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线装书局
页码:37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ISBN:bkbk946728
条形码:bkbk9467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图书品牌:北京天则求实
内容简介 《经典常谈心裁\论语故事心解(全2册)》主要讲述了:译自日本著名教育家兼作家下村湖人所著《论语故事》,原书为日本最畅销图书之一。战后日本受《经典常谈心裁\论语故事心解(全2册)》影响至巨,年年再版至今。被译为中文后,在香港、台湾及中国大陆地区亦多次再版,引起广大读者重重无尽的心灵震憾。
著者从现代人的角度,以《论语》的章句为骨干,将之创作成为故事体裁的短篇小说,与当代读者的心灵极为贴近、亲和、把这部古典著作的精彩呈现出来。此次出版,我们特邀请栗强先生详加疏评,广征博采、发明心地,更能令读者的心智得以启迪,畅神物外,达道归零。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民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经典常谈心裁\论语故事心解(全2册)》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作者简介 下村湖人,生于1884年,卒于1955年,少年时即被目为天才诗人,个性刚强、谨慎,自信力甚强,是具有儒道思想、重视规律与秩序的教育家与作家。主要作品有《论语故事》、《次郎故事》等。
孔繁叶,1969年生,长期沉潜于东方文化的修习,因悟中国人的精神仍存活于日本,“礼失求诸野”,留学日本三年,参学于东大寺、唐招提寺、龙安寺、临济禅修中心等大小多家禅寺禅院,并学习日本剑道、能乐及园林设计。本书为其第一部翻译作品。
栗强,生于1974年,先后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并师从徐梵澄、金克木、韩镜清、任杰、王绍、谢璐等各位师长学习国学、佛法及中医、长期从事写作,编著有《千家诗评注》、《经典常谈心裁》等多种图书。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媒体推荐 ……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朱自清
佩弦先生一向在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功夫,虽说一点一滴、一瓶一钵,却朴实无夸,极其切实。再加上一副冲淡夷旷的笔墨,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最繁复的理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读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且可不费力地心领神会。这本《经典常谈》就是我这话一个确切的明证。
——吴小如
在学术上,多闻阙疑的态度异常重要,那些纪录中不是无理可寻,但不是一本据学理而衍成的书;许多我们不懂的,只好存而不论,即算为我们所懂到,却又有不应解释或不应那么解释的,因为原本往往是一活生生的事物,或者一落入我辈的解释便死了。倘若我们懂到,又明觉不至于将一橛活真理弄死,那么始可试行解释;然重在得到明确的主观。这里所说的主观,不是凭观者的为主的主观,而是以对象为主的主观。譬如读三百篇,便当以三百篇的立场、见解,去了解三百篇,不是以近思录而读三百篇。推而至于估价、比较,以至于批评,所重亦复在此。
——徐梵澄
编辑推荐 《经典常谈心裁\论语故事心解(全2册)》不是从已意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解释《论语》,而是站在《论语》本身的立场上,像情景剧一样,将孔子和弟子们的生命状态鲜活地呈现出来。
深刻再现,直触孔子灵魂。
明自本心,开启精神之门。
求这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作者有一种卓然独立的态度,不是像其他人那样从己意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写自己的《论语》,画自己的孔子像,而是站在以《论语》为主的立场上,按照原作自身的见地、义理来描绘。这是我们推荐此书的重要原因。
目录
《经典常谈心裁》
解释的困惑(代前言)
原序
周易
尚书
三礼
四书
诸子
春秋三传
战国策
史记汉书
文
诗经
辞赋
诗
说文解字
后记:经典、人心与佛典
《论语故事心解》
孔子喊冤记(代前言)
第一辑 子贡的故事
富人子贡
瑚琏
第二辑 子路的故事
子路强辩
子疾病,子路请祷
第三辑 孔子在鲁国
子入太庙
子语鲁大师乐
孟懿子问孝
阳货赠豚
第四辑 孔子周游列国
天之木铎
子畏于匡
宁媚于灶
司马牛之忧
孔子与叶公
在陈绝粮
第五辑 隐士大团圆
子击磬于卫
子路问津
第六辑 孔子与弟子
宰予昼寝
申枨之欲
伯牛有疾
画地以自限
一以贯之
觚不觚
言志
行藏之辩
第七辑 孔子私家像
异闻
子在川上
泰山其颓
后记:油泥尽裹、香灰包围的孔子像
附录 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介绍
