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

发布时间: 2010-04-26 02:10:20 作者: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9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61763492/9787561763490
条形码:978756176349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经典与书写系列

内容简介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是在21世纪中西文化会通碰撞之际,中国学者对华夏传统充满温情和敬意的深入思考与全新开拓。
作者追随着孔子的道说,运用新的哲学方法(现象学的、结构主义的)来探讨儒家哲理的生动特性,特别注重中国传统视野中的人的实际生活经验(孔子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儒家所谓“艺”)对于理解儒家思想传统的关键意义。
作者揭示出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全然异于西方文化和基督教的时间性与身体性,探发了这种时间性与身体性的根本源头:亲子之爱,并对此作了极为新颖独到的阐发。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和儒家传统未来发展的新的可能和远景。
编辑推荐 讲了这么多次课,希望的是能给你们某种提示,看出那个活在“四书五经”中,特别是《论语》和诗、礼、乐中的孔夫子。他不只是一个伟大的“遗迹”,如果我们抖落掉无数蒙在他身上的尘埃,还原掉那些后人强加给他的脱离了人的实际生活经验的解释发挥,摘掉那些现代人横加在他头上的各种帽子,包括新文化运动以来被扣上的那个“孔老二”的帽子,以及被扭曲了的“丧家狗”的帽子,我们就会深切地感到,孔子那深远动人的仁道智慧,依然能够兴发我们,能够无与伦比地打动我们,它确实能够活在我们今天和未来(尤其是未来)的人生之中。
如果我设想的“儒家的未来”能有某种程度的实现,那么我们就能和孔夫子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相遇(所渭“与古人相会”)。那时候,一定会有“自然的光辉”、“金色的盛况”.“伴着欢快沙沙声响”,一定会有怡然纯真的笑声,一定会有让梅斯金公爵那样的“白痴”不再发疯的笑声,或者说是孔子的思想灵魂又发出的笑声。正如海德格尔讲的:真正过去的东西,一定是在未来与我们相遇。
目录
作者序
开篇辞
第一篇 孔子的生平与圣人性
第一讲 孔子的出生与少年时代
一、孔子的出生与少年面临的问题:父母“野合”之非礼
二、孔子如何“志于学”:“礼”对于孔子的人生急迫性
三、中外圣人的诞生及早年情状之比较
第二讲 孔子的成立与悟道
一、“三十而立”的含义
二、“问学”之礼一理
三、教学
四、春秋格局
五、闻《韶》大悟
第三讲 孔子的从政与晚年
一、孔子“从政”的问题:今古文经学之争
二、渴望从政与承担天命
三、从政经历
四、周游列国
五、晚年

第二篇 孔子哲理的源头:乐作与诗兴
第四讲 乐与兴:风起云涌时
一、孔子对“乐”的哲理解释
二、原本的“乐”为何必是善的、道德的?
三、《诗》与乐的关联:兴
第五讲 “兴”打开的语言和领会境域
一、孔子所说的两种“言”
二、诗言的功能
三、以诗事君、事父
四、诗一思无邪
五、《关雎》之兴
六、王国维诗论与上博楚竹书《诗论》
第六讲 诗乐为什么更可理解:西方哲学家们的有关学说及对诗本性的探讨
一、柏拉图的诗歌观、语音观及其迷狂说
二、与孔子诗乐迷狂观的对比
三、黑格尔的音乐观与诗论
四、叔本华和尼采的音乐观:语音本身的思想性
五、维特根斯坦的音乐观和语言观

第三篇 孔子哲理的成立:礼、仁、政
第七讲 立于礼乐:儒家的实际生活形态
一、礼与诗乐的关系:正名
二、礼的源头:亲子之爱

第八讲 亲子之爱的时间分析
一、亲子关系的原本居中性、不确定性和“克罗马依人”之人性
二、时间性与意义
三、意义机制
四、意义机制中的“死”与“生”
五、亲子关系的时间性
六、结语

第九讲 成于天乐:孔子的仁道与仁政
一、仁爱与亲子之仁
二、列维纳斯对“父子”关系的阐述
三、仁的艰难与可能:亲人异于他人
四、破解“黑洞”之“光”
五、君子:从亲子到仁人的艺一术化人生形态
六、仁:亲艺化和艺亲化
七、仁政与政仁
引用文献
……
序言 经典是影响一个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头。它不限于时间上的源头,还意味着重现思想与人生开端的溯源能力。这也就是说,它能让我们重回起头处,体验到最初的、边缘上的取向如何发生,并由此而生出某种边际处的敏感。非经典的文本则已经处于某种框架之中,近代以来的反经典潮流则指一种以“靠最先进手段直接解决问题”为标榜的倾向,否认经典有当下及未来的活的真身。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没有经典的国度,只有西方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一和技术(高科技)的至高无上与无处不在。形而上学与科学同属于一个观念普遍主义的思路。“现代自然科学、现代数学和现代形而上学都是源出于广义上的数学因素”(《海德格尔选集》,第875页)。但我们也知道,数学同样是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形成因素。只通过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视野来研究中国古代经典,也属于这个高科技崇拜的现象。
  科学无经典可言。培养一位物理学家,根本无须去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甚至牛顿的《原理》,只需要最应时(updated)的教科书、成果报告和实验手段。但要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命运的士(儒士、道士)、思想家,或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则必读经典,非如此就无法以“究际通变”(司马迁语)的方式来进入生活。
文摘 第一篇 孔子的生平与圣人性
我们知道,在孔子之前,广义的儒家就已经有了,而且源远流长。孔子说“吾从周”,从的就是周文化、周礼。另外,六艺的绝大部分材料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比如《周易》,据说经文本身,包括六十四卦象顺序,都是由周文王作的。而且,我们看《左传》或《春秋公羊传》,从西周到东周,在孔子之前出现了那么多贤人,像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鲁国的叔孙豹等,都是相当出色的人物,基本的价值观和思想倾向也是儒家的或比较靠近儒家。
那么为什么说孔子是儒家的源头呢?因为到孔子这儿,周礼、《周易》和一系列古文献、古思想的含义才变得“深切著明”。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引了一段从董仲舒那里来的言论,里面有孔子这句话,用来解释他为什么要作《春秋》:“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我觉得此话用在他和以前的周文化之间的关系上也是很贴切的,因为周文化及其经典对于他不是“空言”,而是出自历史人生和转化历史人生的“行事”。孔子说自己前大半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经过孔子的“述”,包括他晚年作的《春秋》,以前的经典就都变得深切著明起来。为什么说“行事”才深切?理论性地直接表达他的思想不是更深切吗?西方人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对自己的思想做系统的阐述,而像希罗多德记述的历史就大多是事实,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试图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但这不同于他自己的思想。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