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227 页
出版日期:2001年10月
ISBN:7537719063
条形码:978753771906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向您介绍了山西各类面食有近千种之多,其用料之广、花样之繁、制法之巧、食法之殊,独树一帜,构成了山西面食的最大特点。
媒体推荐 绪论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长期以来,山西人一日三餐,几乎是无面不足,无馍不饱。山西有“一样面百样吃”的说法,其实何止百样?仅普通农家每日面食若刻意追求,亦可做到一月面食不重样。山西人祖祖辈辈就是以面食为生,大米等进入普通人家的食谱,那是5O年代以后的事了o
“南米北面”,山西人以麦粉、谷粉、豆粉为主食,但从用料、制作到食法诸方面,又有别于其他北方地区,有着自身的特色,面食的“面”不单指小麦粉。中国北方的原始农业发端于种粟,也就是小米。首先被栽培的野生禾本科植物还有稷,也就是黄米,被尊为五谷之长。稻在商时开始栽培,北方少水,不可能种植太多。卜辞中云:“月一正,日食麦”。大年初一吃麦子,说明商代已有了麦子,但因种植不普遍,是稀有之物,逢年过节才吃。麦子是美食,是一年中收获最早的谷物,正解青黄不济,收麦成为生活中大事,每年要以新麦祭祀宗庙,国君要先品尝,这种仪式叫“告麦”。
山西面食是从旧时的杂粮面和现今以小麦面为主的食品。
食料生产是饮食的基础,山西面食取料广泛,构成了它的第一个特点。
特定的自然条件与传统农业生产,为山西的面食提供了物质基础。
山西以各类粮食品种制成的面食近千种之多,用料之广、花样之繁、制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面为主的北方,也独树一帜,构成了山西面食的又一特点。
山西面食的制法有蒸、煮、烙、烤、炸、煎、炒、烩、焖等;以面条为例,以不同材料揉成的普通面团,在农家妇女手里,可擀、可削、可拨、可抿、可擦、可压、可搓、可漏、可拉,施之不同浇头,便魔术般地变幻出姿态各,色、香、味不同的各种面条来。 ’
山西面食巧夺天工的新奇制法,适口、悦目的花色品种,显示出群众的创造才能和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
无明显的主副食区别,菜饭合一,汤饭合一,是山西面食的第四个特点。
山西人食醋在全国是出了名的,连外地人也有“久在山西住,哪有不食醋”的认同。外省人戏称山西人为“老醯(读)”,有人不明究理,写作“老西”不对o“老醯”是说山西人嗜醋,醯,便是古时的醋。
山西面食嗜醋,受传统影响,与生存环境、自然条件亦有关。山西水硬、碱性强,需用酸来中和,嗜醋是适应环境的必需。
此外,与饮食结构有关,如山西人食用莜面、高梁面、豆面等面食。不易消化,嗜醋有助于食物消化。山西面食制品的人文意义很鲜明,如或雅或俗的名称,如争奇斗艳的面塑、面花,早已成为一种特殊民俗文化。
总之,山西面食源远流长,特色突出,它的影响早已走向了世界。风靡全球的“意大利面条”便是从山西传过去的。13世纪,欧洲人还只懂得啃面包,是马可波罗把山西面条介绍到意大利。
今天,山西面食制作经广大饮食工作者不断发扬光大,在传统的、民间的面食技艺上,不断改制、创新,创造了许多美味可口、有利健康的新品种。我们相信,三晋面食在勤劳智慧的广大人民中间,定能以其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崭新的姿态面貌,迎接新时期经济飞的到来。
编辑推荐 本书向您介绍了山西各类面食有近千种之多,其用料之广、花样之繁、制法之巧、食法之殊,独树一帜,构成了山西面食的最大特点。
目录
绪论
三色拨鱼
刀削面
拉面
刀拨面
剔尖
……
文摘 书摘
[原料]
白面500克,大蒜泥50克,精盐、味精、酱油、香醋、花椒面、植物油、辣椒面各适量。
[制法]
1.将白面放人面盆中加清水和成面团,蘸少许水将面搋软,稍醒。
2.将蒜泥放人碗中,放少许辣椒面。炒锅上火放少许植物油,待油热后,把油炝人蒜泥
碗内,再加入适量酱油、精盐、香醋、花椒面、味精搅匀后便成调和。
3.将醒好的面团上案,擀成大片,对折,用刀切成腰带状。然后将宽条面用双手扯成16
厘米长的薄条片下人沸水锅中煮熟,捞起后浇上调和即可食用。
[特点]
软嫩可门,昧浓香辣。
[原料]
白面500克,韭菜400克,精盐适量。
[制法]
1.将韭菜洗净、切碎,放人盆中后撒适量盐拌匀,待脱出水分时混入白面,再加适量清
水和成软面团,把面团揉匀稍饧。
2.将醒好的面团擀成大薄片,切成3厘米宽的长条,把面条煮人沸水锅中,煮熟捞出浇上
臊子即可食用。
此面也可用萝卜、北瓜、西葫芦、菠菜等来制作均可。
[特点]
色泽艳丽、营养丰富。
包皮面
【原料】
红面250克,白面250克。
【制法】
1.将红面加开水和成烫面团。
2.白面用凉水和成面团。
3.将两种面团分别揉匀揉光,白面做皮,红面做心,包成圆球状。然后将圆球状的面团擀成薄面片,切成5毫米宽的细面条,把面条放人沸水锅中煮熟,浇面卤或蘸调味汁即可食用。
【特点】
色泽鲜明,口感筋滑。
包皮面广泛流行于盛产小杂粮的晋北和晋中一带。山西多产杂粮,过去不少地方常年难得吃上一顿白面,而高粱面、玉米面由于筋力差,且单独制作不能成型,人锅便化成汤。百姓在和命运抗争中创造出这种用少许白面做皮,包裹高粱面或玉米面,再擀制成为成型的面食,并取名为“金裹银”或“银裹金”,既好看,又好吃。
三合面
【原料】
白面250克,黄豆面125克,小粉面125克,温水250克。
【制法】
1.将三种面粉放在面盆中混合均匀后加水和成面团,盖上湿布稍饧。
2.将饧好的面团放上案擀成大薄片折叠后切成韭菜叶宽的面条。
3.食用时将面条下入沸水锅煮熟,捞出浇上特制的羊肉臊子,再滴少许陈醋即可。
【特点】
质韧光滑,气味香浓。
“三合面”是白面、黄豆面和玉米小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