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12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4117435/9787564117436
条形码:97875641174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罗田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边贸古镇、民族老镇、文化名镇。《罗田古镇》对罗田古镇的街巷空间、建筑特色、装饰艺术、人文构成和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明了历史文化古镇保护的内涵,在保护与发展的前提下,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可持续发展放在了古镇保护的首位,为巴渝古镇保护与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后的古镇保护规划、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探索;同时还制订了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日后旅游开发与建设,从而促进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带动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罗田古镇》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籍。
编辑推荐 《罗田古镇》: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丛书
目录
上篇 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1 聚居与社会
1.1 自然与区域
1.1.1 自然及资源
1.1.2 区域及环境
1.2 沿革
1.2.1 发展变迁
1.2.2 现状及前景
1.3 社会组织
1.3.1 社会组织
1.3.2 社会文化
1.4 经济
1.4.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情况
1.4.2 经济现状
1.4.3 人口现状
2 古镇形态
2.1 古镇布局
2.1.1 山水格局
2.1.2 空间形态
2.2 环境景观
2.2.1 景观总体布局
2.2.2 山景
2.2.3 水景
2.2.4 城镇景观
3 建筑空间
3.1 建筑形态
3.1.1 组群
3.1.2 空间
3.1.3 造型
3.1.4 构筑
3.2 类型研究
3.2.1 会馆建筑类型特点
3.2.2 民居建筑类型特点
3.3 典型建筑
3.3.1 会馆建筑
3.3.2 民居建筑
4 装饰艺术
4.1 文化渊源
4.1.1 历史影响
4.1.2 装饰特色
4.2 形式
4.2.1 图案
4.2.2 雕刻
4.2.3 彩绘
4.3 文化特色
5 保护与发展
5.1 古镇的保护
5.1.1 古镇风貌构成
5.1.2 古镇的保护
5.2 古镇的更新
5.2.1 古镇存在的问题
5.2.2 街区功能更新
5.2.3 建筑风貌更新
5.2.4 街景立面更新
5.2.5 景观风貌整合
5.3 古镇旅游发展与建设
5.3.1 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分析
5.3.2 旅游开发策略
5.3.3 古镇老街旅游发展规划
5.3.4 罗田镇旅游开发时序
下篇 古镇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
6 建筑测绘
6.1 宫庙
6.1.1 关圣宫
6.1.2 雨王宫
6.2 民居
6.2.1 玉成苑
6.2.2 金黄甲大院
6.2.3 石钟坝大院
6.3 街道
6.3.1 横向街
6.3.2 纵向街
7 装饰艺术测绘
7.1 宫庙民居装饰
7.1.1 关圣宫
7.1.2 金黄甲大院
7.1.3 石钟坝大院
7.2 古墓装饰
7.2.1 墓碑脊饰
7.2.2 墓碑檐饰
7.2.3 墓碑碑文
后记
……
序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国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7%,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50%。山地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水能、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山地区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是人类聚居文化多样化的蕴藏地。同时,山区是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和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我国近3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在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维育、地域文化延续等方面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正逐步从平原地区向山地区域扩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城乡建设事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在山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中,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在城市(镇)地区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道路,是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经济发展的梯度背景,必须采取因地域资源、文化特点、基础积累的不同而相异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山地区域,具有人口集聚、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建设复杂、山水景观独特等特点,亟待开展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实验研究。
城镇化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在山地区域尤其突出。由于不顾地形和环境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致使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危害,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山地区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水土不保,造成中、下游平原地区江河断流或洪灾泛滥。城镇化伴生的人口集聚和大规模工程建设,致使山地自然灾害和工程灾害频发。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浅薄化,使山地丰富的地域文化、传统聚居形态、地方技术等丧失。山地城市(镇)建设明显照搬平原城市的做法,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而且带来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城市建设缺乏适应性的理论指导。
西南山地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构成,确定了它在我国整体城市(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的适应性理论,不仅是指导西南地区理论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城市(镇)化理论体系整体发展的需要。西南地区的城市建设,在历史上大多反映了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发展的城市建设思想和地方建筑学的技术方法。西南地域独特的城市和建筑形态,与山水环境浑然一体的建筑格局,以及孕育其中的人文内涵和生活风貌,形成了我国山地城市与建筑的特殊的文化流派。
文摘 插图:

1.1.2区域及环境
罗田古镇独特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其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坐落于古镇石板老街上的传统民居为代表,是渝东北乃至重庆地区都少有的传统古镇,是罗田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而大小寨、红岩石林、似桃源等自然景观与之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为罗田旅游增色,形成罗田旅游资源的又一大特色。
罗田地处山区腹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是万州旅游和渝东北旅游的重要景点。罗田古镇是旅游线路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做好罗田的旅游,对重庆渝东南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山水
罗田镇区山水格局为南北走向的两条山脉与夹在其中的百丈沟为主体框架,镇区形态沿百丈沟及外围车行道呈“之”字形走向(图1.6),其中镇区规划区内地下水丰富,且发源于镇区北侧,穿越镇区,汇人百丈沟(图1.7),自然的山水格局构成了明确且良好的生态廊道,其本身仍以山地为主,镇区居民生活主要集中于外围车行道与百丈沟之间。
罗田镇交通便捷,三条出境主干线四通八达,伴随渝万高速的建成,与重庆万州的通行时间也大大缩短(图1.8)。片区外部道路东面为罗田新镇政府至建南的机耕道,西南端靠近河道。由于景区尚未开发,目前区内无专门停车点,少量车辆靠近古街巷北面人口外一小片开敞场地任意停放,停车面积有限。
随着片区旅游服务项目的实施,现有的外部车道和停车场远远不能满足片区的发展需要,将严重影响古镇的历史文化展示与旅游服务功能。
后记 在西南地区,山地的特殊环境从建筑和城市(镇)形态、生态和文化、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确定了问题研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近十多年来,西南地区快速城市(镇)化,国家提出城市和乡村统筹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力度和发展速度都十分惊人。以重庆地区为例,大都市带动农村地区的建设,大型国家项目的切入和基础设施深入山区,使多年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尚能得到被动保护的农村地区,“城市化”的正面和负面作用迅速扩展,显露城乡建设的诸多问题。生态和安全问题、地方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延续问题,是十分突出的两个方面,而目前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作为山地人居环境的系列研究,对地域的建筑历史文化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部分。重庆大学山地人居环境学科团队,自1998年开始,着手了对西南地区这一项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主要反映在如下方面:(1)对巴渝地区传统古镇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先后完成了“龚滩”“龙潭”“安居”“松溉”“宁厂”“丰盛”“走马”“罗田”等8个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①。(2)完成了重庆长寿区“三道拐”历史街区、重庆北碚缙云山寺庙古建筑群、重庆梁平双桂堂古建筑群的保护规划,四川眉山市“三苏祠”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②,以及对重庆城市两个历史街区(磁器口、东水门)的调查研究③。(3)团队推出了《人居环境地域文化论——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④《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⑤《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研究》⑥等相关研究成果。(4)团队的老师和博士研究生们,目前正在推进相关的一些研究工作,如:“山地人居环境历史发展史”“泸沽湖人居环境文化演进研究”“西南山地城市空间的文化结构研究”“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城市历史发展研究”“西南山地人居环境景观历史发展研究”“三峡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研究”等,期望在2~3年的时间内,也能相继推出研究成果。