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智慧的禅公案

发布时间: 2010-04-25 06:35:47 作者:

 智慧的禅公案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
ISBN:7544323641/9787544323642
条形码:97875443236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公案宜参不宜解。参则得智慧,解则得思理。前人的公案之书,徘徊在二者之间,而偏于参,故甚多迷离仿佛之词,以希求参学者,因指而得月。现代宗门大多已失参的宗旨,似不必如前人的顾忌,故而着重于解,仍求不落于逻辑的理性思考与判断。

“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人文价值和真理价值的字眼,它所包含的大智慧是见闻觉知不能到、思维智识不能通、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超越心智的境界,为一代代文化精英所追寻。
本书作者杜松柏先生,以其禅学修为,于1700则流传的公案中,拈出百则,分为十类,注明出处。向上明其慧识,向下照烛世俗事理,于人生的困惑、苦难颇具破暗启明的作用。
编辑推荐 公案宜参不宜解。参则得智慧,解则得思理。前人的公案之书,徘徊在二者之间,而偏于参,故甚多迷离仿佛之词,以希求参学者,因指而得月。现代宗门大多已失参的宗旨,似不必如前人的顾忌,故而着重于解,仍求不落于逻辑的理性思考与判断。《智慧的禅公案》作者杜松柏先生,以其禅学修为,于1700则流传的公案中,拈出百则,分为十类,注明出处。向上明其慧识,向下照烛世俗事理,于人生的困惑、苦难颇具破暗启明的作用。
人类有感觉器官,而产生了知觉,经由求生存和能生活的一切活动,其结果是产生了以“后验”为主的知识;人类更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理性本能和器官,以“恩之思之,鬼神通之”的逻辑思维,在积累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开拓了想象的理性空间,创建了经验知识之外的理性知识和科学世界。
自古以来,人类亦具有不同于上述二者的智能,它完全不同于知觉经验和思维想象,那就是开悟所得的大智慧,其特之处是见闻觉知所不能到,思索智力决不能通,语言文字亦不能确切形容道出的,如佛曰“不可说、不可说”;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强名之曰道”;庄子所寓言的“至人”、“真人”、“神人”的境界,均非知觉思维所可达到,只有开悟成功的“顿悟”、“彻悟”,才能“潜符默证”,得到圆满至极、无欠无余的“大圆镜智”,而见于宗教和哲学者,尤以释迦牟尼佛所悟的最伟大、最真切、最圆融,所以佛陀是大觉者,其说法和行道四十九年,都是彻悟所得。开悟而可通于知觉思维方面,以便于向囿于知觉思维的众生说法施渡。孟子的所谓“而一旦豁然贯通焉”,世俗的“开窍”,即开晤之谓。可以说开悟高于知觉、思维,而又通于此二者而有以济其穷,感觉思维所得的是知识技艺,而陪得的则为智慧,有时且可不外于知识技艺。
什么是开悟而达的“顿悟”、“彻悟”?即我们于所遭遇的疑难、困惑等等,竭尽了一切觉知的经验知识,和可以作为的种种努力,以及思维判断的方法智慧,而无法解决之后,突然因某种外在情景的突发刺激之下,而豁然贯通了,开窍了,如梦之忽觉,暗之突明,愚而得智,于前之疑难、困惑,无不明白,无不贯通而得解决之道。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是,由迷至悟,由愚至智既无界线可区分,又无时机可把握。其基本的是每一个体具有的潜能为主因,以所知觉思维不能解决的疑难、困惑为范围,久久在念,形成气机的凝聚,于某个无法预知的时间地点由某种外缘的刺激和引发,而顿悟、彻晤(详见下文贰:“佛性的阐明”)。其与觉知、思维最大不同之处,是“直感的”、“直觉的”、不知其然而然的。“顿悟”、“彻晤”所得的是智慧“一通百通”,“一了百了”,如大圆镜的高悬,照鉴了一切,通晓了事理而无碍,且能由体起用。知觉、思维及所得,相形见绌。
