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张爱玲传

发布时间: 2010-04-27 02:15:08 作者:

 张爱玲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24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06034875/9787506034876
条形码:97875060348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张爱玲传》讲述了:现代实力派女作家西岭雪穿越时空,带领读者一窥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从年幼时的艰辛,到备受争议的张胡恋,再到国外隐居生活的揭秘,书中的诉说是抽丝般的间离,更是骨肉似的纠结。在书中,你会看到人们热闹、拥挤,然而陌生、隔阂,沟通充塞着幻觉与烟幕;你也会看到亲热和敷衍的外表下掩藏着仇恨、嫉妒、鄙视和猜忌的内里。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一封长信,一封西岭雪写给张爱玲的长信,一封西岭雪替张爱玲写给我们的信……
作者简介 西岭雪,七十年代生人,原名刘恺怡,某杂志主编。已出版小说、散文、游记二十余部。代表作有长篇历史小说《后宫》、《那时烟花》;个人散文集“西岭雪时尚美文系列”;个人游记《缘分的西安》等。
媒体推荐 西岭雪很张爱玲,所以她着迷于她,在她的作品中就有两本是关于张爱玲的,一本小说,一本传记,两本都是西岭雪穿越时空面对张爱玲的梦呓。文字就不用说了,才情更是了得,但最关键的是她真的见到了她。 我曾经在剧中扮演过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也大概读全了张爱玲的小说,之后各种舞台、影视有关张爱玲的我也都关注着,当然也包括不同版本的传记。这一本《西望张爱玲》很特别,读时觉得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一封长信,一封西岭雪写给张爱玲的长信,一封西岭雪替张爱玲写给我们的信……
   ——著名导演、演员:黄磊
《西望张爱玲》里的诉说,是抽丝般的间离,更是骨肉似的纠结。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欣赏,亦或爱,说到底是对自己的摹刻,就如同玫瑰吝惜玫瑰,菊花哀叹菊花一样。她们的一生,用于寻找,终因本质是相同的,好似浑然天成。她们是远远低隔着冥冥的两生花,相悦成疾。却,因为最懂得,所以最慈悲。在书中,你会看到人们热闹、拥挤,然而陌生、隔阂,沟通充塞着幻觉与烟幕;你也会看到亲热和敷衍的外表下掩藏着仇恨、嫉妒、鄙视和猜忌的内里。心是迷失的,是孤单的,即使人声鼎沸,也永远有着异乡人的凄楚。她和她,仍然是张淡淡的,看不出悲喜的一张脸。
  ——网友评论
她的一生虽然沧桑却曾经绚丽而多彩——生于乱世,少年时受尽折磨,忽然上帝将一个女子可以希祈得到的一切美好都堆放在她面前:才华、盛名、财富、甚至爱情,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可是其后又一样样抽走,换来加倍的辛酸苦楚,跌宕流离,当她升至最美最艳的时候,也是她的路走到尽头的时候,于是不得不选择一死以避之——人生的悲剧莫过。
  ——西岭雪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地,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
编辑推荐 《张爱玲传》与其说是张爱玲的人生传记,不如说是当红女作家西岭雪对当代女作家张爱玲的一次最真诚的追随,最大胆的揣测。是生者对死者的访问,理性向灵性的致敬。书中除了对张爱玲的一生作了细致详尽的描写之外,还有同样从女作家视角出发的,对“祖师奶奶”作品与性格的分析,无疑是“张迷世界”又一份最难得的珍藏。
目录
第一章 夜半无人私语时
第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三章 她不是白雪公主
第四章 香港的求学岁月
第五章 劫后余生录
第六章 上海的公寓生活
第七章 海上奇人录
第八章 遇到胡兰成
第九章 与子相悦
第十章 一红倾城
第十一章 乱世佳人
第十二章 侠骨柔肠有谁知
第十三章 倘若她留在中国
第十四章 挥手自兹去
第十五章 美国的忘年之恋
第十六章 绿衣的母亲
第十七章 台港行
第十八章 永失我爱
第十九章 梦里不知身是客
第二十章 永远的海上花
……
序言 她看见了她
我与西岭雪只有一两次见面,却似乎一见如故,或许是因为我看了她的书,她看过我的戏吧。所以这次给这本再版的《西望张爱玲》做序的事儿,她一提我就应了,也正好我前些日子刚读完这本书,再就是我也是个张迷。
一个作者能让人们关注他的作品是件不容易的事儿,若还能因其作品让人们关注作者本人就更难了,再若能让人们为之着迷并且将其视为传奇的就该是张爱玲了。
