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38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6033372/9787506033374
条形码:978750603337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名人自述》是20世纪上半叶9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孙中山、梁启超、章炳麟、蔡元培、胡汉民、鲁迅、陈独秀、瞿秋白、胡适)的自述。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所说的,“局中可愤可痛之情形,非局外人所能知也”,比起史书上后人撰写的传记,从上述9人对自己的悲欢、教养等等个人经历的叙述中,人们往往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他们的人格和立身之道,这正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编辑推荐 《名人自述》中的名人自述:
孙中山:余之从事革命,建主义以为标的,定方略以为历程,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求天下之仁人志士,同趋于一主义之下,以同致力,于是有立党……
梁启超:我自己和我的朋友,继续我们从前的奋斗,鼓吹政治革命。同时“无拣择的”输入外国学说,且力谋中国过去善良思想之复活……
蔡元培: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同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章炳麟: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世固有见谛转胜者!……乃若昔人所消,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
胡汉民:“不远而复,主义是从。”
鲁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陈独秀:幼稚的中国党还没有自己发明理论决定政策的能力,至于盲目地执行国际机会主义政策,而没有丝毫认识与抗议,这是中国党领导机关应该负责任的……
瞿秋白:“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何必说?
胡适: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目录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
孙文学说(节录)
中国革命史(节录)
梁启超
我之为童子时
三十自述
戊戌政变记(节录)
清代学术概论(节录)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节录)
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
国体战争躬历谈
护国之役回顾谈
章炳麟
汉微言(节录)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
蔡元培
简历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辛亥那一年
蔡孑民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胡汉民
胡汉民自传
鲁迅
著者自叙传略
自传
《呐嘁》自序
《自选集》自序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陈独秀
实庵自传
告全党同志书
瞿秋白
《瞿秋白论文集》自序
多馀的话
胡适
四十自述
逼上梁山
……
序言 从太史公作《史记》开例,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主要是通过人物传记来反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既然是人们的活动创造了历史,那么起过重要作用的、最引入注目的活动家的传记,当然也就构成了史籍最重要的内容。就说这本书吧,九位作者都是二十世纪前半叶的重要活动家,通过他们的传记材料,人们岂不是可以看到这一段历史的若干重要侧面吗?
本书所收都是本人的自述。比起史书上那些后人撰写的传记来,有它独特的价值。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所说的,“局中可愤可痛之情形,非局外人所能知也”,躬与其事,有切肤之痛。甘辛冷暖,感受自深,自能言他人之所不能言,并且能够提供史书上最可珍视的生动细节。从对自己的悲欢、教养等个人经历的叙述中,人们往往可以更清晰地看见他们的人格和立身之道,这正是读者最希望从传记作品中看到的。不过问题也有它的另一方面。例如梁启超本人在谈到他的《戊戌政变记》时就说过,因为“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难称信史。“盖局中人为剧烈之感情所蔽,极易失其真相。即不尔者,或缠绵于枝叶事项,而对于史迹全体,反不能得要领。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中国历史研究法》)这说法当然也是有道理的。只是我们要求于信史的,是如实地反映事变的本来面目,而并不要求具有冷漠的态度。爱憎之心更热烈,不但不足为病,甚至应该赞许。写历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事件而无动于衷,不是好的历史家;读这些而无动于衷,不是好读者。怎么能够要求一个人在美好和邪恶二者之间严守中立呢?
人们看历史人物,通常已经是事变过去之后若干年乃至若干世纪之后了。当时许多偶然的、琐碎的言谈、行为和冲突,都逐渐被时间之流冲洗干净,留下来的,只是主要倾向主要活动的大节,是非功罪了了分明。如果是在历史事变发生的当时,却是不容易看得分明的。因为这时候必定有许多偶然的琐碎的因素跟历史发展的主线纠结在一起。
文摘 插图: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一八九七年初)
序
近者,予被逮于伦敦中国公使馆,颇为当世所注意。予且因是结纳多数良友,泰西学子藉为法律问题之讨论者尤众。予若不以案中实情布告当世,则予之职为未尽。顾予于英文著述非所长,惟冀读者恕其谫陋,一勿加督责。而遣辞达意尤得吾友匡助之力为多,使非然者,予万不敢贸然以著作一自鸣也。
西历一千八百九十七年孙文识于伦敦
第一章 原因
时在西历一千八百九十二年,予卜居于珠江江口之澳门,以医为业,藐兹一身。初不料四年后竞被幽于伦敦中国使馆,更不料以是轰动政界,甚且由英政府出而为实地之干涉,以要求彼使馆之见释也。虽然,予之知有政治生涯,实始于是年;予之以奔走国事,而使姓名喧腾于英人之口,实始于是地。
当一千八百八十六年时,予学医于广州之英美传道会,主政者为戈尔医学博士—r.Kerr)。次年,闻香港创立医科大学,遂决计赴香港肄业。阅五年而毕业,得医学博士文凭。
澳门一埠,其隶属于葡萄牙者盖三百六十年矣。顾政柄虽属欧人,而居民多称华籍,即其自称为葡人者亦大半为本地之欧亚杂种也。
予既卜居于澳门,澳门中国医局之华董所以提携而嘘拂之者无所不至,除给予医室及病房外,更为予购置药材及器械于伦敦。
此事有大可注意者一端,则自中国有医局以来,其主事之官绅对于西医从未尝为正式之提倡,有之,自澳门始。予既任事于医局,求治者颇众,而尤以外科为繁。然亚东之闭塞,甫见开通,而欧西之妒焰已起而相迫。盖葡人定律、凡行医于葡境内者必须持有葡国文凭,澳门葡医以此相(齿奇),始则禁阻予不得为葡人治病,继则饬令药房见有他国医生所定药方,不得为之配合。以是之故,而予医业之进行猝遭顿挫,虽极力运动,终归无效。顾予赴澳之初,并不料其有是,资本损失为数不少,旋即迁徙至广州焉.
予在澳门,始知有一种政治运
动,其宗旨在改造中国,故可名之为少年中国党(按即兴中会)(“少年中国党”[“Young China”Party]与兴中会不是一回事。此处及下文中一些地方,译者将它们混为一谈,是不妥的)。其党有见于中国之政体不合于时势之所需,故欲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其最要者,则在改行立宪政体,以为专制及腐败政治之代。予当时不禁深表同情,而投身为彼党员,盖自信固为国利民福计也。
至中国现行之政治,可以数语赅括之曰:无论为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