禅宗是源出佛教的教派,其后如蛹的蜕变成蝶,与佛教各派划清界限而独立,自称“宗门”,称其他各派为“教下”*,全体的禅人,无一不以求开悟为目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基本、全体的信念。以开悟成佛的基本观念作为观照,可得出其下述的特点:
一、自力求悟,不从他力。不似佛教的重佛、法、僧三宝。
二、惟重本来具足的佛性,直至自悟,无一定的悟道方法,故不重视佛教戒、定、慧的定法,即所谓“逢缘悟达”,故可见桃悟道,被棒被喝、闻雷闻青蛙入水,晒太阳、嗅厕臭等而得开悟。
三、禅宗认为自己开悟了,便与佛无异,故不必视佛为偶像,而且多有呵佛骂祖之言。其实这不是不敬,而是在扫除“圣瑞”,以免禅人“分凡分圣”,起了“分别心”,或贪求心,蔽障了开悟的契机。深入一层,方知如此亦是报佛恩。
四、禅师、耆宿以其开悟的经验,接引学人的开示,不但是经验谈,而且——从其胸臆中流出,“垂一言半语,不是心机”,不许走上思而知,虑而解的理路上,只许你会,不许你知,要“如愚如鲁”,甚至有默然无语和扬眉瞬目、举拳抚掌等等的肢体“语言”,只能参悟,不能讲说,故谓之参话头、参公案,统称之为参禅。
关于话头、公案以至如何参法等等都在下文“禅宗的公案”中作了颇详的阐述。就禅人的开悟而言,是因前人、他人之悟,以开己之悟。公案有如定谳的案例,就禅师耆宿而言,乃给与学人的参究“题目”,以之勘验所得的正偏得失。故公案是禅人求道和悟道的智慧结晶和蕴藏的宝库。公案一般简单之至,全无长篇大论,极短的只有只字、片语,正所谓“快人一语,快马一鞭”;但又义深藏,不许道破,亦不许如经疏的注解,而且宗师的开示,学人的问话,无彼此的往复讨论,故其难亦如“蚊子上铁牛”。如果像胡适之一样以历史的考据法,理性的逻辑法求之,其结果必然是鲜有所得而成为门外汉。例如:
药山久不升座,院主白云:大众久思亦诲,请和尚为众说法。
山令打钟,众方集,山升座,良久,便下座,归方丈。
主随后问:和尚适来许为众说法,云何不垂一言?
山云: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从容录第七则。解见下文“肢体呈机类”公案第九则)
这则公案,如何能以思想方法,语意语法求解?
笔者不敏,以禅学的“知解”,于相传一千七百则的公案中,拈出百则,分为十大类,注明出处,简介公案拈出的禅师,参求公案的内涵,明其慧识的“向上一路”之后,转而以其智慧的光辉照烛“向下一路”的世俗事理,期破暗启明解粘去缚而得大自在。公案是禅师耆宿的智慧宝藏,更是中国人和文化胎育下的智慧凝聚,以之为天下人作荫凉,是执笔时的最大的心愿。
目录
代序 开悟、智慧、禅公案
第一部分 论开悟
 壹 禅宗的特性
 贰 佛性的阐明
 叁 禅宗的公案
 肆 公案的拈解
 伍 公案的参法
 一、参公案前的准备
 (一)体用不二
 (二)事理不二
 (三)因果相关
 (四)重重否定
 二、公案参释的进行
 三、禅公案参法的取用
  (一)信念的引导
 (二)凝住与用功
 (三)游方与广参
 (四)怀疑与决疑
 (五)机缘与开悟
 (六)保任与起用
 陆 禅公案选释
  一、公案选释的着眼
 二、参得最多的公案——狗子无佛性——“无”
 三、不必参究的公案
 四、显示悟境的诗偈公案
  (一)洞山涉水开悟
 (二)香严击竹开悟
 (三)觉海何山见桃开悟
 (四)昭觉闻诗而开悟
 (五)祥符一喝而悟
 (六)越山师鼐赴斋开悟
第二部分 百则公案分类选释
 壹 潜符至道类
(1)至道无难的公案
(2)一代时教的公案
(3)三界无法的公案
(4)即心即佛的公案
(5)独坐大雄峰的公案
(6)凡夫法的公案
(7)日日是好日的公案
(8)竿头进步的公案
(9)不得住的公案
(10)云门两种病的公案
 贰 祖师机缘类
(1)廓然无圣的公案
(2)世尊升座的公案