初读张爱玲是在大学时,看着她的文字,读着其中的故事,想着那些个人物,怎么也不相信这是个与我当时年龄差不多的女子写的。那两年张爱玲刚刚进入大家的视线,尤其是校园,历史的种种因素曾让这个充满传奇的女人在人群中消失了,所以我们竟然是在面对一个“新”作家,读着她的“新”作品,这样一来我们与张爱玲似乎也成了同代人,剧中人也变得不遥远了,恍惚间我们会回到曾经的大上海、老香港,我们甚至把剧中人当做了真实的人,把张爱玲想成了剧中人……
于是在资讯不发达的那几年我们想尽办法找到她的照片,看着她的脸竟然觉得那不是她,那只是一个扮演者。又问自己那张爱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也想不出来,于是渐渐忘了这是个人,张爱玲这三个字也不是个名字了,倒更像是个形容词,可以用来形容很多事,比如让我描述西岭雪,我就会说:她很张爱玲……
西岭雪很张爱玲,所以她着迷于她,在她的作品中就有两本是关于张爱玲的,一本小说,一本传记,两本都是西岭雪穿越时空面对张爱玲的梦呓。文字就不用说了,才情更是了得,但最关键的是她真的见到了她。
我曾经在剧中扮演过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也大概读全了张爱玲的小说,之后各种舞台、影视有关于张爱玲的我也都关注着,当然也包括不同版本的传记。这一本《西望张爱玲》很特别,读时觉得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一封长信,一封西岭雪写给张爱玲的长信,一封西岭雪替张爱玲写给我们的信……
“西望”两个字我一开始想当然地认为就是地理位置,西岭雪住在西安嘛。读完了觉得与方位无关,“西”该是指她自己吧。
我问过西岭雪笔名之前的真名是什么,她说她忘了。看了些她的穿越题材小说后,想起她说忘了时的神情,心想我们可能都忘却过一些什么,比如名字,比如曾经你是谁。
张爱玲的《色戒》中有个人物叫黄磊,当初吓了我一跳,如今读过西岭雪的书,心想,也许那真的是我呢。
文摘 第一章 夜半无人私语时
1
我在雾里行走,追逐着张爱玲的脚步;我的灵魂行走在天上,行走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上海;我拨开迷雾,从天空俯视那庭院,闻到幽微的花香,听见一个女孩子清泠的读书声。
这是1928年的上海,小小的张爱玲,那时还叫做张,拉着弟弟的手,坐在院子的花树下读书——我愿意它是桃花,因为那个形容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的胡兰成说过“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至于书么,或许便是《红楼梦》罢,那是她反反复复读了一辈子的书,她说过第一次读时才八岁。
他们抱着母亲从英国寄来的玩具,男孩子还戴着舶来品的草帽,两个孩子,一个八岁,一个七岁,在一树桃花下扬起纯真童稚的脸,宛如天使。
我心动地聆听。
——如果上帝在这个时候的天空经过,大概也会驻足倾听。
她没有弟弟美,神情也略显呆滞,没有弟弟那种讨巧的乖恬。可是她的声音抑扬顿挫,有着对文字天生的感知力与领悟力,渗透了灵性。
弟弟张子静多少有些不专心,是在惦记保姆张干为他预备了什么样的晚饭,也是在想妈妈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回来——他已经想不起母亲的模样,甚至想不起“母亲”这个词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但总归是一个好词,是一件好事,不然不会一大家子人这样兴头头地回到上海来,接驾一样地等待母亲的归国。
连下人们都较从前勤快些,因为知道她们的女主人就要回来,小的保姆何干和子静的保姆张干,早早地就替两姐弟预备下了见面那天穿的衣裳,连被褥也都拿了出来晾着。满院子拉着长杆短杆,晒着金丝银线的绫罗绸缎,发散着太阳的香气,有种蓬勃富足的喜庆劲儿。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会清楚地感觉到太阳的光,是纤细热烈的一条条。
天津家里的一切都成了过去——挥之不散的鸦片味,父亲和姨奶奶的吵闹,亲戚们关于小公馆的种种议论和鄙夷的眼神……这一切都扔在天津了,隔着一个海洋扔得远远的。他们从天津来上海时,轮船一路经过绿的海黑的海,走了好远好久,把不快乐不光明都丢在了海那边,怎么也追不上来了。
从天津到上海,命运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儿,似乎是在向好里转,至少一度是这样充满着好转的希望。
人总是喜欢新鲜的,有变化总是好的。等到母亲回来,一切还会变得更好。
弟弟忽闪着他的长睫毛大眼睛,打断姐姐的朗读,不知道第几百次地问:“妈妈长得好看吗?”
“你又不是没见过。”姐姐有些不耐烦地看着弟弟,“妈妈走的时候,你也有三岁了,一点都不记得?”
她可是记得很清楚的。记
……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