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

发布时间: 2010-04-26 04:07:58 作者:

 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1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42628895/9787542628893
条形码:97875426288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性与性别学术译丛

内容简介 《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作者简介 朱迪斯巴特勒,1956年出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主要著作有《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消解性别》、《欲望的主体》等。
译者简介
宋素凤,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曾任教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国立安东大学。主要学术领域为妇女、性别与文化研究。著有《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译有《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合译)、《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合译)。
媒体推荐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编辑推荐 《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收入了在这个领域产生过并正在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从哲学、历史、心理、艺术等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背景,上面记载着从远古到今天,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包含的、建构性与性别的非凡努力和力量博弈。《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目录
序(1999)
序(1990)
第一章 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欲望的主体
 第一节 “妇女”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
 第二节 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欲望的强制性秩序
 第三节 社会性别:当代论辩的循环废墟
 第四节 对二元论、一元论的理论梳理以及超越的可能
 第五节 身份、性/别与实在形而上学
 第六节 语言、权力与置换策略
第二章 禁制、精神分析与异性恋矩阵的生产
 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关键交换
 第二节 拉康、里维埃尔与伪装策略
 第三节 弗洛伊德与性别抑郁
 第四节 性别的复杂性与认同的局限
 第五节 禁制重新表述为权力
第三章 颠覆的身体行为
 第一节 朱莉娅克里斯特娃的身体政治
 第二节 福柯、赫尔克林与性/别不连贯的政治
 第三节 莫尼克维蒂格:身体的瓦解与虚构的性别
 第四节 身体的铭刻,操演的颠覆
结论:从戏仿到政治
译后记
……
序言 这套译丛所涉及的领域是性与性别研究。所选作者的基本理论倾向是社会建构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性与性别研究领域展开了一场生理决定论(本质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论争,至今已经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中,生理决定论渐渐失去了影响力,社会建构论占了上风。而本书系的作者巴特勒等人正是这场论争当中的主要人物。
从1960年代起出现的性别新概念认为:将某些行为归属于男性或女性只是一种社会习惯(就像在英文中将船称为“她”,而其他文化中却不会如此)。社会建构论最初的观点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和环境共
文摘 因此,作为在强制性体系里的一个生存策略,性别是一种具有明显的惩罚性后果的表演。在当代文化里,明确的性别是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部分;的确,我们惯常处罚那些没能正确实践他们的性别的人。由于并没有一个由性别表达或外现的“本质”,也没有可让性别追求的一个客观的理想的存在,而且由于性别不是一个事实,各种不同的性别行动创造了性别的理念;如果没有那些行为,根本就不可能会有性别。因此,性别是一贯隐藏它自身的创生的一种建构;它是心照不宣的集体协议,同意去表演、生产以及维系明确区分的、两极化的性别的文化虚构,而这协议被那些产物外表的可信度——以及一边等着伺候那些不愿意相信这些产物的人的处罚——所隐蔽;这建构“迫使”我们相信它的必要性和天生自然的本质。通过各种不同的身体风格而具化的历史可能性,不过是一些由惩罚所管控的文化虚构,而这些虚构在强制的情况下交替着具化和转向的过程。
让我们思考一下:性别规范的积淀产生了一些独特的现象,如“自然的生理性别”,或“真正的女人”,或其他许许多多普遍存在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虚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积淀生产了一整套体系的身体风格,这些物化了的身体风格,以自然对身体所设计的不同性别的面貌呈现,而这些性别以彼此相对的二元关系存在。如果这些风格是被演绎的,如果它们生产了一致的性别化主体,而这些主体又白命为它们的创始者,那么什么性质的表演也许能够揭露这个表面上的“原因”其实是“结果”?
另外,在什么意义上性别是一种行动?如同其他仪式性的社会戏剧一样,性别的行动也必须有不断重复的表演。这重复既是重新演绎,同时也是重新经验已经在社会中确立了的一套意义;它是这些意义得以正当化的世俗形式以及仪式化的形式。虽然是有个人的身体经由风格/程式化的过程、形成性别化的模式而演绎这些意义,这“行动”是一种公共的行动。这些行动有着时间以及集体的维度,而它们的公共特性不是没有重要影响的;事实上,表演的实践有着策略性的目的,亦即将性别维持在一个二元的架构里…这个目的不能归因于一个主体的作为,相反地,它应该被理解为创建并巩固了主体。
性别不应该被解释为一种稳定的身份,或是产生各种行动的一个能动的场域;相反地,性别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建立的一种脆弱的身份,通过风格/程式化的重复行动在一个表面的空间里建制。性别的效果是通过对身体的风格/程式化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对它的理解应当是:它是使各种
……
后记 2005年春夏之交接到徐冬的电话,表明上海三联书店将出版一套性别研究的重要学术译作,询问我是否愿意接下《性别麻烦》的翻译T作。当时我不无犹豫,因为自忖时间有限,而且《性别麻烦》从理论和文字上来说都属艰深之作,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我没有把握能在有限的时间交出一个比较满意的成果。但稍作思量我最后还是接下了这个翻译的工作,我之所以不惴浅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考虑到妇女与性别研究在国内的发展问题。
过去几年我教授妇女与性别研究方面的课程一直遇到中文教材有限的问题。研究生的课可以要求学生阅读英文材料,但很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