孔子生平大事年表
……
序言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入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
文摘 子贡挺起胸膛,深深吸了一口早晨清新的空气,悠然迈开大步。近来他官运亨通,财运发达。一想到这些,他就感到身心畅快,步子迈得更加轻快了。
但是,他又想到,老师屡屡这样赞美颜回:“颜回是怎样的贤啊!住在破屋子里,只有一竹碗饭,一瓢水,别人都不堪烦忧,颜回却自得其乐。颜回是多么地有修为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师又说:“颜回呀!距离得道不远了,可惜他屡在空泛中。端木赐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猜对了。”(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贡想:老师恐怕不大欣赏不能安守贫穷、喜欢靠经商发财的人吧。可是精通理财之道,通过正当的途径积聚财富,有什么不好呢?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罪恶,而富裕说明有能力。经济上没有困难,才能一心一意追求学问。而且财富使人胆壮,与人相处显得落落大方。记得从前贫穷的时候,在别人面前不能像现在这样心安理得。曾几何时,在贵人与长者面前,自己总是觉得怪尴尬的。虽然自己并不以贫穷为耻,也并不因此柔弱退缩、怀有自卑感,但在安于贫穷方面,自信绝不次于子路。之所以尴尬而不自在,是担心自己的举止给别人留下谄媚的印象。因为有这种担心——既怕表现出贪婪,又怕过于矜持——不知不觉之中举止就不自然了。如今回想起来,那副样子相当可笑,不过那是贫穷使然,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之,谁也不愿意自甘贫穷吧!
他忽然举目环视了一下四周,自言自语道:“无论如何,我未曾向任何人谄媚过,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就这一点而言,我敢自称有安贫乐道的德行。对此老师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吧。”
一路边走边思考,子贡不知不觉来到了孔子的家门前。门外有一个年轻的弟子,举止恭谨,正准备进入大门,看到子贡来了,他们就停住了脚,好像在等着子贡。和数年前的子贡一样,三个弟子都相当贫寒。
子贡走过来之后,他们都很恭敬地向子贡致以弟子之礼。子贡也和他们一样,恭恭敬敬地还礼。大家互相揖让了一番,便按照年龄的次序进门。不用说,子贡是其中的长者,可以算是前辈了。“老师曾经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我不同意富而无骄较贫而无怨容易做到,反之,我认为富而无骄更难做到。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我现在都能够做到富而无骄。就是说现在我正是富而不骄的好模范。”跨入大门的一瞬,子贡的内心暗自生出这种念头。
当子贡进入大堂的时候,他的脸像沐浴着阳光一般光彩熠熠
……
后记 读这本书,首先要明白,书名里的“经典”和今天流行语中的“经典”不是一个意思。不信?时代发达,资讯也发达。我们可以到互联网上搜索一下。先用百度,就在0.328秒时间搜出了约“281 00000篇”里面有含“经典”一词的网页。Goog]e呢?更厉害!只用了0.12秒,“76000000项”。不用看内容,只要看标题“蓝色经典”、“经典X P”……眼花缭乱。跟在《经典常谈》里的意义不同自不用说,就是相互间的用法也不一致。但是大家用起来并不困难。彼此都能理解,至少,可以“领会精神”。真是混乱而有序,模糊又清晰。人人心中有数,没谁说得明白。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西学东渐,classic一词把“经典”赶下了宝座,自已又坐不牢,于是空出了一个谁想上就能上的位子?
但“classic”和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毕竟不同。唐朝的《经典释文》,大概是比较早地提到“经典”又专以“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书了。里面的“经典”,是历来的“十三经”减去《孟子》加上《老》、《庄》。这是以儒学为主的路数。后来虽也多次有人认为只有儒家的才算经典.别人都不行,想除掉《老》、《庄》而增加《孟子》搞“纯儒”,但终归都不太成功。反倒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不光孔门有典,墨名法道也都有籍。于是“经典”越来越多。到了《经典常谈》这里,基本上已经涉及了“经、史、子、集”四库全书的主要门类。只是对“子学”比较严厉,只许战汉以前的几家进门,资历再轻一些的,就“默摈之”而当他们不存在,更别说在历史上也曾经起过大作用、大影响的佛道典籍了。那是“外道”,不能碰的。不知这算不算得上是在潜意识里受了要“代圣人立言”说法的影响。反正在“文化大革命”前,这种看法堪称“主流”是不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