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图释建筑防火设计

发布时间: 2010-04-26 07:17:27 作者:

 图释建筑防火设计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页码:32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
ISBN:7802273536/9787802273535
条形码:978780227353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图释建筑防火设计》根据现行的防火规范,针对建筑防火材料、建筑防火设计及性能化防火设计三大部分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文中穿插大量的图和表,使许多强制性条文形象化,感性、直观,通俗易懂,“菜单式”表达又使全书层次清晰,简明扼要,适于查阅。《图释建筑防火设计》是可作为建筑防火设计的工具书,可作为建筑工程施工、房产管理、消防安全检查与管理及火灾安全咨询的常备用书,亦可作高等院校建筑类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编辑推荐 《图释建筑防火设计》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建筑与火灾
1.1.1 建筑火灾的发生
1.1.2 建筑火灾发展的阶段
1.1.3 建筑火势蔓延的途径
1.2 建筑防火设计
1.2.1 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及程序
1.2.2 建筑防火设计的内容
1.3 建筑防火分级与分类
1.3.1 建筑耐火等级与分类
1.3.2 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与燃烧性能
1.4 建筑防火涂料及防火封堵材料
1.4.1 防火涂料
1.4.2 防火封堵材料
1.4.3 饰面型防火涂料
1.4.4 钢结构防火涂料
思考题

第2章 总平面
2.1 总平面布局
2.1.1 城市规划对总平面布局的影响
2.1.2 建筑物性质对总平面布置的影响
2.1.3 建筑场地的地理特征对总平面布置的影响
2.1.4 消防车道对总平面布置的影响
2.1.5 消防水池对总平面布置的影响
2.2 防火间距
2.2.1 防火间距的影响因素及确定原则
2.2.2 多层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
2.2.3 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
2.2.4 汽车库防火间距
2.2.5 人民防空工程防火间距
2.3 消防车道及回车场
2.3.1 消防车道
2.3.2 尽端式回车场
思考题

第3章 建筑平面
3.1 平面布局
3.1.1 平面选择
3.1.2 平面布局
3.2 防火、防烟分区
3.2.1 防火墙、隔墙和楼板
3.2.2 单层、多层建筑的防火分区及防排烟
3.2.3 高层建筑的防火、防烟分区
3.2.4 民用建筑地下室的防火、防烟分区
3.3 安全疏散
3.3.1 疏散时间
3.3.2 安全出口
3.3.3 疏散宽度
3.3.4 疏散距离
3.3.5 疏散线路、照明及标志
3.4 楼梯、电梯
3.4.1 敞开楼梯
3.4.2 封闭楼梯
3.4.3 防烟楼梯
3.4.4 室外疏散楼梯
3.4.5 剪刀楼梯
3.4.6 电梯
3.4.7 前室
3.5 无障碍设计的安全疏散
3.5.1 门
3.5.2 楼梯与台阶
3.5.3 扶手
3.5.4 电梯与升降平台
3.5.5 建筑物无障碍标志与盲道
思考题

第4章 建筑构造
4.1 防火墙
4.2 隔墙
4.3 建筑幕墙
4.4 电梯井、竖向管道井
4.5 防火门窗及防火卷帘
4.6 其他构造防火要求
4.7 楼梯间、楼梯和疏散门
思考题

第5章 消防给水与灭火设备
5.1 概述
5.1.1 建筑灭火理论
5.1.2 常用建筑灭火设施
5.2 民用建筑消防给水和灭火设备
5.2.1 一般规定
5.2.2 室外消防用水量
5.3 室外消防给水管道、消火栓和消防水池
5.3.1 室外消防给水管道
5.3.2 室外消火栓
5.3.3 消防水池
5.3.4 室内消防给水
5.3.5 室内消防用水量
5.4 室内消防给水管道、消火栓和消防水箱
5.4.1 室内消防给水管道
5.4.2 室内消火栓
5.4.3 给水系统
5.5 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给水和灭火设备
5.5.1 一般规定
5.5.2 消防用水量
5.5.3 室外消防给水管道、消防水池和消火栓
5.5.4 室内消防给水管道、消火栓和消防水箱
5.5.5 消防水泵房和消防水泵
5.5.6 灭火设备
思考题

第6章 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与防烟、排烟
6.1 概述
6.1.1 设置防烟、排烟设施的必要性
6.1.2 防烟、排烟设施的作用
6.1.3 防烟、排烟方式的选择
6.1.4 合理划分防烟分区
6.2 高层民用建筑的防排烟
6.2.1 自然排烟
6.2.2 加压送风及机械排烟
6.2.3 机械排烟系统
6.3 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防火防爆设计要点
6.4 机械防排烟和空调、通风系统防火控制程序
6.4.1 不设消防控制室的机械防排烟和空调、通风系统防火控制程序
6.4.2 设有消防控制室的机械防排烟和空调、通风系统防火控制程序
6.5 采暖通风系统的防火要求
6.5.1 概述
6.5.2 通风系统的具体要求
6.5.3 采暖系统的具体要求
6.6 空气调节系统的防火要求
6.6.1 概述
6.6.2 空气调节系统的具体要求
思考题

