直至1926年回国。
读书人网 >旅游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