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1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9787101060737
条形码:97871010607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张居正与万历皇帝》中张居正,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声名显赫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所进行的改革,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由于得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全力支持,成效卓著,一举扭转了持续走下坡路的颓靡政局,而彪炳于史册。
这是人们通常对他的了解。
人们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环节:他死后,皇帝翻脸不认人,说他“专权乱政”、“谋国不忠”,甚至想对他“断棺戮尸”。政治嗅觉特别灵敏的官僚随声附和,乘机落井下石,诬蔑张居正“残害忠良,荼毒海内”,扬言:“即斩棺断尸尚有余罪”。
作者简介 樊树志,193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
代表著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年)、《万历传》(1994年)、《崇祯传》(1997年)、《国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1573—1644年)》(2003年)、《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2004年)、《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2005年)、《国史十六讲》(2006年)、《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2007年)。其中,《晚明史》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编辑推荐 为大明王朝鞠躬尽瘁的一代名臣,从高耸的云端跌落下来,竟然成了社稷罪人,这是为什么?背后究竟有什么玄机?
“威权震主,祸萌骖乘。”这八个字是当时人提供的答案。读《张居正与万历皇帝》!
目录
一 初涉政坛的徘徊
二 弹劾严嵩的形形色色
三 逢迎于徐阶、高拱之间
四 权力博弈:附保逐拱
五 王大臣案的阴谋与是非
六 代帝摄政的首辅与帝师
七 万历新政:改革与逆流
八 夺情风波的前前后后
九 改革向纵深发展
十 皇帝的大婚与张居正的归葬
十一 张居正之死与冯保的垮台
十二 对张居正的清算
……
文摘 一、初涉政坛的徘徊
1.家世与科举
嘉靖四年(1525),张居正出生于荆州府江陵县。荆州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地方,也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张居正的原籍并不在这里。
他的远祖张关保是凤阳府定远县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也是明朝开国元勋李善长为核心的“淮西集团”众多文臣武将的同乡。元朝末年,张关保和乡亲们一样,参加了造反的红巾军(又称红军),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
明朝建立后,张关保被授予军职,分配到荆州府的归州。从此,张家后人便成了荆州人氏。张居正曾祖父张诚,从归州迁移到江陵县,在此定居。所以,张居正科举考试填写的履历表“籍贯”一栏,就写着荆州府江陵县;待到他显赫以后,人们按照当时官场的惯例,尊称他为张江陵先生,或者索性叫他“江陵”。犹如江西贵池人夏言叫做“贵池”,江西分宜人严嵩叫做“分宜”,河南新郑人高拱叫做“新郑”,松江华亭人徐阶叫做“华亭”,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称呼方法。
张居正的家世并不显赫,世袭的军户身份,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家境也属于贫寒一类。父亲张文明,想通过科举道路改变家庭的境遇,多次参加考试,都名落孙山,连个举人也没有考上,终其一生,只是一个落第秀才而已。张居正后来为父亲写的小传《先考观澜公行略》,谈起这一点,似乎有为尊者讳的意思,称赞父亲从小就很“警敏”,“为文下笔立就,不复改窜,口占为诗,往往有奇句”,简直是一个才子,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俯首就绳墨”——不愿埋头钻研四书五经,学问方面差了一些。张文明自己也知道学问不行,就把全部梦想都寄托于儿子身上,希望他科举仕途顺利,跃登龙门,改变张家的困境。
张居正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发愤攻读,学识卓异,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还算比较顺利。这得归功于两位伯乐式的恩师的提携。
第一位恩师就是李士翱,这位荆州知府在主持童生考试时,发现名叫张白圭的少年很有才华,非常欣赏,认为白圭这个名字不好,帮他改名为居正,不仅对他寄予厚望,而且极力向湖广提督学政田顼推荐。田顼当场出题考试,张居正的文章写得相当出色,发榜时果然名列榜首。一时间,“荆州张秀才”声誉鹊起。张居正飞黄腾达后,对恩师李士翱的奖掖始终念念不忘。
第二位恩师是顾。这位湖广巡抚慧眼识英才,在众多参加嘉靖十五年(1536)武昌乡试的秀才之中,看中了年仅十二岁的张居正,对他赞誉备至,特地写诗相赠,称赞他“今看十岁能长赋,何用从前咤陆机”,令居正感怀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