第7章 电气
7.1 消防电源及其配电
7.1.1 消防电源的负荷等级划分
7.1.2 不同负荷级别的供电要求
7.1.3 消防用电的供电措施
7.1.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电源
7.1.5 消防用电的自备电源
7.2 消防控制室
7.2.1 一般规定
7.2.2 消防控制室
7.2.3 消防控制设备的功能
7.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7.3.1 一般规定
7.3.2 系统保护对象分级和火灾探测器的设置范围
7.3.3 报警区域与探测区域的划分
7.3.4 系统设计
7.3.5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7.3.6 火灾探测器与手动报警器按钮的装设
7.4 火灾应急照明系统
……
第8章 地下建筑
第9章 工业建筑防火设计
第10章 性能化防火设计概述
附录
参考文献
……
序言 近年来,建筑火灾的形势比较严重,每当听到或看到某建筑物发生火灾的事故时,心里总有些不安,顿时会想到:是什么原因着的火?似乎成了职业的本能反应。当然,引发火灾的原因很多,但如何在火灾发生后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减少火灾损失,已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搞好建筑物的防火安全设计是预防建筑火灾的关键一环。建筑防火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本质性的缺陷,这可为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埋下祸根。设计人员依照防火设计规范或标准精心地做好防火设计是保证建筑物防火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进一步搞好建筑防火设计,适应建筑业迅猛发展的需要,根据对现行的防火规范的学习、理解、执行实践及在工程设计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我们在总结、体会的基础上编辑了此书。
全书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建筑火灾与建筑防火材料的基础性知识及建筑防火设计的工作内容、程序等;第二部分为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内容,即按照规范的构架解述条文(包括总体布局及各专业设计);第三部分为性能化防火设计简介,最后附录列出专业术语、相关表格及有关法规。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基础,强化应用。本书主要以工程实例对照规范的条文展开叙述。同时,着重指出建筑防火设计的要点、难点,特别是构造的防火要求。
2.感性、直观,通俗易懂。本书以图、表的方式把规范的强制性条文具体化,读起来容易,用起来方便,可适用不同层次的读者。
3.“菜单式”表达。本书把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浓缩在标题中彷佛“菜单”,简明扼要,读者要看什么,可直接“点击”标题。
4.本书每章前面有内容提要,点出本章的关键,使得开卷阅读,一目了然;后面有思考题,给读者以层次和深度,便于阅后思考,容易抓住关键。
5.本书力求文字简洁、朴实、口语化,以适应不同读者的口味。
本书可作为建筑防火设计的工具书,也可作为建筑工程施工、房产管理、消防安全检查与管理及火灾安全咨询工作的常备用书,还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类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的具体分工如下:
第1、4、10章:靳玉芳、李莉、冯金英;第2、8章:柴水玲;第3章:要宇;第5、6章:徐江文;第7章:陈桂娥;第9章:李俊英。
全书由靳玉芳任主编,由李莉、要宇、徐江文任副主编。
文摘 插图:


第1章 概论
【内容提要】建筑火灾的发展阶段及蔓延途径;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原则、内容及程序;建筑物防火的分类、等级;建筑构配件的耐火性能;防火涂料和防火封堵材料的类型、特点及使用要求。
建筑防火设计的首要目标是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在建筑设计中,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做好建筑防火设计,做到“防患于未然”。设计师要掌握火灾发生、蔓延等相关知识,在设计中采取有效的、可靠的防火措施,这就是建筑防火设计的主要任务。防火措施,主要指降低火灾荷载密度和建筑及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控制火源,进行必要的分隔;合理设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构件的耐火极限等,并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空间平面特征和人员特点设计合理、正确的安全疏散设施与有效的灭火设施,预防和控制火灾的发生及其蔓延。同时,面对大、中城市的高层建筑林立的现实,要针对其火灾危险性大的特点,设计时更应加倍精心,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本章将简要介绍建筑火灾的相关知识及防火设计的基本内容。
1.l 建筑与火灾
建筑火灾是指发生于各种人为建造的物体之内的火灾,也就是烧损建筑物及其收容物品的火灾。事实上,最常见、最危险、对人身安全和社会财产造成损失最大的也是这类火灾。
1.1.1 建筑火灾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高标准的建筑越来越多,特别是高层建筑可谓日新月异,绚丽多彩。高层建筑有节约城市用地和丰富空间造型等优点,但也有造价高,火灾危害性大等方面的问题。
建筑物起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通常引起火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明火引起火灾(如,公共场所内乱扔未熄灭的烟头,或电焊、气焊等引起的火灾)。
(2)暗火引起火灾(如,可燃物自燃等)。
(3)用电和电气设备事故引起火灾(如,用电设备超负荷、导线接头接触不良等)。
(4)雷击放电起火(如,防雷保护设施不可靠或损坏等)。
(5)突发地震(或战事)来不及采取切断电源、熄灭炉火及来不及处理好易燃、易爆生产装置和危险物品等防火措施,极易起火,从而引发火灾。
读书人网 >建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