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页码:23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538723978
条形码:97875387239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
内容简介 《庄子》内外篇及杂篇,计三十三篇,十卷,战国时庄周及其后学撰。
庄周(约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据《史记》记载,他曾为蒙漆园吏,家贫,以至借粟度日。楚威王以厚币礼聘,欲任以为相,但他辞而不就。
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但又认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他的思想包含着许多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认为一切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又忽视了事物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从而表现出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倾向。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通过“坐忘”,达到一种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以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主观精神境界,惟此才能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他还提出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者自美”、“至乐无乐”等美学见解,阐发美的起源与市质以及美感等问题。对后世影响很大。
《庄子》亦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五十二篇,现仅存晋郭象注本保留下来的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则可能搀杂有其门人后学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庄子》的行文汪洋恣肆,纵横论辩,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构思巧妙,想象丰富,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因此,在文学上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历代传本极多,今通行本有晋郭象注、清王先谦《庄子集解》等。
此次点校,以《四部丛刊》所收《南华真经》本为底本,以王先谦《庄子集解》本、《二十二子》南等为参校本。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编选这套《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丛书的过程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披沙拣金的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彻底梳理,力求使广大读者能够系统地感受到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准确地把握中华民族绵绵不息的古代文脉以及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包罗万象的宏大气派。多年来,我们组织了诸多人次的相关调研,从中了解到,广大读者一直都在以极大的热情期待着能够看到一套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全景的丛书。为此,这套《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丛书以前所未有的庞大容量,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这套《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丛书的特点是:所有文字都注以汉语拼音;所有,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化都会在这里相继亮相;所有文献全部幂用中文简体横排,尽最大限度地将中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文献以一种极其便利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相信,上述这些特点 将会不同程度地提高中国古代文化在社会中的普及率。
目录
第一卷南华真经
一、内篇逍遥游
二、内篇齐物论
第二卷南华真经
三、内篇养生主
四、内篇人间世
五、内篇德充符
第三卷南华真经
六、内篇大宗师
七、内篇应帝王
第四卷南华真经
八、外篇骈拇
九、外篇马蹄
十、外篇胜箧
十一、外篇
第五卷南华真经
十二、外篇天地
十三、外篇天道
十四、外篇天运
第六卷南华真经
十五、外篇刻意
十六、外篇缮性
十七、外篇秋水
十八、外篇至乐
第七卷南华真经
十九、外篇达生
二十、外篇山木
二十一、外篇田子方
二十二、外篇知北游
第八卷南华真经
二十三、杂篇庚桑楚
二十四、杂篇徐无鬼
二十五、杂篇则阳
第九卷南华真经
二十六、杂篇外物
二十七、杂篇寓言
二十八、杂篇让王
二十九、杂篇盗跖
第十卷南华真经
三十、杂篇说剑
三十一、杂篇渔父
三十二、杂篇列御寇
三十三、杂篇天下
……
序言 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言虽无会而独应者也。夫应而非会,则虽当无用。言非物事,则虽高不行。与夫寂然不动,不得已而后起者,固有间矣,斯可谓知无心者也。夫心无为,则随感而应,应随其时。言唯谨尔,故与化为体,流万代而冥物,岂曾设对独遘而游谈乎方外哉!此其所以不经而为百家之冠也。然庄生虽末体之,言则至矣。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绰,其旨玄妙,至至之道,融微旨雅,泰然遣放,放而不敖,故日不知义之所适。猖狂妄行而蹈其大方,含晡而熙乎淡泊,鼓腹而游乎混芒,至人极乎无亲,孝慈终于兼忘,礼乐复乎己能,忠信发乎天光,用其光则其朴自成,是以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长也。故其长波之所荡,高风之所扇,畅乎物宜,适乎民愿。弘其鄙,解其悬,洒落之功末加,而矜夸所以散。故观其书,超然自以为己当经昆仑,涉太虚,而游惚恍之庭矣。虽复贪婪之人,进躁之士,暂而揽其余芳,味其溢流,仿佛其音影,犹足旷然有忘形自得之怀,况探其远情而玩永年者乎!遂绵邈清遐,去离尘埃而返冥极者也。
文摘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