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页码:24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201060414/9787201060415
条形码:97872010604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俗语佛源》这本小书,收集了五百余条词目。当然,如果着力搜寻下去,肯定会获得更多的果实。但在许多朋友们敦促下,我们先将已收集的这些编印出版,向读者们请教。这虽是佛教文化海洋中的一滴,但由此可以看到佛教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关系,确实是悠久深厚,密不可分,正如一位学者说: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要加以说明。一是关于“俗语”的界定。一般把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词语(包括方言俚语)称为“俗语”。而《俗语佛源》所收俗语的范围要适当广泛些,包括进入文学、哲学、史籍等领域的佛教语。“俗”是相对于“僧”而言的。二是关于“佛源”的标准。有些词语如“报应”、“觉悟”、“祝愿”之类,虽偶一见于秦汉典籍,但其广泛流行,当在佛教弘传之后,故《俗语佛源》也少量收列。
佛教徒是经常怀抱着感谢的心情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依靠许许多多人(包括现存的和已逝世的人)的劳动。即如这本书的编辑出版,我们首先应该感谢古代佛教经论的结集者、论述者和译师们。感谢他们的创造;也应该感谢今天为此书作了不同贡献的诸善知识。同时,我们也感谢读者们肯费精神阅读这本书,希望诸位莫轻视我们这一小小的尝试,不吝给予帮助和指教。
目录
一画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一刀两断
一门深入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心不乱
一旦无常万事休
一百八
一动不如一静
一尘不染
一报还一报
一佛出世,二佛涅榘
一丝不挂
一转语
一知半解
一念
一刹那
一笔勾
一粒米要藏大干世界
一厢情愿
一宿觉
一棍子打死
一瓣心香
二画
二六时
十八层地狱
十八变
十八罗汉
十方世界
十字街头
十恶不赦
七七
七手八脚
七颠八倒
人天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人生难得,大道难闻
入定
人海算沙
人流
八字没见一撇
力士
刀山剑树
刀头舐蜜
三画
三门
三十三天
三世有缘
三生有幸
三头六臂
三灾八难
三昧
大干世界
大无畏
大我
大和尚
大彻大悟
大慈大悲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丈六金身
寸铁杀人
上天无路,人地无门
上供
上乘
口头禅
口吐莲花
千差万别
广结善缘
门外汉
习气
飞天夜叉
飞蛾投火
四画
丰干饶舌
开士
开山
开化
开花结果
开荤
开悟
开眼界
井中捞月
天龙八部
天女散花
天花乱坠
天堂
天魔外道
无门关
无风起浪
无边
无尽藏
无佛处称尊
无事不登三宝殿
无明火
无量
无量寿
无始
无恶不作
无常
无遮大会
无缘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不二法门
不可思议
不知不觉
不即不离
不受福德
不看僧面看佛面
木鱼
五十三参
五百世冤家
五百罗汉
五体投地
长生猪
长斋
比丘
比丘尼
见地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见兔放鹰
见闻
见阎王
牛头不对马面
牛头马面
牛鬼蛇神
手忙脚乱
手续
化身
化缘
分身
公案
文字因缘
方丈
方便
六根清净
六贼戏弥陀
六道轮回
火中生莲
火宅
火烧眉毛
火葬
认贼为子
心心相印
心地
心花怒放
心病难医
心眼
心领神会
心量
心猿意马
心境
劝化
以毒攻毒
少见多怪
水到渠成
水乳交融
水涨船高
五画
正宗
正果
功德无量
世世生生
世界
本来面目
龙王
龙宫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平等
印可
打成一片
打坐
打问讯
业报
业根
业障
电光石火
叶落归根
四大金刚
四大皆空
生天
生老病死
生佛万家
半路出家
头上安头
头头是道
弘扬
弘愿
对牛弹琴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七画以上
……
序言 一九九三年三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的《俗语佛源》,至今已过了十五年,市场早已脱销。二O O七年十二月,天津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陈益民先生、副编审李晶女士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洽谈由他们改版发行,并提出能否对此书作些增补。我表示同意天津人民出版社改版发行,但从研究所情况考虑难以再作补充,愿为改版写篇序。然后请办公室黄海博主任代表研究所与陈益民先生签订出版合同。
《俗语佛源》是在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创始人、已故赵朴初居士(1907-2000)的直接组织和指导下编写的。全书对文史哲著作及日常口语中源自佛教经典的五百多个词语分别加以解释和注明出处,并配之以插图,读者从中既可加深对这些词语的认识,增加文史知识,又可对佛教有所了解,感受佛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深刻影响。赵朴初居士在为此书写的《前言》中说:“这虽是佛教文化海洋中的一滴,但由此可以看到佛教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关系,确实是悠久深厚,密不可分,正如一位学者说:“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从中国历史文化考察,赵朴初居士说的是完全正确的。
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佛教是其中不可分隔的重要组成部分,曾长期与儒、道二教鼎足而立,既互相比较、争论,又彼此吸收,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语言、美术、雕塑、音乐、建筑等文化形态,乃至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佛教至今仍是中国拥有广大信徒的宗教之一,在藏、蒙、傣等少数民族中几乎受到全民信仰,仍在现实社会中继续发生影响。
文摘 一画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吃斋、念佛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基本内容。“斋”的本义是“过午不食”,也叫“不非时食”,属于出家人的戒律。大乘佛教提倡不肉食(包括不食五辛),“斋”的意义也就转化为吃素食。原始佛教主张念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主张念十方三世一切佛。自净土宗盛行以来,“念佛”多专指念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俗语“一人吃斋,十人念佛”,谓一个人虔诚地信佛修持,身体力行,便能够带动许多人向善学法。如《平妖传》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因这杨巡检夫妻好道,连这老门公也信心的。”(李明权)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俗语中以此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此语源自佛教《景德传灯录契纳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日:‘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又:《五灯会元临济玄禅师法嗣》:“僧问:‘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师日:‘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李君冈)【一刀两断】语本于《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段,未称宗师。”意谓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宗师”。后亦作“一刀两断”。多比喻干脆利落。如《歧路灯》第七一回:“一个男人家,心里想做事,便一刀两断做出来。”也比喻坚决断绝关系。如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娘娘说江世荣还欠她几万块钱,要是他不赶快归还,到那天,她就什么也说了出来,同他一刀两断,再不替他胡说八道了。”(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