(3)世尊拈花的公案
(4)达摩安心的公案
(5)良马鞭影的公案
(6)祖师西来意公案
(7)六祖心动的公案
(8)祖师心印的公案
(9)“祖”“教”同别的公案
(10)真弥勒的公案
 叁 呵佛骂祖类
(1)呵佛骂祖的公案
(2)佛是干屎橛的公案
(3)银碗盛雪的公案
(4)不合得衣钵的公案
(5)曹溪无“这个”的公案
(6)佛不如曹山的公案
(7)洞山的非佛公案
(8)他是阿谁的公案
(9)女子出定的公案
(10)转如是经的公案
 肆 机锋互逞类
(1)雪峰的古镜公案
(2)逢人即出的公案
(3)智不到处的公案
(4)洞山尊贵的公案
(5)乌臼的曲棒公案
(6)三圣的透网金鳞公案
(7)庞居士好雪片片的公案
(8)啐啄之机的公案
(9)不说法的公案
(10)南山鳖鼻蛇的公案
 伍 肢体呈机类
(1)翠岩的眉毛公案
(2)一喝再喝的公案
(3)闻有言便倒卧的公案
(4)投子凡圣的公案
(5)一踏大悟的公案
(6)大随竖拂的公案
(7)岩头的拜喝公案
(8)云岩扫地的公案
(9)药山升座的公案
(10)仰山插锹的公案
 陆 理趣盎然类
(1)有佛无佛的公案
(2)见过于师的公案
(3)洞山的宾主公案
(4)临济的宾主公案
(5)百丈打散的公案
(6)法眼的质名公案
(7)瑞岩的常理公案
(8)严阳的一物公案
(9)韶山的是非公案
 柒 反常合道类
 捌 奇特神异类
 玖 答在问处类
 拾 随流得妙类
 拾壹 结论
……
文摘 插图:

壹 禅宗的特性
禅宗是佛教的一宗派,也是世界宗教中的特殊教派,简单地说,它是凭借个人的自力,发挥本具的潜能,以求开悟,“悟解心开”之后,立地成佛,成为与佛陀无差异的大觉者,得到无欠无缺的大智慧。在基本的区隔上,悟与迷是相对立的,迷如迷梦,悟则脱出迷梦,得见真实;经由悟而得到的大智慧,正如照透黑暗的灯光,又如破除迷雾的烈日,消除了所有的遮蔽,一切真实和本来,如实地呈现;同系一人,迷的前一刻是凡夫,悟后的一刻则是圣者、是佛;迷与悟之间,又无明显界限,而界限却又如“铁围山”,无数的人终生限隔在这无有形迹的铁围山中,不能超越脱出,一生一世都是凡夫,如庄子所说的:“大愚者终身不灵。”
佛教的许多宗派,都以开悟为目的,唯有方法和修行的方式不同。各宗基本上都遵守佛陀的教法,以戒、定、慧的修持之道,而形成各自的修行之法,并由僧侣加以护持、传授,由此形成了同中有异的各大宗派。各宗所主张的开悟大致分为解悟和证悟:解悟为解知佛陀宣示之理,证悟为依其修行之法,而体达其理。
以开悟的目的而言,禅宗是开悟成佛,正如众所周知的四句偈语所云: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乃指经“明心见性”而达成佛教最高境界即成为佛。佛乃佛陀梵文之汉语音译的简称,基本的意是觉者、智者,也指诸佛和已证悟成佛者的总称。禅宗的成佛强调觉悟,而不重佛的果位。因为由原始佛教至传到中国的大乘佛教的各教派,大都崇拜释迦牟尼;认为佛陀只有他才能当之,而不敢僭越,僭越了便是大不敬;禅宗有呵佛骂祖的习气,“圣谛亦不为”的“不落阶级”,即不分凡分圣。而把佛认为是最高的果位,不是落在阶级上了吗?而且开悟之后,所得的是与释迦牟尼同样圆满的智慧,也不必以佛为最高果位了。简而言之,禅宗的开悟成佛,是得到如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大智慧,其形象化的形容词为“大圆镜智”,在人与道合这一宗教层次上,是无欠无余,如大圆镜的圆满。
解悟是解知佛陀宣示的教理,如原始佛教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及以后的大乘经典。这些经典很多玄奥难解,如唯识论;有的卷秩繁浩,一部论有达一亿多字的。求解悟因而非常困难,纵然解悟了,也只是言语议论所能了解的知识层面,而不是自己的开悟,所得的不是无上的智慧。禅宗不太看重解悟,认为“依经解义,三世佛冤”。但也不许悖离经义,故而又说:“离经一字,便
……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