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页码:32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3月
ISBN:7801237420
条形码:97878012374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中国乃至整个东业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心性如来藏思想。心性如来藏思想的印度形态是以佛性如来藏说为荩本因素,而与唯识思想、心性思想相融合的结果。心性思想在其中所起的币要作用已有定论,但唯识学的铸造性作用则罕有所识。唯识学的无为依唯识思想结合唯心意义上之心性说,将法性如来藏说改造为心性如来藏说,构建了印度晚期如来藏思想的基本思想模式。再经过《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以及真如缘起一说的发挥,形成中国化佛教的核心思想形态。心性如来藏思想存形式上具有明显的梵化色彩,在印度、中国,甚至在日本,都屡遭诟病。现代中国的欧阳竞无、吕激、印顺等,以及日本[批判佛教]思潮的松本史郎、侉谷宪昭等对之的批削。即足其近期的表现。但他们的批判都失之偏颇。
本书的主题为如来藏思想,是围绕唯识、心性、如来藏思想三者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是笔者近三四年围绕如来藏问题的思考。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三,一是对中印的唯识思想、心性思想、如来藏思想的辨析、梳理,二是对三者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三是考察中国、日本对如来藏思想甚至唯识思想的一些批判,并以中国支那内学院与日本“批判佛教”为例。
作者简介 周贵华,1962年生,重庆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87年毕业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任教,直到2000年。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方向博士学位,同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从事专业哲学研究,研究方向为印度与中国佛教哲学。著作有《唯心与了别》等。
编辑推荐 本书的主题为如来藏思想,是围绕唯识、心性、如来藏思想三者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是笔者近三四年围绕如来藏问题的思考。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三,一是对中印的唯识思想、心性思想、如来藏思想的辨析、梳理,二是对三者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三是考察中国、日本对如来藏思想甚至唯识思想的一些批判,并以中国支那内学院与日本“批判佛教”为例。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印度佛教唯识学及其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
第一节 印度佛教唯识学的分型及其与如来藏思想的
关系
一、引言
二、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二分:有为依唯识学与无为
……
文摘 书摘
三、有为依唯识学与无为依唯识学的传承与发展
弥勒(Maitreya)作为《本地分》以及《辨中边论颂》、《大乘庄严经论
颂》、《究竟一乘宝性论颂》等颂的作者,是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开山
祖师。他的思想为其弟子无著(Aestiea)以及无著的弟子世亲(Vasubandhu)
发扬光大。值得注意的是,无著作为弥勒的唯一嫡传弟子,但并不重视无为
依唯识学,他没有撰造无为依唯识学方面的论著,甚至没有对弥勒的无为依
唯识学论著作释,而极力弘扬的是有为依唯识学。①从《摄大乘论》以及<
摄抉择分>看,无著受空宗思想影响很大,比如将圆成实性诠释为依他起性
上遍计所执性永无之性,着力否定圆成实性的实体性,因此,他忽视无为依
唯识学是自然的。他所著的《显扬圣教论》主要摄释了《瑜伽师地论》的大
乘思想,《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简明地诠释了有为依唯识学之法相,而《摄
大乘论》则第一次完整建立了有为依唯识学的结构。在有为依唯识学方面,
弥勒、无著间构成了第一代传承。
无著的弟子世亲对有为依与无为依唯识学都有发扬。就无为依唯识学而
言,世亲虽不是弥勒的嫡传弟子,但堪称弥勒的心传弟子。他不仅注释了弥
勒的所有无为依唯识学的经典,而且还著有无为依唯识学的重要著述《佛性
论》。特别是通过他对弥勒诸颂之阐释以及其独立著述的发挥,无为依唯识
学的本体论、识境论、缘起论的思想特征才真正定形。因此,弥勒、世亲间
形成了无为依唯识学的第一代传承。而在有为依唯识学方面,无著、世亲问
构成了第二代传承。世亲作为无著的嫡传弟子,弘传有为依唯识学当然是义
不容辞。他对有为依唯识学进行了精简整理与系统化,其著述《唯识二十论
》、《唯识三十颂》、《三自性论颂》、《百法明门论》等,皆是有为依唯
识学的精要之作。由于世亲对唯识学的二支贡献甚巨,如同弥勒,他既是有
为依唯识学的祖师,亦是无为依唯识学的祖师。
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